分享到

  • 打开微信扫一扫
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儒家中庸之道与人文理性精神

来源: 2007-06-08 16:27:00

  儒家中庸之道有持中、稳健、理性、包容、调和的特色,它是一种温和主义,适用于社会改良和社会稳定,故它在二十世纪大半时间里不能不遭到冷落和反对,因为这个时期社会革命高涨,集团、阵营之间的对抗十分激烈,斗争哲学因此而大行其道。

  二十世纪末以来情势大有变化:冷战结束,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信息网络把人类连成一体,中国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实行改革开放,与国际接轨,世界正在成为名符其实的“地球村”。同时,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和核威胁又把人类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经济的全球化需要相对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和公平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然而冷战思维和斗争哲学在许多人头脑中仍然根深蒂固,由民族或宗教矛盾引发的地区性冲突和危机接连不断,国际霸权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越来越猖獗,成为严重妨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两种破坏力量。世界原有的均衡被打破以后,新的均衡未能建立,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它与其他国家的实力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一极独霸的趋势仍在发展,新帝国主义的论调甚嚣尘上。而极端民族主义的力量十分活跃,正在不断地培育着各种恐怖主义。在新世纪开始以后,特别是“9·11”事件以后,整个世界处在更加不稳定、充满着危险的状态之中,有识之士对此表示了极大的忧虑。两次世界大战的惨剧记忆犹新,冷战时期的阵营对抗也使人厌倦,人们渴望世界和平,追求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时代的变化正在改变着人们对孔子思想和儒学的陈旧看法,彰显出中庸之道的现代价值,特别是它的理性精神。中庸之道需要有重新的发掘和评价,人们期盼着它会成为当代人类处理国际问题的新思路,使它为解救世界危机、促进和平与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

  我们先要厘清中庸之道在孔子仁学体系中的地位和真正内涵。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1],中庸被孔子看作是道德的最高表现,可见是非常重要的。而“仁”又是孔子道德理论的核心。那么中庸和仁之间是什么关系呢?中庸作为道德侧重于态度和方式,可以说它是行仁的最佳状态,做得恰到好处,无偏颇之失。朱熹说得明白:“中者,未动时恰好处;时中者,已动时恰好处”[2]。这是一个理想的目标,日常生活中人们的道德行为多少总有偏失,所以孔子不得己而求其次:“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3]。“中行”即合于中庸的行为,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只是在现实中不能对人求全责备而已。

  中庸之道的内涵大致有以下几点。第一,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孔子说:“过犹不及”[4],孔子不赞成偏激行为,不论是左偏还是右偏,他主张中立而不倚。那么中道的标准是什么?就是仁义之道。孔子说:“唯仁人能好人,能恶人”[5],“行义以达其道”[6],“君子义以为上”[7]。仁义之道就是儒家的人道主义和社会公正原则。有人把中庸之道理解成不讲原则的折衷主义,其实是不对的。不讲原则,四面讨好,自私伪善,孔子称之为“乡原”,“乡原,德之贼也”[8],孔子对之深恶痛绝。所谓不偏,是不偏离人道精神和社会公正,这是一个基本坐标。

  [1] 《论语·雍也》。

  [2] 《朱子语类》62。

  [3] 《论语·子路》。

  [4] 《论语·先进》。

  [5] 《论语·里仁》。

  [6] 《论语·季氏》。

  [7] 《论语·阳货》。

  [8] 《论语·阳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