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8.jpg 8.jpg

陈来

陈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当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现担任十三届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委员,全国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孔子基金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全国古籍整理规划小组成员、教育部学科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国家出版基金评审专家,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以及杭州师范大学钱塘学者讲座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特聘讲座教授、香港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多所大学兼任教授。

陈来:把礼的精神、结构、气质等提炼出来,诊治当今世界的病症

“礼”是中国文化的传统因素,体现在重视人际往来的礼节,重视上下关系的区别,讲求约束和规范。这些因素不仅含有有利于现代化的工具功能,而且有一种使中国人民自觉妥适的文化氛围,构成了中国文化的精神气质。我们今天当然不可能也不应当企图全部恢复儒家关于礼制、礼俗仪节的体系,我们必须依据创造的转化和批判的继承发展的原则,把儒家古礼的精神、结构、气质、原则、范式提炼出来,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诊治当今世界的病症。

2025-03-19

陈来:文化保守主义和文化开放主义都是我的立场

我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研究生。1977年10月,国家正式宣布通过高考来招收大学生,过了一个月,《人民日报》登了另一个消息,就是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入学的时候,因为没有正式的文件说明研究生程度的性质,我们都认为这个研究生相当于苏联的副博士研究生。副博士研究生是1950年代国家学习苏联的经验在大学里招收的,相当于西方的博士研究生,因为在苏联,副博士之上还有全博士,差不多要教授才能当。那时候在苏联拿到副博士研究生学位后回国的人事待遇,和在西方国家拿到博士研究生的相当,但到1957年这个制度就取消了,不再招收副博士了。

2024-10-30

陈来:中国近代思想的回顾与前瞻

近代史学者曾习惯应用“西方挑战—中国回应”的模式描述鸦片战争以后的近代中国发展。近几十年,一些学者对此提出异议。这不仅因为汤因比(Toynbee)的挑战回应理论不断受到批判审查,而且因为近百年来中国历史的课题并不能归结为对西方代表的近代文明作外在的回应,而是要通过自身的现代化解决彼此的冲突。然而,就宏观文化的角度而言,处于前现代的中国文化如何对现代化的西方文化作出创造性的回应,一直是近代中国文化的一大课题。基本上,根于深厚的精神—文化传统的文化保守主义的顽强的文化认同,与出于对现代化急迫关切而产生的反传统意识,这两个方面的起伏交叉构成了近代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

2024-10-24

陈来:说说儒——古今原儒说及其研究反省

推原儒家的历史起源,古人称为"原儒",近人称为"说儒",其义则一。本文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叙述古今各种有关"儒"及儒之起源的说法,反省其立论的方法;第二部分选取周代的教化传统与儒之起源的关系这一侧面,以进一步了解本世纪学者原儒说的得失。

2024-04-25

陈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文化相结合的实践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七一”讲话中提出了九个“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第三个是“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中说“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进行艰辛探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导中国人民不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我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要与中华文化相结合,强调了中华文化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要性。

2024-02-18
123...15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