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思想文化研究的可贵收获
春秋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极其重要的历史阶段,它上承三代,下启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时期的思想文化,对于整个中国思想文化史的研究都有不可忽略的意义,而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一直较为薄弱。黄开国研究员积10 年的探索,最近推出了《 诸子百家兴起的前奏》 ,对春秋时期的思想文化进行了精深的系统论述,提出了诸多有独到价值的学术见解,是一部关于春秋时期思想文化不可多得的著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思想史料价值。以我个人所见,该书有如下几个方面值得重视:
第一,对春秋时期思想文化的准确历史定位。书中认为春秋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由宗教迷信向人文理性转变的历史转型阶段。这个转型期伴随着天命观的衰落,兴起了以对伦理道德的重视与人的自觉觉醒为两大内容的人文理性精神。全书的所有论说都是以此为基础,依照其逻辑进而展开的。正是抓住了对伦理道德的重视与人的自觉觉醒这两条主线,才突出了春秋时期人文理性精神与三代思想文化的区别,让人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春秋时期思想文化的特质以及这一历史转型的巨大意义。没有对春秋时期思想文化的长期深入研究,是不可能有这样准确的定位的。
第二,依据可靠的史料,在充分吸收前贤与当今学者的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富有新意的独到创见。如书中论春秋时期的思想文化的产生除了前人所言及的原因外,特别强调了开明政治与舆论自由的作用。关于天命观的衰落,着重分析了天人的两分化、神灵之天与自然之天的两分化的理论路径,进而揭示了这一双重两分化对整个中国思想文化史的深远影响.传统的卜巫文化仍在社会普遍流行,但是卜盆本身已经不是万能的了,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卜盆都发生了极其重要的变化,最终决定卜笼吉凶的不再是神灵,而是人的道德及其社会行为.春秋时期有众多的文化典籍及其谚语之类的流行,《易经》 、《 诗经》 、《 尚书》 是通行于各国的主要典籍,经过春秋时期对以前典籍文化的人文精神的解释与发展,才有后来五经的形成。礼作为当时最重要的社会规范,发生着很大的作用,所谓人无礼不立。但是,人们看重的已不是外在规定的礼仪,而是礼内在的精神实质;从礼仪不分到区分礼、仪有一个发展过程;人们对礼的精神实质的重视及其理论论说,既是春秋人文理性精神的重要反映,也对《礼记》 的形成有直接的影响。春秋是道德观念极为兴盛的时期,当时己经有许多道德观念,仁、义、忠、孝、信、德诸观念最为人们所重视,并被人们所注重并赋予丰富的内涵。其中有许多极具价值的理念,如以立德为人生的最高价值追求,主张仁者爱人,仁为杀身成志,大义灭亲;义必生利,而利是国家、人民之公利;忠是人君对国家、人民之忠,道义高于对人君之忠与对父母之孝等,对后来中国人的人格培养与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形成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春秋时期人文精神也表现在对人包括对人民的一定尊重,这集中反映在重民的社会思潮的兴起。春秋时期的思想文化对其后诸子百家,尤其是儒家的形成有着直接的重要影响,正是重视道德与重民的两大人文理性精神,为儒家的形成提供了直接的思想养料。这些见解,不仅言之有理,而且持之有据,从各个方面全面地具体论证了春秋时期思想文化的转型。
第三,考辨精审,不仅可补前人的缺失,而且多发前人所未发。如书中对卜笼的考辨及其分类,远较前人详细全面。关于《易经》 、《 诗经》 《 尚书》 及其谚语之类在春秋的流行,分析详细严谨;如考辨“泰之)、.”为数艾变的术语之说,为两千年来所无之说(见第四章第二节);对《尚书》 的考辨,不同意将所谓伯禽、史佚、周任之语等都纳入《 尚书》 之内,辨析了《 尚书》 与《 周志》 等书的区别(见第六章第一节);而关于佚诗的考辨,不仅纠正了孔颖达的两条误说,而且补充了古人注疏的疏漏(见第五章第一节)。关于“德”观念的分析,揭示了春秋时期的天命依德为转移说、德与天命作用的矛盾说、德与天道相分之说的三个不同发展阶段,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春秋时期天人相分观念的形成过程。对重民的社会思潮不仅指出了民神并重论,还特别强调了民为神主、神依于民、神不敌民的民重于神诸说。以及以里革之说、晏子之说、史墨之说为代表的三种对民的认识的新观念,及其亲民说、抚民说、恤民说的各种论说。此外,书中对德、仁、义、忠、信、孝概念的辨析,都较前人之说相对全面、深入。
不可否认,书中也存在遗漏与不足。如关于《左传》 中所存《 诗》 的统计,与一些论著的统计就有出入;而对春秋时期思想文化对后来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虽有论及,但不够充分。然而瑕不掩瑜,该书对春秋时期思想文化的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潘富恩先生称本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启发意义”,不失为公允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