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传道统,考辨源流
来源:《天府新论》2006年第3期 2007-08-14 19:30:00
最近,由四川大学古籍所编纂、四川大学出版社隆重推出儒学文献的大型丛书———《儒藏》第一批50册,其中有23册是史部的《历代学案》(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版)。内容包括唐晏撰《两汉三国学案》、黄宗羲、全祖望等撰《宋元学案》、冯云濠、王桎材撰《宋元学案补遗》、黄宗羲撰《明儒学案》和徐世昌等撰《清儒学案》。这五部学案共500卷, 1100多万字,基本上囊括了自汉以来的儒学发展的全史,体现了儒学精神的承传源流和儒学之道的传授。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儒学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和发展的主流,道统思想是儒学发展的重要体现。所谓道统,即指儒家圣人之道发展演变的系统,它包括对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的发祥和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的中华民族伟人、先哲和儒家圣贤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荀、董仲舒、王充、韩愈、程、朱、陆、王等所承传之道及道的精神、传道的统绪。孙中山先生便自称继承了儒学道统,并在革命斗争中加以提倡和发扬光大。
儒学道统,它确立了以儒学为主导、融合各家的中国文化发展的大传统,它包含着真理的成分,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儒学道统是通过儒学文献来传承,即以儒学文献作为文本和承载的工具,并通过心传来传播其精神。道之为道,载之于书,除载之于宋以前的“五经”和宋以来的“四书”、《易传》等外,其承传授受,一脉相承,便主要体现在历代的学案里。《历代学案》在《儒藏》里,属于史部。《儒藏》在全面调查研究现存儒学文献的基础上,根据儒学文献的具体情况,结合儒学研究的现代需要,将儒学文献分为“经”、“论”、“史”三大部类。“经部”收录以儒家经典原文及注解为核心的经学类著作;“论部”收录以儒学理论为内容的思想性著作;“史部”收录以儒学史为主题的历史类著作。其中“史部”所收分为《孔孟史志》、《历代学案》、《儒林碑传》等七类,而以《历代学案》体现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宗旨,而与中华道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与“正史”上的《儒林传》、《道学传》,以及《先儒传》或《先贤传》相比,《历代学案》的优势体现在,“学案”是为重要学术流派及该派的学术大家立案,各案前有“序录”,叙述此派学术渊源、学术特点。其次是案主的“小传”,传后是案主的“语录”及重要学术观点的“摘要”。以下再根据与案主的关系,分列该流派中人的传记和语录。同时代的各个学术流派构成该时代的时代思潮,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思潮前后相承,共同构成整个儒学发展史。包括两汉经学思潮、魏晋儒道融合的玄学思潮、宋明理学思潮、明清实学思潮、清代朴学及今文学托古改制、变法维新思潮等。这比前者更为系统全面。通过《历代学案》的检索,可清晰地看到儒学发展史上思潮、流派、哲学家三者的相互关系,把儒学的个案、流派研究置于整个儒学发展的大背景下,以哲学家、思想家为点,以各时代思潮为面,以整个中国儒学发展史为线,通过点、面、线三者结合,在相互联系中,作纵横比较,全面、系统、深入地去研究儒家的理论构成、特征及其在中国儒学发展史上的地位。防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脱离时代思潮和整个中国儒学的发展孤立地去研究具体的儒学家。即注意掌握每个时代的学术作为一代学术思潮,造就了一批儒学思想家,推动了儒学和学术思想的发展。思潮中涌现出在体现时代思潮本旨方面大致相同,而在其他一些方面有所不同(如具体的儒学、经学观点不同、对训诂考释的见解不同)的各个流派。这些流派在相互争鸣中又相互影响,由此促进了学术的繁荣和儒学的发展;各个儒学流派中又有一两个杰出的思想家为其理论代表。思潮造就了思想家,孕育了学术流派;而流派和思想家又反过来影响了思潮,体现为思潮。各学术大家及其学派就是思潮中的杰出代表人物和主要流派。所以应结合中国儒学思想发展史、各时代思潮和当时的不同学术流派来研究具体的哲学家及其思想。在这方面,《儒藏》的《历代学案》提供了很好的学术资料和著述,值得充分肯定。
《儒藏》之《历代学案》的整理编纂者舒大刚、郭齐、杨世文诸教授及金生杨先生等还对入选的诸种学案均作有“提要”一篇,分述学案作者的生平、著述之源流和内容之梗概。然后再对各学案正文进行“标点”处理,并对其中的错误进行必要的“校勘”,写成《校记》,附于各卷之后。这对于读者阅读,提供了方便。需要指出的是,编纂者对各学案所写的“提要”,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体现了编纂者较深的研究能力和较高的学术素养。这为以往出版的《宋元学案》、《明儒学案》和《两汉三国学案》所不及,体现了《儒藏》之《历代学案》的时代性和学术前沿性。
《历代学案》对各个学案的“提要”除叙述学案作者的生平、著述之源流和内容之梗概外,还对该学案的学术倾向、主要贡献、特色,以及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之处加以评述,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如指出《两汉三国学案》重视对两汉三国时期的经学流派及其传承、演变的考察和辨析。又如在肯定《宋元学案》资料丰富和流派清晰的两大特色后,亦指出由于黄宗羲仅做了一些初步的工作,其他接续编修者均不具备黄宗羲那样的学识和眼界,因而该书在思想水平上远逊于《明儒学案》。
编纂者在对《宋元学案补遗》所作的“提要”中,比较了《宋元学案》与《宋元学案补遗》之不同,指出《宋元学案补遗》所补内容,一是新增传主,二是增补《学案》已有传主的言行资料,三是补充标目。《补遗》所增大多是名不见经传的士人,这就大大扩展了《宋元学案》的收录范围。就史料而言,如果说《宋元学案》取其“精”,则《宋元学案补遗》在乎“全”,这或许就是该书最大的特色和价值所在。
《明儒学案》是中国首部体例完备、思想丰富的断代学术史专著,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儒藏》编纂者客观地指出《明儒学案》的主要贡献和特色是:首次汇集明代主要思想家的有关资料,完整勾勒出一朝学术发展大势,为研究明代学术发展提供了极为重要而完备的参考书。在全面性和系统性上,远远超越了前此的同类著作,从而成为中国第一部完备的学术思想史著作。该书立论比较客观公允,表现了思想史家的宽广胸怀。作者黄宗羲对有明一代学术源流十分熟悉,故能撷有明学术之精,成一代学史之规模。首先是入编思想家选择精当,其次是著述节略精粹,其三是品裁精确。以上数端,即便是后来的同类著作,也少有能出其右者。《明儒学案》的编纂者在编纂工作中,对《明儒学案》的不同版本作了认真深入的考证,指出郑本乃作者早年未定之稿,而贾本则是郑本的修订本,可视为作者晚年定本。仅将二本次序、案题、内容仔细比勘,就不难看出贾本在上述方面均优于郑本。认为在现存诸本中,贾本实为最善。故在《儒藏》中的《明儒学案》,以贾本为准。这是《儒藏》之《明儒学案》在版本上超出以往所出版的《明儒学案》之处。
编纂者对《清儒学案》所作的“提要”,也颇有见地。指出《清儒学案》虽精不及《宋元学案》、《明儒学案》,但全书体例严整,内容丰富,取材广泛,少有门户之见,基本能反映有清一代的学术史。“提要”客观地评述了《清儒学案》的优点和不足。
总之,四川大学编纂的《儒藏·史部·历代学案》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它的出版,必将推动儒学研究的深入开展和儒学文化的全面普及,值得向广大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