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遗“木板水印”走进法国切努斯基博物馆
来源:中国孔子网综合作者:
2017-12-19 11:10:00
木板水印是中国传统特有的版画印刷技艺,它集绘画、雕刻和印刷为一体,根据水墨渗透原理显示笔触墨韵,既可用以创作体现自身特点的艺术作品,也可逼真地复制各类中国字画。木版水印字画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远在唐代,单色木版印刷已经具有相当水平,明末以十竹斋为代表的“饾版”、“拱花”等套色叠印,表明技术有了更大的进步。由于这项技艺始终基于手工进行,所以中国目前纯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继承和发展。
木版水印技艺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早在唐代咸通九年(公元868年),有一名叫王阶的人便请人用此技术刻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普施,流传至今,现藏于英国国家图书馆。唐以来书籍多附插图,十六世纪始有彩色套印。近数十年来,十竹斋、荣宝斋在这一传统技艺基础上不断加以改进创新。痛感于这一极其宝贵的传统技艺资源的衰落和流失,鲁迅先生于20世纪30年代,邀约郑振铎先生共同出资,发起了重刻辑印《十竹斋笺谱》等典籍的行动。郑先生委托赵万里先生从王孝慈先生手中借得藏本,延请北京荣宝斋的师傅用“饾版”和“拱花”术仿原件复刻。鲁迅先生还亲自撰写《重印十竹斋笺谱说明》,文中说道:“中华民国二十三年十二月,版画丛刊会假通县王孝慈先生藏本翻印。编者鲁迅、西谛;画者王荣麟;雕者左万川;印者崔毓生、岳海亭;经理其事者,北平荣宝斋。纸墨良好,镌印精工,近时少见,明鉴者知之矣。” 可以见到他对此事的一片苦心。使彩色套印和拱花技艺获得了传承、延续和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木版水印由原来刻板创作的诗笺、信笺印刷发展到能惟妙惟肖、神形兼备地印制笔墨淋漓、气势豪放的《奔马图》及唐代周的《簪花侍女图》、宋代马远的《踏歌图》、《富春山居图》等大幅艺术作品,标志着木版水印艺术已发展到了巅峰。
当地时间12月17日,在法国巴黎切努斯基博物馆,参观者在杭州十竹斋艺术馆馆长、十竹斋木版水印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魏立中(左二)的指导下体验“木板水印”非遗技艺。当日,杭州十竹斋艺术馆馆长、十竹斋木板水印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魏立中携其作品“四美图”、“二十四节气”等来到法国巴黎切努斯基博物馆,向参观者介绍并演示“木板水印”非遗技艺。木版水印专业学名为“古代彩色版画印刷术”,集绘画、雕刻、印刷于一体,是对中国书画精品进行高仿真复制的传统工艺。新华社记者陈益宸摄
编辑:肖程鹏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