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香港海防博物馆举办“出生入死战地记者”展览

来源:中国孔子网综合作者: 2017-11-23 14:07:00

  香港海防博物馆位于香港筲箕湾东喜道,全馆面积约34,200平方米,是香港历史博物馆分馆之一,由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管理,是由具百年历史的旧鲤鱼门炮台修建而成。

  鲤鱼门地区控制维多利亚港东面入口,位居要冲。英军早于1844年便在水道南岸的西湾地区修筑兵营,但由于疫症流行,不少驻兵病死,该兵营遂被弃置。在其后的四十年间,军部虽多次计划在鲤鱼门兴建炮台,但迟迟未有落实。及至1885年,为防御法国及俄罗斯的威胁,英军乃决定在鲤鱼门水道南面的岬角修筑鲤鱼门炮台。堡垒是整个防卫体系的核心,由英国皇家工程兵设计和建造。他们首先从鲤鱼门岬角的最高点移走面积达七千平方米的泥土,然后建造十八间地下室,辟作士兵营房、弹药库、炮弹装配室及煤仓等,最后再填回泥土,将堡垒完全隐闭起来。所有工程在1887年完成。

  堡垒中央建有露天广场,供士兵集散之用。堡垒内配备两门六英寸后装「隐没式」大炮,四周并建有壕沟。英军另于堡垒附近修筑多座炮台,包括反向炮台、中央炮台、西炮台台及渡口炮台,依山势由东至西分布于岬角上。

  1941年12月8日,日军入侵香港。在占领新界及九龙后,英军即加强鲤鱼门的防卫,防止日军从对岸的魔鬼山渡海登陆。守军虽曾多次击退日军的偷袭,但由于双方实力悬殊,炮台最后于12月19日被攻陷。战后,炮台已失去防卫作用,但仍被英军用作训练基地,至1987年始全部撤走。

  前市政局鉴于鲤鱼门炮台的历史价值及建筑特色,于一九九三年决定将之修复,并改建成一所以香港海防历史为主题的博物馆。整项计划耗资约三亿港元,由建筑署设计及兴建。香港海防博物馆于2000年7月25日正式开放予市民参观,为鲤鱼门炮台的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

 

11月22日,观众参观香港海防博物馆“出生入死战地记者”展览,展览展出约30组中外战地记者的随身装备、珍贵报导、新闻图片和影象,让观众认识战地记者工作的险况,以及战争对社会和国家造成的灾难。展览简要介绍战地记者的由来和他们参与战争报导的事迹,包括克里米亚战争、甲午战争、二次世界大战及越战等,同时介绍了香港记者采访战争的情况。展览由香港康文署主办,香港海防博物馆筹划,展期至明年1月31日。中新社记者 洪少葵 摄

编辑:肖程鹏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