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打开微信扫一扫

“世界最大铜鼓”历时七月铸成 直径近7米重50吨

来源:中国孔子网综合作者: 2017-11-20 10:07:00

  铜鼓是我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的一种具有特殊社会意义的铜器,它原是一种打击乐器,以后又渲化为权力和财富的象征。它为民族首领贵族所独占,被视之为一种珍贵的重器或礼器,因此也成为被祭祀的对象。铜鼓自公元前7世纪开始出现,春秋战国直至明清均有铜鼓,而以汉代制作得最为精美,式样最多,是西南许多少数民族特有的民族文物。依照铜鼓流行地区和式样不同,可分为滇系和粤系两大系统。大体上滇系铜鼓体型较小,花纹大都用单弦分晕,晕圈构成大小宽窄的变化。粤系铜鼓体型高大,鼓面多有立体的青蛙浮雕。

  “铜鼓”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马援传》“马援出征交趾,得骆越铜鼓,铸为马。”制作铜鼓的以百越中的骆越为多,即是黎族与壮族。铜鼓在古代常用于战争中指挥军队进退,也常用于宴会、乐舞中,是中国古代悠久而灿烂文化的结晶,是中国少数民族先民智慧的象征,它具有东方艺术的特色,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之珍藏。在越南、老挝、缅甸和泰国甚至印度尼西亚诸岛也有流传。

11月19日,拍摄于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韦氏铜鼓铸造厂的“世界最大铜鼓”。该鼓鼓面直径6.68米,高度2.86米,重50吨,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铜鼓。该鼓由广西工艺美术大师韦启初设计,由30多名工人历时7个月制作而成,于11月10日竣工。铜鼓是中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及东南亚一些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史学界有“北鼎南鼓”之说。在广西壮、瑶族民众心中,铜鼓是吉祥之物,是最神圣、最具威信的器物。 中新社记者 杨志雄 摄

编辑:肖程鹏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