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文化永流传
——专访聊城永年太极拳社社长兼总教练李应宏
来源:中国孔子网作者: 2019-09-05 17:30
值此山东聊城永年太极拳社成立十周年之际,近日中国孔子网记者围绕中国传统文化、太极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以及永年太极拳社等问题,对李应宏社长进行现场专访。
采访嘉宾:李应宏,现任山东聊城永年太极拳社社长兼总教练,当代武林英杰、武当百杰、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全国群众喜爱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中华太极优秀推广人
中国孔子网记者(以下简称“记者”):李社长,您好!请问永年太极拳社当年成立时是什么情况?您当时是抱着怎样的想法成立拳社的?为什么命名为永年拳社?
李应宏社长(以下简称“李社长”):山东聊城永年太极拳社成于2009年,当时我带领10多名弟子,一起反复酝酿、认真准备、集思广益之后成立的。当时,我心中只想着把这门传统国粹一定要传承下去,让人们爱上太极、学习太极,锻炼身体、强身健体,就抱着这样的想法一路走来,至今已有10个春秋。
另外,对于拳社的命名,主要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是地理位置。河北永年县,现在改为永年区,隶属于河北邯郸市,是杨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的发祥地,在太极拳界具有崇高的地位,被誉为中国太极之乡。二是1944年,傅钟文创办“上海永年太极拳社”并任社长,其弟傅宗元任教练,教授的就是杨氏太极拳。我拳社所传承的也是杨氏太极拳,所有最后决定把拳社命名为“聊城永年太极拳社”。
记者:10年时光荏苒,拳社走过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办社宗旨是什么?今天的拳社规模与影响力如何?今后又有着怎样的发展蓝图?
李社长:拳社成立之初,只有10余人的规模,所幸得是大家众志成城,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走来。在发展到第五个年头的时候,还举办了拳社成立五周年庆典。经过10年发展,拳社规模迅速壮大,在聊城市区有5个大的辅导站,下面有2个县级分社,其中最大的辅导站有社员100多人,小的辅导站社员也在50人以上。拳社的教练员50余人,社员近1000人,是目前聊城市最具影响力的民办非企业社会组织之一。
10年来,全体社员坚持“勤、诚、礼、恒”的办社宗旨,大家志趣相投、团结友爱、相互促进,用实际行动做德行兼备的太极人。全体社员走出家门、走出山东、走向国际,展示与交流拳艺,参加竞赛。2012年,我们参加首届武当国际演武大会,11人参赛,获8金11银2铜的好成绩,我本人获得长器械太极棍和传统杨式太极拳2个第一名,还获得“名人名家”会演奖及集体项目一等奖。2015年,我在世界太极网组织的“我最喜爱的中华太极人物网络评选”中,获得“中华太极优秀推广人”称号。2018年5月下旬,我带队参见第二届全球杨氏太极拳文化节,获得25金8银的优异成绩。这年9月中旬,我带队参加在海南三亚举行的第三届世界太极拳交流大会,获得奖牌26枚,即5金14银7铜。这年9月下旬,我带队参加第十四届中国·邯郸国际太极拳运动大会,获得单项奖牌总数45枚,即9金20银14铜,参与奖2个;集体项目奖牌总数2枚,即1金1银,同时获得大会组委会颁发的“武德风尚奖”。
在新时代,站在新的历史起跑点上,我们拳社依然坚持公益办社,让更多的人了解太极、练习太极、爱上太极,继续义务举办各类培训班,继续举办推广班、普及班、加强班、骨干班。今年,到目前为止,已举办6期培训班,小班人数都在30人以上,大班都在100人以上。第二,继续义务地传承太极文化,扩大影响,加强交流,特别注重向青少年这个群体倾斜,让中老年喜爱的太极拳也变成青少年的所爱。让太极拳的发展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第三,对太极拳套路继续进行简化与提炼。原来一套完整的太极拳打一遍,大约需要二三十分钟。坚持浓缩精华的总原则,简化提炼成几套需要五到八分钟就能打一遍的套路,来适应当今的快节奏,让年轻人在工作之余,休闲之时,就能轻松愉快地打一套太极拳,使工作、生活与健身都不耽误。
记者:您是如何走向武术这条道路的?老师是谁?这些老师的个人情况如何?
李社长:“自幼习武,尤爱太极”这8个字可以总结我的习武之路。在早年的习武道路上,有两位老师是我永远铭记于心的,一是刘学道先生。刘先生是一位民间武术家,他师从姜容樵先生。姜先生是河北沧州人,现代著名武术家、武术教育家、武术理论家,尤精通武当、八卦、形意、太极,以及张占魁所创形意八卦拳等内家拳法,先后审定教材数十种,并教授拳、械。应该说,姜先生是我的师祖。我跟随刘先生习武多年,练习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迷踪艺及国家统一的长拳竞赛系列套路等。后来,我又跟随武术家王志远先生学习正宗杨氏太极拳。
记者:转业之后,请问您是如何继续推动太极拳发展的?据说举办了不计其数的培训班?一直坚持到了现在。当时的情况如何?
李社长:在跟王先生学习杨氏太极拳之后,我就参军到部队去了。在部队时也没有放下太极拳,只要一有时间便勤加练习,细心揣摩,习武悟道。1986年,我转业到了聊城,于是开始义务传授传统杨氏太极拳。从此走向了义务、公益办班传授太极拳的道路,春风化雨几十年,润物无声几十载,可以说期间举办的太极拳、械等各类培训班不计其数,授课的学员累积已达万人以上。当年,一年下来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大约在七八期,二三十场以上,授课人数,一个班由原来的几十人,到后来的近100人。可以说,影响很大,有力地推动了聊城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发展。
记者:您出版了《三十二式太极棍》一书,请介绍一下这本书的相关情况。
李社长:2004年,我编创的《三十二式太极棍》一书出版,同时还含有相关的教学光盘,受到全国20多个省市太极拳爱好者的一致好评。例如,辽宁地区邀请我前去授课,由于实在抽不出时间,只好把教学光盘给寄过去了,据说观看的人数很多,反响很大。另外,光盘教学中的太极拳套路在当年获得山东省体育局“最佳编创奖”,并被推荐参加“全国亿万老年人健身精品项目展示大会”表演,得到参会专家的充分肯定与好评,武术界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记者:您在《武当》杂志社发表了《四十二式太极剑习练要义歌诀》,这是怎样的一首歌诀?对于学习太极剑有怎样的指导作用?
李社长:2010年,我在《武当》杂志上发表了《四十二式太极剑习练要义歌诀》一文,引起了诸多专家的一致好评,以及广大拳友的广泛关注。后来,歌诀成了习练四十二式太极剑的要诀,听有的拳友说,似乎有点类似武侠小说中的“武林秘籍”了。
记者:武术理论对武术实践或学习有指导作用,如何使太极拳理论与太极拳习练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李社长:我是自幼习武,注重实践,是先学习太极拳,然后兴趣使然,才爱上太极拳,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又初步地涉及了一些相关的理论研究,出了一本小书与其教学光盘,写了一首《四十二式太极剑习练要义歌诀》,这还是偏重实践的教练理论,离真正的理论研究还有一段路要走。我也知道理论的重要性,它可以指导实践,也就是对武术的习练具有拐杖的指导作用,甚至对于太极拳的教授也是帮助很大,总之一句话,没有理论指导下的武术学习与传承,是不会走得有多远的。所有,我计划继续编写一些太极拳科学套路与样式,来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满足人们的新需求。这些的套路与样式一定要得到青少年的喜欢与认可。这种发展,必须是理论与实践共同进退,相得益彰的必然结果。
记者:当今聊城地区的武术发展现状与格局是怎样的?拳社与其太极奉在这个格局中居于怎样的位置?
李社长:现在,聊城地区整体武术界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良好发展局面。习近平总书记说:“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当下的聊城人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把身体健康、全民健身的理念深入到生活当中,武术强身健体的功能得到了更好地发挥。新时代的机遇让我们赶上了,即是拳社的机会,也是全体社员的机会。拳社遍布聊城市区及所属的8个区县市,拥有近1000人社员,应该是全市当之无愧的第一大拳社。2017年,山东省提出“万人打太极运动”,2018年,聊城组织了“千人打太极运动”活动,这1000人中百分之八十都是我们拳社的社员。可以说,拳社为全市普及太极拳运动、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做出了很大贡献。当然,拳社的进步离不开党和政府以及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以及拳友的厚爱是分不开的。
记者:请问什么是太极拳?当今国内有那些流派?各自具有怎样的特点?
李社长:太极拳,又称为哲拳,是以中国的传统文化儒家、道家哲学中太极、阴阳的辩证思想为核心,集修生养性、强身健体、搏击对抗等多功能为一体,又结合五行变化,中医脉络与吐纳之术而形成了的一种舒展灵活、刚柔相济、快慢结合的传统经典拳术。太极拳成了中国拳术种类中颇具生命力的一支劲旅。1949年被国家体委统一改编,2006年被列入中国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统的太极拳门派很多,其中陈式(陈王廷)、杨式(杨露禅)、武式(武禹襄)、吴式(吴鉴泉)、孙式(孙禄堂)被公认为最具有代表性的五大流派。陈式起源于河南温县,杨、武两式起源于河北永年县广府镇,被称为“永年太极拳”,吴式脱胎于杨式;孙式脱胎于武式。各派之间,相互借鉴,各具特点,目前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比如,陈式太极刚柔相济,缠法清晰;杨式太极绵里藏针,舒展大方;陈式太极快慢相间,杨式太极舒缓无间;陈式太极松活弹抖,震脚跳跃;杨式太极一气呵成,柔和连贯。
记者:太极拳是怎么来的?张三丰在太极拳历史上的地位是怎样的?
李社长:太极拳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民族瑰宝,武苑奇葩。目前,无法确定“太极拳”名称具体出现于何年,根据文献应首见于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但可肯定的是,当杨禄禅进北京教拳之后,大约19世纪中叶,才出现以“太极拳”命名的拳术,应该是比较可靠的说法。
张三丰的历史较复杂,而且历史跨度很大,涉及几个朝代,不太好有一个明确的定位,但不管怎么说,张三丰与太极拳的渊源极深,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或者说,在太极拳历史上,张三丰拥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是不会有什么疑问的。
记者:现在是全民健身、万众健康的时代,人们大都去健身房了,还有多少人学习太极拳?它的优势与吸引人的地方在哪里?
李社长:这个问题,在上面的回答中,也有一些涉及,这里我再详细的回答一下。
目前,学习太极拳的几乎都是中老年人,青少年是一个空档。年轻人确实去健身房得很多,这个不利局面要有所改变:一是创新地编创适合青少年的套路,二是要在快慢节奏上有所调整,三是适当融入其它武术、运动或健身方式的当代元素、流行元素。这是增加吸引青少年的必要措施。只有解决了这个“老大难”问题,才是太极拳发展的核心与关键。让年轻人爱上具有千年历史的太极,就需要对太极进行革新与创新。把年轻人从手机、游戏、抖音中,吸引过来,爱上运动、爱上健身、爱上太极——坚持经常、时常地与太极有个美丽的“约会”,甚至与太极去“热恋”。
长期练习太极拳,可以使呼吸自然、细长、均匀,由于速度缓慢,动作柔和,从而使人体的微循环得以扩张;可以增加神经系统的灵敏性,畅通经络、血管、淋巴及循环系统,改进柔韧度、肌力及肌耐力,提高心肺功能,治疗慢性消化管道疾病。这是对身体的益处。在精神方面的好处也不少,可以消除生活与工作中的压力,认识并体验和谐协调的阴阳哲学观,了解修身处事的道理,对做人有很多启示。这不但是吸引中老年的地方,也是吸引青年人的魅力所在。
记者:新时代的主旋律是传承中华经典文化,其中也包括传承优秀的太极文化?在这方面,您今后有着怎样的想法与计划?
李社长:传承中华经典文化,特别是太极文化,我和拳社全体同仁责无旁贷,毫不松懈,不忘初心。最初我们所办培训班都是公益性质的。几十年都是如此。我想,今后我们仍然坚持公益的形式,不以盈利为目的,全心全意地宣传与推介杨氏太极拳。让太极文化永远流传!
继续坚持义务地开设各种程度的辅导班,义务的、无偿的、公益的传承太极文化,扩大影响,编创适合新时代青少习练的套路、棍术、剑术、刀术,扩大社会不同人群的认可度、加入度和习练度。条件合适的时候,继续太极拳、械的理论研究,为太极文化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记者: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还有很多感兴趣的话题,想向您请教,只有以待将来了。
编辑:解放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