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王育济:搭乘动漫快车 活态传承“非遗”文化

来源:中国孔子网作者:王育济 2019-06-10 17:03

  【编者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自2017年起,按照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被列为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主题是“非遗保护,中国实践”。

  传承文化根脉,共筑民族未来。当下,在全球化多元文化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传承与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更好地发挥非遗文化的价值、彰显其优秀特质?中国孔子网对话山东大学教授王育济,让我们来听听他的观点——


  【受访人】:山东大学历史学二级教授、博导,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王育济。

  中国孔子网:文化遗产是优秀传统文化最实在、最具体、最直接、最真实的体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众多,涵盖衣食住行,遍布各族各地。那么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何益处?

  王育济:2016年,我曾主持过国家文化部的一个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课题,对这个问题有过思考。我记得当时我们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形下到形上划分为四个层次:器物层面(这主要是指文物)、民俗层面、制度层面、思想层面,其中民俗层面主要所指就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加强“非遗”保护就是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基础,做铺垫,弘扬“非遗”就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但这样回答,其实尚未触及问题的本质,我想按照这个思路再申论一下。其实,“非遗”之所以重要,完全源于它内在的文化属性。正如您所说,非遗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涵盖衣食住行,遍布各族各地”,涉及传统技艺、戏曲、饮食、节令、礼仪等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抽象来看,它是什么呢?它是我们的历史,也是我们的当下,它承载着重要的文化基因,是我们中华民族区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重要表征,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文化源泉。对于如此重要的东西,我们自然要懂得珍惜,自觉保护,这是毫无疑问的。

  另外,保护“非遗”其实还与当今的时代大环境有关。如果在传统社会,比如1840年之前,我们没有必要谈非遗保护问题,当然那个时代也根本不会产生“非遗”这个概念。但今天则不同,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娱乐方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项目日益被边缘化,甚至濒临消失,一项非遗的消失就会造成一段历史的空白,成为我们永远无法找回的“记忆”,随着时代变迁的日益加快,这个问题正在变得越来越严峻,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关口。我想,今天我们之所以提出和讨论这个问题,其根本原因也正在于此。

  中国孔子网:近年来,随着“非遗”渐成社会热词,主办各类“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主体也变得更加多元。如,开设“非遗公开课堂”、“非遗互动体验”等,请您谈一谈在您看来,我们要如何弘扬发展“非遗”文化。

  王育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活态呈现的重要内容,“非遗”文化被赋予越来越重要的文化使命,它既是连接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下传承的主要载体。“非遗”文化的弘扬与发展不是原封不动的固态保存,只有活态传承、创新发展,才是弘扬发展“非遗”文化的最佳方式。

  在弘扬发展“非遗”文化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推动“非遗”文化保护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要通过推动非遗保护性传承,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二是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各类“非遗”文化活动如火如荼的当下,更要以长远的眼光来规划“非遗”文化的开发,重视“非遗”文化在存续文化、传承精神方面的独特价值。三是整合“非遗”文化资源。通过协同合作,整合同一类型的“非遗”文化资源,避免同质竞争和文化资源浪费;通过深度开发,整合同一产业链上的“非遗”文化资源,使产品和服务得到全面丰富地提升。四是优化“非遗”文化资源配置。在深入认识和发掘“非遗”文化的历史内涵和经济潜力的基础上,进行深度开发、创意开发、多手段开发,尤其要重视高科技手段对“非遗”文化的多元呈现方式,让“非遗”文化活起来。五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研究。加快研究成果转化和“非遗”资源的数字化、信息化建设,启动“非遗”数据库及网络共享平台建设。这五个方面综合起来说,就是一句话,在守正创新中激活非遗文化。

山大文化产业研究院齐鲁文化动漫工程团队正在进行头脑风暴

  中国孔子网:听说您正在主持一个很大的文化项目——“齐鲁文化动漫工程”,您能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吗,并谈谈如何用动漫的形式激活“非遗”吗?

  王育济:谢谢您对这个项目的关注。“齐鲁文化动漫工程”是山东省委宣传部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挥好齐鲁文化资源优势”的指示精神而设立的一个长线项目。“工程”于2017年10月立项,由山东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山东省文化产业国际商会牵头实施,2018年1月正式启动。按照规划,目前已经完成了500个选题和第一期200个示范性“题材库”的建设任务,并且尝试推动部分“题材库”的落地和商业化运作。在推动“齐鲁文化动漫工程”的过程中,我们强调的选题倾向是筛选“齐鲁文化”中适宜动漫开发,具备国际化价值的题材,这是绕不开“非遗”的,首批就有很多是“非遗”题材,如“八仙过海”、“阿胶的故事”、“龙王传说”、“陶朱公”、“柳毅传书”、“蹴鞠王子”、“泰山石敢当”等等。

  动漫作为一种通俗易懂的娱乐化、消费化和全球化的传播载体,能够具体呈现概念性的文化内涵,能够渗透性的传达创作主体的价值观、生命观和世界观,促进不同文化的相互理解,减小分歧。可以说动漫产业本身的形态,能够最恰当的匹配和传达“非遗”的丰富性;传播载体的现代化,又让“非遗”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其影响力几何式增长。

  我们所熟知的动漫游戏产品很多都是以“非遗”为灵感源泉的,从多年前的《花木兰》到现在的《全面战争:三国》、《白蛇:缘起》、《京剧猫》,这些由“非遗”题材生发出的产品都是成功的“爆款”。

  但痛点在于这些由“非遗”而生,却与“非遗生态”完全脱离,难以实现对非遗的反哺。“非遗”如何主动参与动漫创作,动漫又如何活化“非遗生态”?这是“齐鲁文化动漫工程”重点关注的问题。目前,“齐鲁文化动漫工程·动画电影研发中心”围绕两个 “非遗”——“奚仲”、“鲁班”完成了一个全新的“历史科幻”类的新世界观项目——《天工城》,其中包含历史学博士生们创作的一部编年史、一部小说、十个动画电影策划和一个游戏策划。这个《天工城》项目能够直接落地在奚仲传说、鲁班传说的发源地,使这款“非遗”动漫产品能够与当地的“非遗生态”深度融合,也希望能在这方面做一些全新的尝试。

编辑:魏俊怡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