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松涛:用青年人喜欢的方式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
来源:中国孔子网作者: 2019-05-14 09:03
【编者按】:火红的五月,是青年的节日。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大力弘扬传统文化。青年若能担起传统文化传承的重任,对于弘扬民族精神、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中国孔子网在五月特推出大型系列访谈——“论传统文化,言新青年语”,特邀国内知名传统文化专家学者,作“新青年说”,以飨读者。
【受访人】:赵松涛:共产党员,相声、快板书演员,上海相声大会创始人,上海田耘社班主,上海松涛说唱艺术推广交流中心艺术总监,原创相声剧《子曰》编剧、主演。
记者:我们常说,青年是祖国的未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年中生根发芽,是一项刻不容缓的时代课题。那么就传统文化如何融入新时代新青年,如何培养新青年文化传承的自觉意识,请谈谈您的观点。
赵松涛:我对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新青年,如何培养新青年文化传承自觉意识的观点是:“尊重”。
尊重,即尊重传统文化本身的价值,尊重传统文化应用于生活中的本体形态,尊重新时代的需求,尊重新青年的特性,尊重文化传承的基本规律。
泱泱大国,历史久远,渊源流长,传统文化这个大概念,可谓是包罗万象:诸子百家、四书五经、诗词歌赋、经史子集、阴阳五行、太极八卦、琴棋书画、笔墨纸砚、斗拱榫卯、戏曲曲艺、中医中药、民风民俗、酒文化、茶文化、香文化、二十四节气、三百六十行……都有各自的核心价值,也都有各自的体现呈现、表达传播方式。如果不能很好的尊重传统文化的本体价值和本体形态,就会在推广、传播过程走偏、走窄、走失。
弘扬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体现中国精神,是这个时代对我们提出的要求、给我们制定的标准、设定的目标。尊重时代,不懈怠,不偷懒,要敢于作为,敢于大作为。
青年群体,有青年群体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交流方式。用青年群体能坐得住,听得懂的方式交流,用青年群体学的会,玩的活的方式体验,用青年群体传的开,留的下的方式传播,才能够实现培养和提升新时代新青年文化传承的自觉意识。
我认为,尊重文化传承的基本规律、尊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外在来看,是要尊重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从内在来看,是要尊重中国人在面对自然世界和参与社会生活的价值判断标准。由此,我的观点是:实现外在的生活方式是第一步,引导青年人,把文化消费变成生活方式,让艺术追求成为生活态度,让“传统文化”以“文化传统”的形式回归到生活之中。传统文化有极强的“实用性”和“适用性”,这个“用”的过程,就是面对自然世界和参与社会生活的切身体验。只要用了,就一定能表现出中国人的价值判断标准。如此这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必然会在青年中生根发芽,代代传承。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就会增强。中国人的文化标识,就是格外明显和突出。
记者:当下传播传承传统文化形式不断创新,您的“田耘社”也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做出贡献,请您谈谈在传承方面所具有的感受与体会。
赵松涛:坚持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继承、弘扬、传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制胜法宝。从2016年,田耘社推出相声剧《子曰》那时起,田耘团队的演职人员就开始有了深刻的体会。
相声剧《子曰》,是学术和艺术相融合的有益尝试,是将舞台剧的结构、调度、舞美和曲艺的语言技法、表演技巧相结合的创新体验。全剧整合了相声、快板、双簧、舞蹈、京剧、古琴、情景小品等艺术形式,融入了灯光、音效、特效等舞台技术手段,在轻松欢快的气氛中,运用相声艺术的语言技巧,融入相声演员的人文情怀,讲述了凡人孔丘成长为圣人孔子的过程。
我作为相声剧《子曰》的编剧和主演,在创作和演出的过程中,有着深刻的感受和体会。如果要用最少的字来表述我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感受和体会,那就是“学”和“习”。
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件事情上,没有“学”这个前提,或者过程,就不可能实现“习”这目标,或者说达到“习”这个目的。
“学”又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向“内”学,一个是向“外”学。
向“内”学,就是学传统文化本身。而且,要回到历史之中,横向、纵向多维度的学。比方说学儒家思想,我认为我要学明白儒家思想是怎么形成的?儒家思想又是怎么发展的?儒家思想在发展过程中有着哪些衍变?儒家思想在每个历史时期有着怎么的价值体现?儒家思想在中华历史中的发挥了哪些作用?儒家思想在今天,又有哪些积极意义?又有哪些使命和担当?
向“外”学,其实就是向“环境”学,向“时代”学。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文化自信,传统文化在当代需要发挥什么积极作用?在信息时代,需要我们学会哪些先进技术来传播、推广传统文化?在网络时代,我们必须学会哪些,适用于这个时代传播的话语体系?中国面对世界格局,我们需要学会怎样的国际视野?学会怎样的国际理念?
“学”,有 “内”“外”两个层面的要求,“习”也一定不可能是单一层面的标准。
“习”,应该是先做到“我习”,然后再实现“我习”带“他习”。也就是说,我们自身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者,就不可能成为引领者;我们自身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受益者,就不可能成为传承者。我们作为个体,不能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就不可能去吸引、凝聚、影响更多的群体,来加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集体。
通过相声剧《子曰》的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讲中国故事,不是讲道理,不是背典籍,不是耍技巧,不是把学术弄得高深莫测、玄乎其玄,不是把艺术弄得哗众取宠,矫揉造作。而应该是“现身说法”,是通过表现自己这个个体的切身体验,来告诉更多的人,“学”传统文化,“习”传统文化,是一种正确的、有益的生命感知,是一种义务的,本分的民族责任,是一种富有温情的,充满幸福的生活态度。没有君子监管别人成为君子的,只有受到过君子人格的感召,而自主、自愿、自觉、自律提升学识修养、道德修为,成长为君子的。
记者:如果给当代新青年推荐一本传统文化相关书籍,您会推荐什么书?
赵松涛:我会推荐《论语》这本书。打开《论语》这扇门,走近孔子这个人。《论语》是一个激活码,激活我们被中华文明拥抱的按钮。
编辑:魏俊怡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