扈书乘: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年心中生根发芽
来源:中国孔子网作者: 2019-05-05 11:48
编者按:火红的五月,是青年的节日。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党的十九大更是把“文化自信”写入党章。青年若能担起传统文化传承的重任,对于弘扬民族精神、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中国孔子网在五月特推出大型系列访谈——“论传统文化,言新青年语”,特邀国内知名传统文化专家学者,作“新青年说”,以飨读者。
【受访人】:扈书乘,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副校长,济南中华文化学院副院长,中国孔子基金会孔子学堂特聘专家。多年致力于研习与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机关、高校、社区、企事业单位举办传统文化公益讲座数百场。自2013年3月起,参与发起公益学习平台“文庙讲堂”并担任主讲人,间周一次,在济南府学文庙,系统讲授儒学经典《论语》。近六年来举办讲座120场,第99场实现网络直播后,在线观看直播人数不断攀升,平均达10万以上。发表有《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儒家思想的核心精神与实现路径》、《儒家经典中的经济思想》、《向孔子学成长》(专栏)、《祭孔文》等文章数十篇,出版有八集系列电视讲座《儒学大义与人生正道》。
记者:我们常说,五四运动书写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那站在您的角度,它究竟扮演着怎样的一个角色呢?或者说,我们应当如何来定位五四运动呢?
扈书乘:众所周知,五四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我理解,这是古老中国革故鼎新的伟大转折,是青春中国的起跑线,是民族精神的加油站。
中华文明自肇始之日,便孕育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理性基因。这是中华民族最为本质的核心精神。正因有此特质,中华民族才得以历久弥新生生不息,中华文明也才成为唯一延续不断的古老文明。但旧路走久了、走惯了,难免会因轻车熟路而固步自封。古老中国走到近代,被积久的固步蒙蔽了原本明澈的慧眼。几千年前就懂得“与时偕行”,常以“刻舟求剑”自警的文明古国,居然没有察觉到日新月异的时代变迁,没有瞩目到历史航船的劈波斩浪。落伍必然受辱蒙羞,近代中国的灾难是不可避免的。
好在有觉醒者的呐喊和新文化的注入,犹如一条条勃动的鲶鱼,在既久的死寂中搅动出一片生机。古老中国终于醒来。五四运动犹如一场狂风暴雨,把沉积已久的历史尘垢涤除殆尽,让古老中国重新焕发出青春和力量,步步自新自强,终于走出来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光明大道。那些先觉的热血青年,用自己的激情、梦想和奉献铸就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激发了中华民族奋力走进新时代的蓬勃力量。从此,古老中国焕然一新,中华民族青春永驻!
记者: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说,五四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化,开启了新中国蓬勃发展之路,这是否意味着传统文化已经过时,那总书记又为什么那么重视传统文化,提出文化自信呢?
扈书乘:五四运动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化,但并非主张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正如李大钊在《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一文中所说:“余之掊击孔子,非掊击孔子之本身,乃掊击孔子为历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掊击孔子,乃掊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张申府先生则提出了“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的响亮口号。虽然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新文化运动最终产生了全面否定传统文化的严重流弊,但这并非新文化运动先驱们的初衷。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性认知和扬弃智慧,埋下了日后文化复兴的伏笔。
而进一步深入研究即可发现,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在救亡图存的道路抉择中最终接受马克思主义,则是因为它与中国文化根本精神的高度一致。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学者窦宗仪先生写了一本书叫《儒学与马克思主义》,把“集中代表了中国文化最优秀部分”的儒学和马克思主义作了系统深入的对比研究,结果发现,儒学和马克思主义11项文化指标中有9项完全一致。我们不能苛求相距2300多年产生于东西方的两个思想经济指标、社会指标上的一致性。文化指标的一致性,就是根本上的“志同道合”。正如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所说:“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使中国知识分子靠拢它,因为这似乎就是他们自己的基本原理重返故里,不过是穿了件新的外套而已。”其实,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马克思主义初到中国时,学养深厚的郭沫若先生就发现了这个外来文化与儒学的一致性,专门写了一篇文章《马克思进文庙》,用浪漫主义的笔调,虚构了一个马克思和孔子的会面,通过他们的交流道出了两个思想根本一致的价值追求,那就是致力于为人民大众追求最高的幸福、为人类社会建设最优的秩序。用孔子的语言说,就是修己安人至于大同。用马克思的语言说,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现共产主义。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本质上是中华文明的伟大觉醒。遗憾的是,由于新文化运动产生了全面否定传统文化的严重流弊,加之“文化大革命”中的历史文化浩劫,我们与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隔绝太久,不仅对此全然无知,甚至把“马学”儒学人为对立起来。不懂得二者之间的一致性,就无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无法理解“四个自信”的内在逻辑,不可能真正激发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的内在自觉。
正是基于对中华文化和“马学”儒学之间一致性的深刻认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党的十九大更是把“坚定文化自信”写入党章。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必将强力推进马克思主义深度中国化,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与中华文化这个最大中国实际结合中不断实现新的理论创造,推动新的实践创新。可以说,没有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自知、强烈自觉、坚定自信,就不可能真正“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可能真正自觉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在融通“马学”儒学中深入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青年责无旁贷的重大历史任务。
记者:青年是祖国的未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年心中生根发芽,是一项刻不容缓的时代课题。传统文化如何融入新时代新青年,如何培养新青年文化传承的自觉意识,请您谈谈您的观点。
扈书乘:自信的前提是自觉,自觉的基础在自知。培养新时代青年文化传承的自觉意识,根本在于增进文化自知。但由于我们对传统文化疏离太久,学习起来并不容易。我觉得,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年心中生根发芽,要用心用情用力在三个方面下持久的功夫。
一是研究阐释好中华文化精髓。毋庸置疑,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既有源头也有支脉。要把握中华文化的精髓,必须首先做到正本清源,不能被历史沉积的曲解误解错解所误导。源清才能流洁。有人说“书不读秦汉以下”,有人甚至说“必破一分程朱,始入一分孔孟”,用意都在于此。在这一点上,新文化运动时张申府先生提出的口号至今仍有指导价值。“打倒孔家店”,全面批判清理西汉以后累积形成的,打着孔子和儒家旗号的所谓纲常礼教思想、伪道德甚至封建迷信;“救出孔夫子”,正本清源以经解经,深入把握儒家思想和中华文化的精髓要义。只要抓住其根本精神,历久弥新的传统文化就能自然展现出无限生机和无穷魅力,就一定能够受到渴望求知、向上向善的青年人的由衷喜爱。
二是努力推动传统文化与时俱进。文化是时代的产物,必然会有历史的局限性。弘扬传统文化,必须时刻注意消除其历史局限性,而不能泥古不化,更不能开历史倒车。继旧是为了开新,是借鉴前人的智慧过好当下的生活,走好未来的道路,如老子所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道德经》)泥古守旧不是弘扬传统,而是自招其祸,这一点孔子对人们早有警示,他说:“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中庸》)因此,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基本原则,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这样才能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才能被敏锐感知、突出体现时代特征的青年人所接受。
三是积极探索传播方式创新。青年人朝气蓬勃,思想活跃,活泼灵动。传统文化的弘扬必须充分把握青年特点,以鲜活的时代语言、切近的青年语言和多样的传播形式去呈现,才能够吸引青年,打动青年,感染青年。比如中国孔子基金会等单位持续开展的“青春国学荟”,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注意发挥青年主体作用,多种形式组织学习、开展竞赛、引导践行,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济南市曲艺团创作的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大型情景融合剧《孔子说·说孔子》,在原有曲艺鼓曲说唱基础上,进行颠覆性的舞台表现革新,结合多媒体、戏剧、戏曲、情景剧、相声剧、影视蒙太奇等元素,让人在轻松愉悦中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和思想智慧。中央电视台举办的“诗词大会”,更是家喻户晓人人喜爱,极大调动了人们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诸如此类的传播形式创新,必然会受到青年人的热切欢迎,收到事半功倍的宣传教育效果。
记者:如果给当代新青年推荐一本传统文化相关书籍,您会推荐什么书。
扈书乘:中华文化原典都是文以载道的无价瑰宝,但能把握精髓都可有所借鉴,都值得反复研读。如果只选择一本书来读,我推荐《论语》。经学家姜广辉先生说:“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与魂。”《论语》则是公认的、集中承载孔子思想儒家文化的最权威经典,其价值和地位无可替代。孔子儒学思想十分丰富,可以概括为修养论、社会论、政治论、教育论,其核心精神都高度概括地体现在《论语》中。可以说,《论语》一书承载着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论语》精神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基本品格。有人说,《论语》是中国人的《圣经》。这个说法颇有见地。因此,传统文化如果只学一家,就学儒家;儒家经典如果只读一本书,就读《论语》。读懂《论语》才能读懂孔子,读懂儒学,读懂中国文化,才懂得如何去做才算得上堂堂正的中国人。钱穆先生说:“若使中国人,只要有读中学的程度,每人到六十岁,都读过《论语》四十遍到一百遍,那都成圣人之徒,那时的社会也会彻底变样子。因此,我认为,今天的中国读书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青年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如果能够通过读《论语》,参悟人生智慧,立志做彬彬君子、窈窕淑女,个人必得幸福人生,社会必可和谐发展。
编辑:魏俊怡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