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杰:经世致用之学 实学的古为今用
来源:中国孔子网作者:
编者按:2016年11月27日上午,中国实学研究会在曲阜举行了换届选举。中央党校教授、原中国实学会副会长王杰,当选第五届中国实学会会长。中国实学会成立于1992年,至今共出版著作20余部、召开国际国内学术会议50余次,极大推动了中国实学研究的发展。中国的实学研究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已经夯实了基础,构建了框架,形成了一支水平较高的研究队伍。针对“实学”的含义、中国实学的未来研究、实学和共产党人坚持的“实事求是”之间在历史渊源上的关系等问题,记者采访了新任会长王杰教授。
【问】 说到实学,现在很多人并不十分了解,甚至有些人根本就没有听说过这个词。您能给我们解释一下什么是“实学”吗?
【答】“实学”就像“儒学”、“心学”、“理学”、“考据学”一样,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的内涵非常丰富,有一个长期演变的过程。“实学”一词最早出现于东汉思想家王充的《论衡》:“盖谓俗儒无行操,举措不重礼,以儒名而俗行,以实学而伪说”,批判战国时期一些庸俗知识分子沽名钓誉、追求名利的现象。到了宋朝,又赋予“实学”“实体达用”的含义。宋代儒生提倡“实学”,是在佛家、道家学说盛行的背景下产生的。宋儒强调世界的真实,有实实在在的元气(张载),有实实在在的实理(程颐)。这一时期的实学,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佛、道的“空”、“虚”,重视社会生活的意义,以纠正主流精英喜好佛、道而导致的消极、厌世,从而将知识分子的精力集中到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上来。
清朝初期的大儒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颜元等,深入反思了明朝灭亡的教训,发现理学、心学固然在对抗佛、道方面有长处,但存在囿于道德、流于空谈的弊病,导致知识分子“愧无半策匡时难,惟余一死报君恩”。因而,清代学风开始转向,众多知识分子开始重新整理、反思中国传统学术,倡导传统的“实事求是”治学方法,成就了乾嘉考据学派的高峰。随着清朝中后期的社会发展,各种社会矛盾逐渐突出,至晚清时期经世实学蔚然成风,天文、地理、水利、漕运、钱粮、军事、科举、刑狱、荒政、盐铁、榷酤等方面都纳入到了实学的范畴,更突出了治国理政的功能。而且在更广阔的政事、钱粮、财赋、兵制、水利、漕运、刑狱等方面都进行了系统梳理,为晚清经世实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清朝的实学,中前期主要在于通过文字、音韵、训诂等小学功夫研究经典原意的考据实学,后期主要包括对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系统研究的经世实学。这方面的内容,可以读一读《清代社会与实学》、《晚晴经世实学》等书籍。
晚清时期,西学开始进入中国,在“三千年未有之变局”面前,有识之士逐渐走出自大,开始研究西学,很多学者将西方新学也纳入到实学范畴加以研究、提倡。因而,西学也是晚清经世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实学发展的几个主要历史阶段看,实学的涵义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有一个演变的过程,但万变不离其宗,实学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强调崇实黜虚、经世致用,主张合理利用各种学术,关切各个时代的主要矛盾,回答时代面临的不同问题,主张学术要对治国理政有益,从而达到经世致用的目的。
【问】您对中国实学的未来研究,有什么期待和设想?
【答】顺应当前国学热的大环境,今后实学的发展,应坚持“继往开来”的原则。“继往”就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修正、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巩固理论基础。如关于实学的内涵,上个世纪末曾经开展过大讨论,诸多知名学者之间有过非常激烈的争论,有北宋以来的“实体达用之学”(葛荣晋)、受西方科技知识冲击而产生的“实用实测之学”(杜维明)、“切实有用的学问”(罗炽)、“经世致用之学”(张显清),“中世纪走向近代的哲学思潮”(成复旺)等。不仅仅是实学的内涵,实学与儒学、实学与理学、实学与心学、实学与早期启蒙思潮的关系等,都引发过激烈争论。这些争论引发了学界对实学研究的热情,在争论中提高了实学研究的水平。今后的实学研究,仍有必要进一步梳理前人的研究成果,对实学研究形成更加具有系统性的基础理论体系。
“开来”就是在“继往”的基础上,努力构建面向当前时代的新实学,强化实学的经世致用特征。经世致用是实学的鲜明特征,古人正是为了防止学术脱离社会实际,才格外强调要讲“经世致用之学”,甚至以“实学”标榜自身学问对于解决现实问题的有用性。实学史的研究、梳理当然不可少,树立现实视角、关注现实问题同样是实学研究中的重中之重。不能致力于现实问题,就无法证明实学对今天社会是“现实有用”的学问。从现在的学者组成和知识结构来看,相对于‘继往’,‘开来’的难度更大,我的设想,在若干年时间里,团结国内有志于从事实学研究的年轻学者,在构建现代新实学的同时,形成一个具有时代精神和特点的现代新实学流派,当然,这不会是一蹴而就,还需要各位学者的不懈努力,可谓任重而道远。
【问】实学和共产党人坚持的“实事求是”之间是不是也在历史渊源上有关系呢?
【答】是的。可以说,实学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历史渊源。实事求是本身就是中国传统经典研究的重要方法,清朝乾嘉考据学派就非常重视“实事求是”。湖湘学派的胡林翼、曾国藩等人的思想,都深刻地影响了青年时期的毛泽东,毛泽东青年时期的作品《体育之研究》中,也对清初提倡实学的顾炎武、颜元、李塨等人作出高度评价,认为三人‘皆可师也’。这种学术上的传承,也为毛泽东能在以后的革命实践中,带领中国共产党摸索出实事求是的道路,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才能克服教条主义、主观主义的困扰,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逐渐摸索出中国革命的规律,最终实现了民族的解放和独立。当前我们追求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样不能离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导,同样要高度重视在各项建设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从而真正探索出属于中华民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问】您认为当前实学研究还存在哪些问题,最为突出的是什么?
【答】近几十年中国实学研究取得的成绩固然很多,但问题也不容回避。比如实学研究中存在的各种争论,如实学的涵义是什么、研究范围是什么、实学和儒学、理学的关系是什么等等。可以说,实学研究会每次召开学术研讨会,都会围绕这些问题产生激烈的争论。这些争论固然有助于提高学术共识,但拘泥于各种争论,导致实学研究存在简单重复、无法提高和创新的状况。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老一辈的学者年事已高,实学研究面临着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尴尬状况,以实学研究为主要方向的学者越来越少。不仅中国如此,日本、韩国同样如此。从每年培养的硕士、博士的总量上看,人数不算少,但能够以实学作为研究方向的则很少。同时,实学自身的特点,也要求在目前学科体系中具有哲学、历史、法学等更多学科领域的复合型人才,这对人才的质量要求更高。这次中国实学研究会的换届选举,我们充实了更多的年轻学者加入到这个队伍中,为未来中国实学的研究储备更多的学术人才。但要解决这一问题,还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付出更多的努力。
希望能有更多人关注中国实学,希望能够更多年轻学者投入到建构当代新实学的研究中,也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一个新实学学派能够出现在中国的学术领域。
编辑:张晓芮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