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钟华:比武那点事儿,且听我说“道”说“道”
来源:中国孔子网作者:于钟华 2017-05-16 13:43
编者按:连日来,“太极拳师”魏雷和综合格斗教练徐晓冬在成都的“武林对决”引发的争论持续发酵,因为魏雷在20秒内惨被对方KO,中国传统武术中鼎鼎大名的太极拳也遭遇空前信任危机。近日,小编有幸与央视百家讲坛主讲老师于钟华先生进行了一次对话,谈及此问题,于钟华先生便向我说“道”了说“道”。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研究员、中国孔子基金会文化大使、央视百家讲坛主讲老师 于钟华
关于前不久徐晓冬和雷公约架的事,我觉得是有炒作的嫌疑,但毕竟对这两个人的背景不了解,是不是炒作也只能是臆测。撇开炒作的方面不论,忽然出现这么一档子事,确实刺激到很多人的神经,引发了大家对中国武术的重新关注和思考,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倒觉得未必是件坏事。
其实,对中国武术的公然挑战,不止发生在今天。自19世纪下半叶,中国国门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整个的中国传统文化包括经学、中医、国画、武术等,都受到了来自西方的全面而巨大的挑战。像我们在电影、电视、小说中经常看到,一些外国的大力士跑到中国来挑衅,说中国的武术是花架子,花拳绣腿等等。这样反倒激发了中国无数的内在力量,涌现出像孙禄堂、李存义、霍元甲、叶问等一批武学大师。
但中国社会在经历一百多年的西化之后,今天中国的武术到底还行不行?传统的东西还有没有活力?在我们这个时代又是一次新的挑战。徐晓冬虽然是一个中国人,但他所代表的其实是一种西方的现代性技击运动,今天中国武术乃至整个传统文化能否应对西方文化的挑战,在中西文化对话中坚守住文化主体性,需要予以认真思考和面对。
我们现在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我们的经济总量已经是世界第二,不出意外的话,若干年后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最近,我们的第二首航母也要下水了,国力蒸蒸日上。但文化的发展怎么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这个“中国智慧”不能是建立在西方现代主义的经济和军事理论之上的。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在鸦片战争以前都是领先于世界的,我们要找到中国文化真正的精义,并加以继承,才能应对来自西方的挑战,在中西对话中重新找回文化自信。
中国的武术包含三个方面。很多人注意到的只是第一个,就是它的健身养生性,比如像太极拳中的吴式和杨氏太极,都着重于养生;第二个方面是他的技击性,这一方面在中国武术当前的文化里面好像被弱化了。但大家都知道李小龙,他的成功就在于通过对中国武术的改造,激活了中国武术内在的另外两个方面,不拘门户,融合泰拳、空手道、跆拳道等各家,成功地回应了来自世界各国各门各派的挑战,从而将中国武术成功地推向了全世界。
其实在中国武术里面,还包含着另一层面。如果我们把历史稍往前推一下,新中国建立以后,政府对社会进行改造时取消了两个阶层:一个是乡绅阶层,他们是原来在社会上为官的人,退休以后告老还乡,成为当地有威望的意见领袖,村里乡里发生了什么事,由他们出面来调节,缓解了政府与社会的直接冲突。第二个是游侠阶层。游侠就是一些习武的人,练就一身本领来为社会伸张正义,除暴安良。因为一个社会很难完全从体制层面遏制所有不法不良现象的发生,在冷兵器时代,练武就有了用武之地,游侠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社会制度的不足,帮助维护弱小和受害方的利益,充当着公平和正义的执行者。
我小时候也练过武术,那时老师第一天交我们的不是什么招式,而是告诉我们练武是为了保家卫国,除暴安良,这就是中国的游侠文化。习武的人从一开始立下这种志向,当这个国家碰到灾难的时候,就会站出来为国家排忧解难。比如抗倭的戚继光,他招的很多都是当地习武的人,遇到倭寇的入侵都纷纷挺身而出,义无反顾。也就是练武者要行侠仗义,要除暴安良,前提是你能技击,而不仅仅是强身健体。所以在传统中国,武术不可能不实用,它首先是攻击性的。这是第二个层面。
再就是中国武术“道”的层面,它构成了中国武术的核心和灵魂。明代太极拳宗师王宗岳先生在《太极拳论》中有个观点叫做“由道生拳”,他认为拳术是由道来生化出来的,反过来练武术的人要“以拳证道”,通过练拳术来证悟中国古代的道。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王宗岳先生认为习武之人应该归为士的阶层,而武术则是“艺”的直接体现。
我曾多次到访太极拳发源地陈家沟,那里的老师给我讲,他说太极拳其实就是艺术。我认为是有道理的,它秉承的是中国传统“士”的精神,作为一个武者,并非仅仅停留在玩弄技术的层面上,他需要对“道”有着深切的体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义有一个切实的领悟,在这之后再去习拳,才能有所成就。天资聪颖禀赋高的人,可能会创造出一种新的拳法,开一代门派之先。禀赋一般的人,在逐步证“道”的过程中,也会有效地提升他的养生效果和技击水平。
当代武术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已经不相信中国古代还有一个所谓的“道”。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大家都觉得是个笑话,现在更是如此,没人真的愿意相信道的存在了。
现在,习武者也很少有人把自己定位为“士”。现在有很多文化课都不读,专门去读武校。我的老家亳州也是中国武术之乡,亳州的武术学校比书法学校什么学校多得多。但是这些练武术的人有一个通病,就是学武术只是为了找一个出路,一个就业的饭碗,学一个技能,将来还可以防身或者从事个保镖、演艺之类的工作。这样,中国武术的精神和内核就被抽调了,停留在一些招式和套路上,变成了花拳绣腿,这是中国武术一蹶不振的根本原因。
我在论书时会经常拿武术来说明书法,也会拿书法来说明武术,原因是什么呢?不管是武术、书法还是其它,都是“道”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同的显现形式,都是来源于这个道。刚才你说的阴阳、曲伸、动静、刚柔这些概念既在武术中很重要,又在书法中很重要,都是对道的状态的解释。另外像太极、六合、八卦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里面最核心的东西,如果你不理解这个,无论是武术还是书法,都不会取得很高的造诣。
当代书法也是这个问题。书法是由身体的运动带动点画的运动,而这个身体的运动跟武术的运动非常像。我有个观点练太极拳的朋友未必完全认同,我曾经讲如果每天坚持两个小时的书法练习就相当于打了两个小时的太极拳。但现在很多当代的书法家练字练得很用功,但颈椎出问题了,腰椎出问题了,我从五岁开始到今年练字练了快四十年了,颈椎、腰椎、肩周一点问题也没有。因为练字是一个全身协调的运动,练字之后气脉会逐渐畅通,不协调时写出来的字也是不协调的,它和武术的道理是相通的,如果你练拳练出一身病,那你练得肯定就有问题。
我们看一下武术这两个字。武术的“术”,古代繁体字是行动的“行”把它拉开,中间一个术。而术的本意是指道在日常生活里面的一种技能方式,两边的行就是道。所以,道和术的关系非常密切,中国古代讲道术,讲方术,但是没有技术一词。如果你明白了道以后,你可以把所有的拳都能打明白,因为道能够包容万物。而方是具体的,如果道是天的话,天是圆的可以包容万物;地是方的,方,就是义,意者,宜也,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就武术来讲就是因门派而异,所以称之为方术,仍然属于很高的层次。而我们现在把术和技混在一起,变成了技术,就成了一个死东西。把武术完全变成了技术,武术也就失去了灵魂,忘记了术本该是什么。
刚刚你提到止戈为武。这个止我们一般可能会把它等同于制止,但是止在中国古代文化里面,它指的是知止而后定。《大学》里面讲:“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得是根本得,也就是德。另外,止还意味着不光我自己能停下来,我也能够让对方停下来。西方武术是把你打败就行了,中国的武术不是要身体上把你打倒,我把你打倒后还把你救过来,从德行上让你心服,让你内心不再有打斗的念头,这就是中华文化的特色。
把武术两个字合起来就是首先要确定术的地位,明白和道的关系。让武者意识到个人的身份到底是什么,是不是练了两下武术和别人比比力气就行了。在我看来,止,相当于心法,术,相当于身法。这两个合起来我认为才是中国真正的武术。西洋武术注重练习肌肉的力量,而中国武术练的是内力。这个“力”今天讲的力量的力,这是它的派生意,原初意被弄丢了。篆书“力”的形态就是个人的形态,《说文解字》解释力为“筋也,象人筋之形。”把你内在的经脉打通了,那这个人的力量就会增强了。
所以,中国武术现在的问题首先是把我们的道给弄丢了;其次,士的身份也丢了;再次是被当前各种门派的花圈秀腿给遮蔽了。中国武术若要有所改变,就要求习武之人重新恢复对道的追求,恢复士的精神,这个身份认定之后就应当多读书,想真正在武术上有所造诣就必须通晓中国传统文化。
今天正好是五四青年节,习总书记昨天到中国政法大学调研,对青年学生说“青年要励志做大事,而不是立志作大官。”我觉得这一点说得太好了,我们现在就是做什么事都过于盯着那个实际目标了,考大学的时候不是想着为国家做事,为天下人谋福利,他考虑的是我将来如何找一份好工作,所以被名和利压着,他的翅膀就非常沉重了,也很难去考虑这种宏大的命题。
当然,这也是我们民族发展的一个过程。《老子》里面讲“反者,道之动”。当道离这个族群越来越久远的时候,你发现它就有新一轮的回返。从五四运动一直到最近,中国文化基本上都是被边缘化的。十八大以来,在我们坚持住没有被全面西化的时候,传统文化这个时候突然有一个回返了。最近几年,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中国文化越来越受到来自社会各层面的关注与重视。我相信随着政府的重视,学术界和民间的共同参与,社会慢慢会有一个对“道”的觉醒和对“士”的身份的自觉。我们的知识分子也会逐渐意识到不再只是一个贩卖知识的人,而是有着任重道远的弘道自觉和社会担当。
所以,我们迷路了一段时间,现在想让社会回到“道”上来,不能指望找个神医一天两天就能医好,但是不着急,它会慢慢地一天一天地好起来。
编辑:张晓芮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