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乃夫:一沙一世界 一花一天堂
来源:中国孔子网作者:张晓芮 2017-04-26 17:32
中国传统插花艺术,中华优秀古老文化之一。它在许多方面都很好地把握并体现了中国哲学的精髓——“天人合一”。崇尚自然、师法自然而高于自然,追求以形传神、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意境美是其创作的最高目标。
4月25日,中国孔子网记者来到昌邑绿博园。中国传统插花艺术大师袁乃夫的花艺培训学校就坐落在这里,幽静僻壤的三进院落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渴望沉淀下来,一探究竟。
袁乃夫正在整理花材 摄影/张有水
我们到时恰逢学员培训结束,袁老师正在拍摄整理学员作品,他将每一位学员的作品都完好的保留下来,悉心呵护直至这些花材凋零。袁乃夫说:“古人看到花朵在外受到风吹雨打心生怜悯,于是将他们采集回来,将这些自然生长的花材汇聚在瓶、盘、缸、碗、筒、篮中,这些器皿对植物有很好的养护作用。”
袁乃夫接受中国孔子网记者采访 摄影/张有水
中国的传统插花艺术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在唐宋时期达到繁盛。隋唐时期传统插花传入日本,对日本花道的发展影响巨大。而其追求线条美、崇尚自然、注重意境美的创设、简约环保的创作技法等,对近现代西方插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代赵希鹄在《洞天清录》中提及,“古铜器入土年久受土气深,以之养花花色鲜明如枝头开速而谢迟,或谢则就瓶结实,若水锈传世古则否陶器入土千年亦然”。说明了古铜器对于花草的生长提供了优良的场所,可见古代人对于草木的培育已然精进。
袁乃夫在野外收集花材 摄影/张有水
袁乃夫告诉记者,中国传统插花艺术遵从《易经》中的思想。《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
袁乃夫说:“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结构上注重以清为精神之所在,以疏为意念之依归,体现自有纯美的意境。人将自然生长的枝材汇聚在此,顺势造型。器皿就是大地、有空气、水、阳光、中国传统插花就是生命再造的过程,形成了一个微小的生态系统。”
袁乃夫正在进行中国传统插花艺术创作 摄影/张有水
1998年,袁乃夫师从中国插花花艺大师蔡仲娟老师,开始了自己的“插花人生”。之后虽然在欧式插花艺术上颇有造诣,但是中国传统插花的创作使他更有收获。“在传统插花创作中我可以深刻的体悟中国智慧。中国传统插花艺术有别于欧式插花。欧式插花重色彩和形式,而中国传统插花艺术遵从的是自然性,不违背自然规律。对各种枝材的融合十分讲究,将每一个生命力焕发的个体,回归它本来生存之道,不争不抢,繁荣共生,体现出一种和而不同,违而不犯的宇宙观。”袁乃夫如是说。
袁乃夫作品 摄影/张有水
“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谓穷困而改节。”中国古代儒士把哲思与花木、与大自然相联系。所以,文人义士常以花材影射人格,花材多用松、柏、竹、梅、兰、桂、山茶、水仙等素雅者,表达人生抱负、理想。袁乃夫对于兰花尤为偏爱,他说,兰花的繁殖周期是九个月,跟人类的孕育周期是相同的,孔子更是偏爱兰花,将其称为“王者之香”,更是做琴曲《猗兰操》歌颂美丽的兰花。
袁乃夫正在进行中国传统插花艺术创作 摄影/张有水
因为家庭环境的熏陶,袁乃夫从小就对花艺有一份特殊的感情。1995年23岁的他身患重病,带着对生的渴望一边与病魔抗争一边开始了他的花艺事业,十年与病魔抗争的历程不仅没有打垮这位“花痴”,反而成为他辉煌成就的基石。
2002年,袁乃夫获得中国首届插花花艺大赛季军,这更加坚定了他的选择。2006年创办自己的培训学校,2008年在北京奥运会颁奖用花的设计制作工作中获得贡献专家称号;2012年荣获济南市首席插花技师的称号;2014年7月代表中国参加日本‘亚洲杯’插花花艺大赛;2016年12月10日受邀担任“台湾杯”花艺大赛评审……如今,他是山东省齐鲁首席插花技师。
袁乃夫正在进行中国传统插花艺术创作 摄影/张有水
袁乃夫认为中国传统插花艺术不是阳春白雪,它有着正己化人的教化功能。记者与袁乃夫的学生们饮茶聊天,学生们表示,正是跟随袁老师学习了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由此打开了对传统文化的倾心之路。袁乃夫执着追求“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无限掌中置,刹那成永恒”的境界,20余年他在这一方“天地”中澄明心境,静中取动,知生命纯粹。不仅充分的实现了自我价值,更是闻道载道,将这一古老的中华文化发扬光大。
编辑:张晓芮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