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理读》自序
来源:作者:孙景坛 2007-05-20 13:14
一、
呜呼!我炎黄子孙已多不知《论语》为何物矣!
笔者在知识界做过调查,即使在搞文、史、哲的学人中,粗读一遍《论语》的人几乎没有,多数是从文、史、哲的《资料选》中,读过一点;理论界大多数学人,《论语》水平,只是中学、大学的语文课本水平!——这不是危言耸听!
问起孔子,许多人都说:孔子主张“专制”,主张“三从四德”,主张“愚民”等。更有甚者,还有人责难:我们已进入了现代社会,还要孔子干什么?“请君莫奏前朝曲, 听唱新翻杨柳枝。”!(1)
这些都是错误言论。前者表现了对孔子真实思想的无知;后者表现了对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的无知。在这两种言论中,后者的错误更严重:现代化不是不要传统,不是要抛弃传统,而是要从传统中走出来,在传统与现代化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不架起一座桥梁,想走出传统,实现现代化,是不可能的。
西方“文艺启蒙”、“文艺复兴”的经验,宗旨不在反传统,而在从传统中吸取有价值的东西,“文艺启蒙”、“文艺复兴”的真实精神,就在于用传统有价值的东西唤醒现代人,用传统有价值的东西武装现代人,即用传统文化的金钥匙开启当今现代化的大门。
走出传统的第一步,就是科学地认识传统,科学地认识传统,不读传统经典怎么能行?《论语》是中国古代传统经典的核心,要认识传统,对《论语》无知是不行的。
二
现在,理论界有种很时髦的说法:就是要挽救儒学、或如何复兴儒学、或儒学怎样适应现代社会。
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对的。正确的理解应是这样:现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儒学,需要儒学架起一条传统通向现代化的桥梁,不借助儒学,中国社会就走不出传统怪圈,现代化也不可能真正实现。
这就是说,现在问题的关健,不在于儒学本身要求复兴,而在于社会发展本身要求儒学。如果只是儒学自身要求复兴,那么,只要几个现代新儒家、新儒教,如梁漱溟、陈焕章先生就够了。如果是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本身对儒学提出了客观要求,那么,整个理论界、以及整个中华民族对此都应重视!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正呼唤儒学,不普及《论语》是不行的。
三
有人说,我们今天的社会始于“五四”,而“五四”正是通过批孔,才使中华民族摆脱了传统羁绊,步入了新时期的。
此说很值得商榷。诚然,我们今天的社会,是始于“五四”,“五四”反传统也确是通过批孔实现的,但这里有几个重要问题:第一,“五四”批孔批得科不科学?“五四”批的“封建专制”、“三纲”等,究竟是不是孔子思想?如果不是,这是个冤假错案。
第二,怎样看“五四”反传统的合理性。“五四”反传统,确有合理性,如:“反专制”,批“三纲”。但这些合理性只能证明“五四”反传统有合理成份,不能证明“五四”批孔批得对。要证明“五四”批孔批得对,必须要证明“五四”批孔批得科学,没给孔子扣帽子。
第三,“五四”批孔确给中国后来的学术及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中国后来的文革,就是“五四”遗风的深化与发展。如果说“五四”只制造了孔、孟冤案,那么,文革则制造了千百万学术冤案;如果说“五四”只错误地打倒了孔、孟几个人,文革则错误地打倒了上千万人!如果说“五四”通过批孔来反传统是正确的话,那么,文革——封建法西斯主义在中国的沉滓复起,以及当今社会形形色色的封建现象,就不会出现。然而,中国现在的封建余毒仍相当严重,说明“五四”批孔肯定有误,真正的封建糟粕并未被发现!(2)
由此,我们可以说:对中国传统文化必须要进行再反思,或重新反思。重新反思中国传统文化,《论语》不可不读。只有读《论语》,才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正本清源。
四
可能有人会问:既然你竭力推崇《论语》,那么,什么是《论语》呢?
笔者不才,恐难回答好。不过,早在我小时候,我就曾向母亲提过这样的问题。母亲说:“《论语》就是《孔子语录》。我们现在不是在学《毛主席语录》吗?古代就学《孔子语录》。“语录”就是“雨露”。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雨露滋润禾苗壮。庄稼没有“雨露”不行,人不学“语录”不行。《孔子语录》,就是孔子教人做人的道理,教人治国的道理……。”
对母亲的话,我后来经过揣摩,认为:把《论语》释成《孔子语录》,应当说是对的。但更确切地说,可能应是《孔子谈话录》,因为“语录”有两种:一种是从某人的文章中节选的,如《毛主席语录》基上是如此;另一种 是“谈话”的记录,《论语》就是这样。至于母亲用“雨露”比附“语录”则有附会之嫌。然而,《论语》毕竟可以教人,这样比附亦未偿不可。
母亲对《孔子语录》中的做人道理,多从伦理道德的“德、孝、仁、义、礼、智、信”,以及“三省吾身”、“三人行必有吾师”等,来说明;治国的道理,多从“为政以德”、“子帅以正”、“事君以忠”等,来说明,基本上没有把握《论语》的核心思想。现在,我们知道:《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仁。对仁的释义:伦理道德之仁,就是孔子说的“爱人”;对仁政之仁,孔子虽没说,但我们也不难推论:就是“爱民”。后来,中国封建统治者常说的“爱民如子”,事实上,就是在标榜:我实行的是孔夫子的仁政。前几年,江泽民同志提出“以德治国”。孔子在两千多年前提出的“仁政”,其实就是一种德治,这是我们今天应值得借鉴的。
孔子的《论语》博大精深,虽然核心思想是仁政,但上述我母亲曾经教导过我的话,今天仍可做为《论语》学习的参考,并且具有现实意义。另外,长期被理论界忽视的《论语》的另一种重要思想,就是对整个社会,包括古今中外一切社会的教化思想——这一思想曾被已故孔教大师陈焕章先生曾极力倡导、当今孔教学院的湯恩佳先生亦到处宣传,是我们今天研读《论语》时一定要重视的。
《论语》对我们现在的社会具有如重要和广泛的意义,我们怎能将其只束之高阁,而不悉心拜读呢?
五
常听儒学先生抱怨:现在极少有人读过《论语》。笔者也批评过:当今炎黄子孙大多都数祖忘典!然而,此话说之容易,有谁扪心自问:我们这些搞儒学研究的人对此又做了些什么?
翻翻古书:到处是竖排、或木刻、或影印版,以及繁体字、通假字,让人望而生畏;又,一个简单的句子,竟被教授先生阐释了几千言,一看就头痛!为什么不能让一般读者读到通俗的原作呢?
笔者的《〈论语〉理读》就想在这方面做一偿试!
而且,笔者拟在此基础上,再搞几个本子:初级读本,中级读本,高级读本,研究本,以方便不同层次的读者使用。
最后,由于《〈论语〉理读》是偿试性的读本,肯定有许多错误,望理论界同仁多加指正。凡对该书提出意见者,笔者都将公开向他深表谢意,并公开表彰他在《论语》研究上真知卓见。
注:
(1)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
(2)拙作:《论“五四”时期反专制的局限性》,载《南京社联学刊》,1989年增刊(南京市纪念“五四”运动7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专辑);《“五·四”批孔献疑》,载《南京社会科学》,1999年第8期。二文均重刊于:“孔子2000网”:http://www.confucius2000.com/。
20002年7月
于南京困穷斋
编辑:潘瑞瑾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