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打开微信扫一扫
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论语精读》

来源:作者: 2007-05-20 13:12

原文:子曰:“君子不器。”(《为政第二》)

英译(James Legge)The Master said, "The accomplished scholar is not a utensil."

今天要读的《论语》,非常简单,只有四个字:“君子不器”,关键字也只有一个“器”字,英译作“utensil”。

精读:讲“器”以前,先提醒大家注意此处英译对“君子”的翻译,“the accomplished scholar”。用scholar指称君子,范围似乎太窄了。

好了,现在说“器”。《易·系辞传》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命题:“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后来,“道”与“器”在理学家那里就成为一对非常重要的范畴。理解《论语》此语,无疑对理解《易传》的“道”、“器”,“形而上”、“形而下”有些意义。“器”的原初意义就是器具、器皿,扩展开而用以称谓工具。由工具是有用的,引申以称谓人的才能。如我们今天说“不成器”,就是此意义。这个意义在孔子时代已经有了。如孔子以瑚琏之器评价子贡,再如孔子讲如果要用别人,那就要“器之”,按古汉语的习惯,就是“以器视之”,在现代汉语中就是器重的意思。这里,孔子又讲“君子不器”,看来,对子贡的评价既有赞许,也有不满意的地方。就象孔子评价别的学生,可以赞许其有各种各样的能力,却吝啬用“仁”来嘉许他们。当然,也很少用“不仁”来打击他们(宰我是一个例外),这是孔子的循循善诱之处。

回到“不器”上来,“不器”不是对“器”的否定,当然也不是我们今天讲的“不成器”,而恰恰相反,首先要“成器”,才有可能“不器”。这话讲起来有点拗口,还是回到我们现代社会,来举个例子。

现代人有各种各样的职业,通过履行各自的职能,为社会尽一分力,同时取得社会的回报,借以生存、生活。每个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体现出来的个人才能,就是这个人在社会中富有代表性意义的“器”,由“器”展现出来的是各个人的社会角色,如工人、农民、科学家、哲学教授(注意,不是哲学家)、思想政治工作者(不是道德家)等等,履行各个社会角色的职责,是作为社会存在的人的义务,否则,就无法在社会中生存。由“器”所展现出来的人是工具性的(即可利用的),你尽到你的职责,成为“有用”的人,你就会得到回报,否则,你就会受冻、挨饿。就孔子当时而言,学生向孔子学习,首先要学的就是谋生之术,当然不是学习“老农”、“老圃”这样的谋生之术,而是学习“作官”,所谓“学而优则仕”。就孔子本人言,年少时作过杂事,后来是教书匠(收取腊肉干),作过官,也汲汲以求作官,不能“系而不食”嘛。好了,反问一句,是不是生活仅此而已了?社会也是不是仅此而已了?如果你认为是仅此而已了,我也不必往下讲了。留给大家思考,“不器”是怎么回事。

2000年06月29日

编辑:潘瑞瑾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