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精读》
来源:作者: 2007-05-20 13:11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英译 (Translated by James Legge) The Philosophier Tsang said ,"I daily examine myself on three points:-whether,in transacting business for others, I may have been not faithful;-whether, in intercourse with friends, I may have been not sincere;-whether I may have not mastered and practiced the instructions of my teacher.
精读:曾子者,曾参是也。孔子弟子三千,有父子同居其门下的,颜回与其父颜路属此列,曾参与其父曾点也属此列。曾点,后儒以为居于孔门“狂者”一类,而曾参,与其父绝对不肖,号称师门一“唯参”--“唯”者,唯唯诺诺是也。“唯参”,在此段语录中,就可见一斑。
曾参此段语录,可以看做是对我们上面讲的“学而时习之”一段之“唯”。孔子讲“学而时习”之“悦”,曾参“唯”以“传不习乎?”孔子讲“朋来”之“乐”,曾参“唯”以“朋交”之“信”。孔子讲“人不知”之“不愠”,曾参“唯”以“为人谋”之“忠”。仅从这两段的语录做比较,曾参的境界也显然没有孔子高。冯友兰先生有人生的四种“境界”之说,最高的两种为“天地境界”与“道德境界”,而“天地境界”又居于“道德境界”之上。如果用“天地境界”来说明儒家的最高境界的话,那么,它既是道德的,也是超道德的。所谓“超道德”的,并非是“非道德”的,也不是“离道德”的,而是“超道德”的本身就内涵着“道德”的。这根源于儒者对宇宙人生的体悟。从根本上讲,儒者以为,道德并不仅仅是人或者人类社会自身的事儿,而天地万物-或者说,自然-本身就是富有道德意味的。换句话说,自然是有目的的,万物之生长、发育、流行,就是此目的的最好体现。而人类的道德精神所赖以挺立的,也恰恰是此自然之目的。同时,也因此,人的道德实践本身,就是可以“参”、“赞”天地之化育的。
好了,扯得远了。回到这里,仅就曾参的此段话来讲,还是拘于道德境界的。拘于道德境界,就不能达成儒家所追求的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孔子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也,就体会不到孔子所说的“悦”、“乐”。这也是我们不赞成用"a man of complete virtue"来翻译“君子”的理由之一。当然,讲这些,并不是说,曾参这里所讲的内容不重要。曾参这里所讲的,恰恰是儒家道德实践重要的方法,即内省式的体验--“三省乎吾身”。“省”者,反省是也,如我们常常说的扪心自问。内省、反省、扪心自问,说的是人的道德行为本身是自作主宰的。内省“传不习乎”,不是说习与不习有关乎老师之责骂,而是习与不习有关乎反省后的“心安”与“心不安”。心安,则理得,老师之责骂与否干我何事。孔子所讲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义正在于此。倒是在这一点上,曾参之“唯”,有其不可多得处。
至于英译,没什么好说的。曾参讲话规规矩矩,翻译也中规中矩。中规中矩,是此英译的好处。用我们的语言讲,就是训诂、小学工夫做得不错,这也是我们择此英译的理由。不过,要真正体会言外之意,必须超越训诂。稍微再提一点,用"examine"译“省”,还是不够准确。
喜欢挑英译的毛病,有点不地道。其实,要我翻译,肯定要差个十万八千里,否则我就自己翻译了。能挑毛病,却找不到更好的翻译。其实,很多问题不是翻译的问题,而是东西两种文明本身的差异问题。东西文明碰撞的历史差不多两百年了吧,但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话,还是远了去了。“可通约”、“不可通约”,始终是一个问题,当然,我们已经“在通约”了。
2000年06月29日
编辑:潘瑞瑾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