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精读》
来源:作者:散殊 2007-05-20 13:10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英译( Translated by James Legge) The Master: "Is it not pleasant to learn with a constant perseverance and application?Is it not delightful to have friends coming from distant quarters?Is he not a man of complete virtue, who feels no discomposure though men may take no note of him?"
精读 诸君想必对此段“子曰”已经耳熟能祥,不忙听站长罗嗦,对原文高声诵读几遍,一定要发声,找一找抑扬顿挫的感觉,能摇头晃脑、乃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最好。体会如斯之妙!
如已找到感觉,再听我娓娓道来。我们现在见到的《论语》不知最初编者是谁,不过,无论是谁,能把这一段文字列入首章首节,有品位。当然,也有可能是无心插柳。如果你能体会到其中的轻松、快适、包容、乐天,就从此开始和主人一起学习吧。文字理解上应该没有问题,对了,有一个“说”字,是“悦”的通假字。所谓“通假”,说白了,就是错别字。古人写了错别字,就变成了“通假字”。不过,我们今天可没有“通假”的权利,写错了字,就是错别字。网上错别字挺多的吧?大家尽量避免,如果用惯了,又要劳心劳力地把“通假”还原为“真”,多麻烦。就象我们今天见到了这个“说”字,原来是“悦”字,理解上不方便。
下面谈谈英译中的问题,帮助大家做进一步的体会。英译以"a constant perseverance and application"翻译“时习”,费了一番心思,不过语气伤于促迫,把“学、习”中的从容、优游涵泳的味道丧失殆尽。为便于体会,引入一段五柳先生(陶渊明是也)的一段话:“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辄欣然而忘食。”此语韵味类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读古书,一定要有“不求甚解”的态度,否则就不能“会意”。以语言本身就有含糊性,留下大量的“言外之意”需要你去体会。“解”得明白了,“言外之意”就没了。特别是对汉语文化,更是如此。所以主人在“细品论语”中,绝不会就原文讲得太多。只是要提供大家一个去体味“言外之意”的语境。一个“时”字,解释为“经常”,也不见得错。但“时”本身又有某种偶然性、随意性,又是可遇不可求的。如《中庸》就讲“时中”。这里不便说得太多,不过要记住的是,“时”是中国哲学非常重要的一个范畴,我们学的多了,就会有一个进一步的理解。如非要解释“时”,有一个词倒是不错--“随时”。可惜的是这个词的意义也处在阴晦之中,日常生活中人们就用“经常地”、“不间断地”去理解。其实,从字面上讲,“随时”有“相机而动”、“有机会去……”的意思。英译以"a constant perseverance"去解释性地翻译“时”,大错特错!
英译以"a man of complete virtue"翻译“君子”,也不大好。“君子”在《论语》的使用中有两种意义,一种表示社会地位,指贵族;一种表示人格、风度。局限在virtue上去诠释,不好。英文中的 "gentleman "一词比较适合“君子”,既指身份,也指人格、风度。尽管内涵不尽相同,也只能姑且如此了。
编辑:潘瑞瑾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