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太学名儒列传

来源:作者: 2007-05-21 20:54

  说明:予既僻居洛下,日与经籍为侣。洛下旧有汉太学遗址在焉,人乃有欲为太学广场者,立十柱,谋有以镌刻之,嘱其事于予。乃辑录太学名儒列传,凡二十篇。首贾谊,以其上接孔孟荀之道,终韩愈,以其下启二程之学。服虔为传《左氏春秋》者,虽其事少,亦备焉。王通居家教授,然其意近诸子,故舍焉。所备人物,予敢辑刘向歆父子,而不敢言孔安国,中心颇以为憾,通明之君子其有以救予乎!

  圣门后学 张京华
2002年春识于洛下

  汉初儒生贾谊

  贾谊(前200―前168),雒阳人。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公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谊年二十余,最为少,故时称贾生。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然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绛﹑灌之属嫉害之,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適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又为《鵩鸟赋》。后拜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文帝爱之,好书,故令贾生傅之。居数年,怀王堕马而死,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时年三十三。汉兴,北平侯张苍及梁大傅贾谊、京兆尹张敞、太中大夫刘公子皆修《春秋左氏传》,谊为《左氏传》训故,授赵人贯公,贯公为河间献王博士,传于后。

  西汉名臣公孙弘

  公孙弘(前200-前121),字季,菑川薛县人。少时为薛狱吏,有罪免,家贫,牧豕海上,养后母,孝谨。年四十余,乃学《春秋》杂说。建元元年,武帝初即位,招贤良文学之士。是时弘年六十,征以贤良为博士。使匈奴,不合上意,免归。元光五年,有诏征文学,菑川国复推上公孙弘。至太常对策,儒士百余人,弘第居下。策奏,天子擢弘对为第一。召入见,状貌甚丽,拜为博士。弘为人恢奇多闻,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于是天子察其行敦厚,辩论有余,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大说之,二岁中至左内史。元朔三年为御史大夫,五年为丞相,封平津侯。弘为人外宽内深,食一肉脱粟之饭,而故人宾客仰衣食,俸禄皆给之,家无所余,士以此贤之。元狩二年,以病终。自公孙弘以治《春秋》为丞相,封侯,天下学士靡然向风。弘为学官,悼儒道之郁滞,乃请为博士官置弟子,能通一艺以上得补缺至郎中,自此以来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

  西汉大儒董仲舒

  董仲舒(前197-前104),广川人。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三年不窥园,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仲舒以贤良对策,推明孔氏,抑黜百家,以为《春秋》大一统,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崇儒。及仲舒对策,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为江都相,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求雨止雨,未尝不得所欲。后废为中大夫,以推说灾变下吏,当死,诏赦之,遂不敢复言灾异。时方外攘四夷,公孙弘以《春秋》位至公卿,举仲舒为胶西相。凡相两国,辄事骄王,廉直正身以率下,数上疏谏争,教令国中,所居而治。及去位归居,终不问家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著《春秋繁露》十余万言。年老,以寿终于家,子孙皆以学至大官。

  西汉大儒刘向

  刘向(前79-前8),字子政,本名更生。楚元王交四世孙。年十二,以父德任为辇郎。既冠,以行修饬擢为谏大夫。是时宣帝循武帝故事,招选名儒俊材置左右,向以通达能属文辞,献赋颂凡数十篇。元帝初即位,与太傅萧望之、少傅周堪、侍中金敞四人同心辅政,因欲罢退外戚及宦官石显等,下狱免官,遂废十余年。乃著《疾谗》、《擿要》、《救危》及《世颂》,凡八篇,依兴古事,悼己及同类。成帝即位,显等伏辜,向乃复进用为光禄大夫。上方精于《诗》《书》,观古文,诏向领校中《五经》秘书,著《别录》。时帝元舅阳平侯王凤为大将军秉政,倚太后专国权,向乃集合上古以来符瑞灾异之记,著《洪范五行传论》凡十一篇。帝起昌陵,制度泰奢,向上疏谏,上甚感其言而不能从。向睹俗弥奢淫,逾礼制,故采《诗》《书》所载贤妃贞妇,兴国显家及孽嬖乱亡者,序次为《列女传》,凡八篇。复采传记行事,著《新序》、《说苑》凡五十篇。数上疏言得失,陈法戒。上虽不能尽用,然内嘉其言,常嗟叹之。时上无继嗣,政由王氏出,而渐危刘氏。向遂上封事极谏。书奏,天子召见,叹息悲伤其意,以向为中垒校尉。向为人简易无威仪,廉靖乐道,不交接世俗,专积思于经术。昼诵书传,夜观星宿,或不寐达旦。自以见信于上,故常显讼宗室,讥刺王氏及在位大臣,其言多痛切,发于至诚。上数欲用之,终为居位者所持,居列大夫官前后三十余年而不迁。年七十二卒,卒后十三岁而王氏代汉。

  西汉大儒刘歆

  刘歆(?-23),字子骏。本名秀,字颖叔。刘向少子。少以通《诗》《书》,能属文,待诏宦者署,为黄门郎。河平中,受诏与父向领校秘书,讲六艺传记,诸子诗赋数术方技无所不究。歆亦湛靖有谋,父子俱好古,博见强志,过绝于人。哀帝初即位,大司马王莽举歆宗室有材行,为奉车光禄大夫,贵幸。复领《五经》,卒父前业。歆乃集六艺群书,别为《七略》。歆及向始皆治《易》,宣帝时,诏向受《谷梁春秋》,十余年,大明习。及歆校秘书,见古文《春秋左氏传》,大好之。时丞相史尹咸以能治《左氏》,与歆共校经传。歆略从咸及丞相翟方进受,质问大义。初,《左氏传》多古字古言,学者传训故而已,及歆治《左氏》,引传文以解经,转相发明,由是章句义理备焉。歆以为左丘明好恶与圣人同,亲见夫子,而公羊、谷梁在七十子后,传闻之与亲见之,其详略不同。歆数以难向,向不能非,然犹自持其《谷梁》义。及歆亲近,欲立《左氏春秋》及《毛诗》、《逸礼》、《古文尚书》皆列于学官。哀帝令歆与《五经》博士讲论其义,诸博士或不肯置对,歆因移书太常博士责让之。王莽篡位,歆为国师。后天下兵起,歆与前将军王涉、大司马董忠谋叛莽,事泄自杀。

  东汉经师贾逵

  贾逵(30-101),字景伯,扶风平陵人。父徽,从刘歆受《左氏春秋》,兼习《国语》、《周官》,又受《古文尚书》于涂恽,学《毛诗》于谢曼卿,作《左氏条例》二十一篇。逵悉传父业,弱冠能诵《左氏传》及《五经》本文,以《大夏侯尚书》教授,虽为古学,兼通五家《谷梁》之说。尤明《左氏传》、《国语》,为之解诂五十一篇。明帝永平中,拜为郎,与班固并校秘书,应对左右。章帝立,降意儒术,特好《古文尚书》、《左氏传》。建初元年,诏逵入讲北宫白虎观、南宫云台。帝善逵说,使发《左氏传》大义长于二传者三十七事,帝嘉之。又诏令撰《欧阳》、《大小夏侯尚书古文》同异,集为三卷。复令撰《齐》、《鲁》、《韩诗》与《毛氏》异同,并作《周官解故》。建初八年,乃诏诸儒各选高才受《左氏》、《谷梁春秋》、《古文尚书》、《毛诗》,由是四经遂行于世。逵所选弟子及门生皆拜为千乘王国郎,朝夕受业黄门署,学者皆欣欣羡慕焉。逵自为儿童,常在太学,故不通人间事。身长八尺二寸,诸儒为之语曰:“问事不休贾长头。”然性恺悌,多智思,俶傥有大节。和帝即位,以逵为左中郎将,拜侍中,领骑都尉。内备帷幄,兼领秘书近署,甚见信用。永元十三年卒,时年七十二。所著经传义诂及论难凡百余万言,又作诗、颂、诔、书、连珠、酒令凡九篇,学者宗之,后世称为通儒。

  东汉经师许慎

  许慎(58-147),字叔重,汝南召陵人。性淳笃,少博学经籍,马融常推敬之。以《五经》传说臧否不同,于是撰为《五经异义》,传于世。初,贾逵修理旧文殊艺异术,苟有可以加于国者靡不悉集。慎本从逵受古学,以圣人不空作,皆有依据,《五经》之道,昭炳光明,而文字者其本所由生,乃博问通人,考之于逵,作《说文解字》十四篇,立五百四十部首,文九千三百五十三,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六艺群书之诂皆训其意,而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鸟兽昆虫,杂物奇怪,王制礼仪,世间人事,莫不毕载。时人为之语曰:“《五经》无双许叔重。”初为郡功曹,后举孝廉,为太尉南阁祭酒,迁洨长,卒于家。

  东汉经师马融

  马融(79-166),字季长,扶风茂陵人。为人美辞貌,有俊才。京兆挚恂以儒术教授,名重关西,融从其游学,博通经籍。恂奇融才,以女妻之。永初二年,大将军邓骘闻融名,召为舍人,四年,拜为校书郎中,诣东观典校秘书。上《广成颂》以讽谏,忤邓氏,滞于东观,十年不得调。阳嘉二年,大将军梁商表为从事中郎,转武都太守。时西羌反叛,融上疏求自效,朝廷不能用。又忤大将军梁冀,遂免官,髡徙朔方,得赦还。后复拜议郎,重在东观著述,以病去官,年八十八卒。融才高博洽,为世通儒,教养诸生,常有千数。涿郡卢植,北海郑玄,皆其徒也。而善鼓琴,好吹笛,达生任性,不拘儒者之节。居宇器服,多存侈饰。尝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弟子以次相传,鲜有入其室者。注《孝经》、《论语》、《诗》、《易》、《三礼》、《尚书》、《列女传》、《老子》、《淮南子》、《离骚》,又著《三传异同说》,及赋、颂、碑、诔、书、记、表、奏、七言、琴歌、对策、遗令凡二十一篇。

  西汉名臣李膺

  李膺(110-169),字元礼,颍川襄城人。性简亢,无所交接,唯以同郡荀淑、陈寔为师友。举孝廉,迁青州刺史,守令畏威明,多望风弃官。转护乌桓校尉。鲜卑数犯塞,膺常蒙矢石,每破走之,虏甚惮慑。以公事免官,还居纶氏,教授常千人。延熹二年,征为河南尹,与廷尉冯绲、大司农刘祐等共同心志,纠罚奸幸。术士张成交通宦官,遂教子杀人,膺督促收捕,既而逢宥获免,膺愈怀愤疾,竟案杀之。拜司隶校尉,时宦者张让弟朔贪残无道,膺率将吏捕得,付洛阳狱,受辞毕即杀之。自此诸宦者皆鞠躬屏气,不敢复出宫省。桓灵之间,主荒政缪,国命委于阉寺,士子羞与为伍,故匹夫抗愤,处士横议,遂乃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核公卿,裁量执政,号曰清议。并危言深论,不隐豪强,自公卿以下,莫不畏其贬议。李膺、陈蕃、王畅更相褒重,太学诸生三万余人为之语曰:“天下模楷李元礼,不畏强御陈仲举,天下俊秀王叔茂。”是时朝庭日乱,纲纪颓阤,膺独持风裁,以声名自高。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张成因上书诬告膺等养太学游士,共为钩党,疑乱风俗,图危社稷。于是天子震怒,逮捕党人。或谓李膺曰:“可去矣!”膺对曰:“事不辞难,罪不逃刑,臣之节也。吾年已六十,死生有命,去将安之!”乃诣诏狱,考死,门生故吏并被禁锢。

  东汉经师郑玄

  郑玄(127-200),字康成,北海高密人。少为乡啬夫,常诣学官,不乐为吏,父数怒之,不能禁,遂造太学受业。师事京兆第五元先,始通《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统历》、《九章算术》。又从东郡张恭祖受《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因涿郡卢植,师事扶风马融。融门徒四百余人,升堂进者五十余,素骄贵,玄在门下,三年不得见,使高业弟子传授于玄。玄日夜寻诵,未尝怠倦。会融集诸生考论图纬,闻玄善算,乃召见于楼上。玄因从质诸疑义,问毕辞归,融喟然谓门人曰:“郑生今去,吾道东矣。”玄自游学,十余年乃归乡里。家贫,客耕东莱,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及党锢事起,遂隐修经业,杜门不出。时任城何休好《公羊》学,著《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废疾》,玄乃为发《墨守》,针《膏肓》,起《废疾》,休见而叹曰:“康成入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灵帝末,大将军何进闻而辟之,时玄年六十,进为设几杖,礼待甚优。玄不受朝服,而以幅巾见,一宿逃去。弟子自远方至者数千。建安元年,玄自徐州还高密,道遇黄巾数万人,见玄皆拜,相约不敢入县境。大将军袁绍总兵冀州,遣使要玄,大会宾客。玄最后至,乃延升上坐。身长八尺,饮酒一斛,秀眉明目,容仪温伟。绍客多豪俊,并有才说,见玄儒者,未以通人许之,竞设异端,百家互起。玄依方辩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莫不嗟服。绍乃举玄茂才,表为左中郎将,皆不就。玄乃以病自乞还家,给安车一乘,所过长吏送迎。建安五年春,梦孔子告之曰:“起,起,今年岁在辰,来年岁在巳。”既寤,以谶合之,知命当终。有顷寝疾,卒,年七十四。遗令薄葬,自郡守以下尝受业者缞绖赴会千余人。注《周易》、《尚书》、《毛诗》、《仪礼》、《礼记》、《论语》、《孝经》、《尚书大传》、《中候》、《乾象历》,又著《天文七政论》、《鲁礼禘祫义》、《六艺论》、《毛诗谱》、《驳许慎五经异义》、《答临孝存周礼难》,凡百余万言。门人相与撰玄答诸弟子问,作《郑志》八篇。经传洽孰,齐鲁间宗之,世称纯儒。

  东汉经师何休

  何休(129-182),字邵公,任城樊人。为人质朴讷口,而雅有心思,精研《六经》,世儒无及者。以列卿子诏拜郎中,非其好也,辞疾而去。不仕州郡。太傅陈蕃辟之,与参政事。蕃败,休坐废锢。主今文经,乃作《春秋公羊解诂》,又以《春秋》驳汉事六百余条,妙得公羊本意。善历筭,与其师博士羊弼以难二传,作《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废疾》,世称“何氏学”。 又注训《孝经》、《论语》,皆经纬典谟,不与守文同说。覃思不窥门,进退必以礼,凡十有七年。党禁解,又辟司徒。群公表以道术深明,宜侍帷幄,幸臣不悦之,乃拜议郎。屡陈忠言,再迁谏议大夫。光和五年卒,年五十四。

  东汉名儒蔡邕

  蔡邕(132-192),字伯喈,陈留圉人。性笃孝,母常滞病三年,邕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母卒,庐于冢侧,动静以礼。与叔父从弟同居,三世不分财,乡党高其义。少博学,师事太傅胡广。又好辞章、数术、天文,妙操音律。桓帝时,宦者专权擅恣,闻邕善鼓琴,遂白天子征之,邕不得已,行到偃师,称疾而归。闲居玩古,不交当世,感东方朔《客难》及扬雄、班固、崔骃之事,作《释诲》以自戒厉。建宁三年,辟司徒桥玄府,甚敬之。召拜郎中,校书东观,迁议郎。邕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谬,俗儒穿凿,疑误后学,熹平四年,乃与五官中郎将堂谿典,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张驯、韩说,太史令单飏等,奏求正定《六经》文字,邕自书丹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两,填塞街陌。后儒晚学,咸取正焉。数上疏言朝政阙失,宦者疾之,下洛阳狱,有诏减死一等,与家属髡钳徙朔方五原。宦者使客追路刺邕,客感其义,皆莫为用。宦者又赂其部主使加毒害,所赂者反以其情戒邕,故每得免焉。会大赦,宥还本郡。宦者又密告邕怨于囚放,谤讪朝廷。邕虑卒不免,乃亡命江海,远迹吴会,积十二年。灵帝崩,董卓为司空,闻邕名高,辟之,邕不得已,就之,甚见敬重。署祭酒,补侍御史,又转持书御史,迁尚书,三日之间,周历三台。每集宴,辄令邕鼓琴赞事,邕亦每存匡益。及卓被诛,司徒王允收治罪,遂死狱中,时年六十一。搢绅诸儒闻之,莫不流涕。所著诗、赋、碑、诔、铭、赞、连珠、箴、吊、论议、《独断》、《劝学》、《释诲》、《叙乐》、《女训》、《篆艺》、祝文、章表、书记,凡百四篇,及补《后汉纪》传于世。

  东汉经师服虔

  服虔,字子慎。初名重,又名祗,后改为虔。河南荥阳人。少以清苦建志,入太学受业。有雅才,善著文论。主古文经,作《春秋左氏传解》,行之于世。又以《左传》驳何休之所驳汉事六十条。举孝廉,中平末拜九江太守。免官,遭乱行客,病卒。所著赋、碑、诔、书记、《连珠》、《九愤》,凡十余篇。汉世,郑玄并为众经注解,服虔、何休,各有所说。郑玄所注《易》、《诗》、《书》、《礼》、《论语》、《孝经》,服虔所注《左氏春秋》,何休《公羊传》,大行于河北。

  魏晋名士何晏

  何晏(190-249),字平叔,南阳宛人。汉大将军何进之孙。母尹氏,为魏武帝夫人。晏长于宫省,见宠如公子,又尚金乡公主,赐列侯。正始初,曹爽秉政,用为散骑常侍,迁侍中尚书。少有才秀,与夏侯玄、司马师齐名,尝曰:“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夏侯泰初是也;惟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司马子元是也;惟神也,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吾闻其语,未见其人。”盖以自况。性自喜,行步顾影,动静粉白不去手,人称傅粉何郎。正始十年为司马懿所杀。著《论语集解》十卷及《周易何氏解》、《孝经注》,又好老庄言,作《老子道德论》及诸文赋凡数十篇。

  西晋名臣杜预

  杜预(222-284),字元凯,京兆杜陵人。博学多通,明于兴废之道,常言:“德不可以企及,立功立言可庶几也。” 时帝密有灭吴之计,而朝议多违,唯预、羊祜、张华与帝意合。因拜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预既至镇,缮甲兵,耀威武,乃简精锐袭吴西陵督张政,大破之。又间吴边将,使其将帅移易,以成倾荡之势。处分既定,乃启请伐吴之期,陈伐吴十有八九利,帝乃许之。以太康元年正月,陈兵于江陵。遣众循江西上,旬日之间,累克城邑。又遣奇兵八百,泛舟夜渡,以袭乐乡,多张旗帜,起火巴山,出于要害之地,虏吴都督孙歆而还,故军中为之谣曰:“以计代战一当万。”既平上流,于是沅湘以南,至于交广,吴之州郡皆望风归命,奉送印绶。预乘兵威径造秣陵,孙皓请降,东吴遂平。预以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勤于讲武,修立泮宫,江汉怀德,化被万里。预身不跨马,射不穿札,而每任大事,辄居将率之列。结交接物,恭而有礼,问无所隐,诲人不倦,敏于事而慎于言。既立功之后,从容无事,乃耽思经籍,为《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尝自谓有《左传》癖。又参考众家谱第,谓之《释例》。又作《盟会图》、《春秋长历》,备成一家之学。年六十三卒,遗令葬于洛阳城东首阳之南,曰:“东奉二陵,西瞻宫阙,南观伊洛,北望夷叔,旷然远览,情之所安也。”

  魏晋名士王弼

  王弼(226-249),字辅嗣,山阳人。幼而察惠,年十余,好儒道,辞才辩逸。裴徽为吏部郎,弼未弱冠,往造焉。徽一见而异之,问曰:“夫无者诚万物之所资也,然圣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无已者何?”弼曰:“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不说也。老子是有者也,故恒言无所不足。”何晏为吏部尚书,注《老子》始成,往诣弼,甚奇之,叹曰:“仲尼称后生可畏,若斯人者,可与言天人之际矣!”性和理,乐游宴,解音律,善投壶。颇以所长笑人,故时为士君子所疾。为尚书郎,正始中以公事免,其秋,遇疠疾卒,时年二十四。著《周易注》、《周易略例》及《老子注》、《老子指略》传于世。

  北魏大师徐遵明

  徐遵明(475-529),字子判,华阴人也。幼孤,好学,年十七,至上党,师事王聪,受《毛诗》、《尚书》、《礼记》,一年便辞。游燕、赵,师事张吾贵,受业一年,复去之。人谓遵明曰:“君年少从师,每不终业,如此用意,终恐无成。”遵明乃指其心曰:“吾今知真师所在矣,正在于此。”乃诣平原,师事唐迁。居于蚕舍,读《孝经》、《论语》、《毛诗》、《尚书》、《三礼》。不出门院凡经六年,时弹筝吹笛以自娱慰。是后教授门徒二十余年,传郑玄所注《周易》及《尚书》,海内莫不宗仰。撰《春秋义章》三十卷,今不传。

  唐代大儒孔颖达

  孔颖达(574-648),字仲达,冀州衡水人。八岁就学,诵记日千余言。及长,明服氏《春秋传》、郑氏《尚书》、《诗》、《礼记》、王氏《易》,善属文,通步历。尝造同郡刘焯,焯名重海内,初不之礼,及请质所疑,遂大畏服。隋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炀帝召天下儒官集东都,诏国子秘书学士与论议,颖达为冠,又年最少,老师宿儒耻出其下,阴遣客刺之,匿杨玄感家得免。补太学助教。隋乱,避地虎牢。太宗平洛,授文学馆学士,迁国子博士。时帝新即位,颖达数以忠言进。帝问:“孔子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何谓也?”对曰:“此圣人教人谦耳。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非特匹夫,君德亦然。若其据尊极之位,炫聪耀明,恃才以肆,则上下不通,君臣道乖。自古灭亡,莫不由此。”帝称善。除国子司业,拜国子祭酒。帝幸太学,命颖达讲经,有诏褒美。卒,陪葬昭陵,赠太常卿,谥曰宪。子志,终司业。志子惠元,力学寡言,又为司业。三世司业,时人美之。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受诏撰《五经正义》凡百余篇。

  唐代大儒颜师古

  颜师古(581-645),名籀,以字行,京兆万年人。祖之推为北朝硕学大儒,父思鲁亦以儒学显。师古少博览,精故训,善属文。仁寿中授安养尉,尚书左仆射杨素见其年弱,谓曰:“安养,剧县,子何以治之?”师古曰:“割鸡未用牛刀。”素惊其言大,后果以干治闻。时薛道衡为襄州总管,与之推旧,佳其才,每作文章,令指摘疵短。高祖入关,谒见长春宫,授朝散大夫,拜燉煌公府文学,累迁中书舍人,专典机密。性敏给,明练治体,方军国务多,诏令一出其手,策奏之工,当时未有及者。太宗即位,尝叹《五经》去圣远,传习浸讹,诏孔颖达、师古等于秘书省考定,多所厘正。既成,悉诏诸儒议,于是各执所习,共非诘师古。师古辄引晋宋旧文,随方晓答,谊据该明,出其悟表,人人叹服。帝因颁所定《五经正义》于天下,学者赖之。性简峭,视辈行傲然,罕所推接。既负其才,早见驱策,意望甚高。晚年频被谴,仕益不进,乃阖门谢宾客,巾褐裙帔,放情萧散,为林墟之适。多藏古图画、器物、书帖。又注《汉书》、《急就章》及撰《匡谬正俗》八篇,显于世。

  唐代大儒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邓州南阳人。生三岁而孤,随伯兄贬官岭表。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贞元中擢进士第,调四门博士,迁监察御史。上疏极论宫市之弊,贬阳山令。元和初还,为国子博士,分司东都,复拜河南令,迁职方员外郎。宪宗时,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后复为国子祭酒、吏部侍郎、御史大夫。性明锐,不诡随。与人交,始终不变。著《原道》、《原性》、《师说》等数十篇,皆奥衍闳深,与孟轲、扬雄相表里,以佐佑《六经》为己任。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又善为文,居“唐宋八大家”之首。年五十七卒,谥曰文,世称韩文公。有《韩昌黎集》四十卷。

编辑:潘瑞瑾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