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大成礼拜杂志》(之一)

来源:作者: 2007-05-21 15:52

  第五礼拜性命父母

  民国元年三月初五日记

  问、如何可以为师耶。

  答、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夫师也者。代天宣化。传道解惑。模人之不模。范人之不范也。必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因材施教。辅相裁成。不失言。亦不失人。如撞钟然。叩之以小则小鸣。叩之以大则大鸣。故曰师道立。则善人多。又曰师严而后道尊。盖人之尊师。即所以重道也。

  问、重道何以要尊师。

  答、师者道之代表。天命之所寄托也。

  问、师位人当尊重。今之为师者。每多贫苦终身。子孙不肖。何也。

  答、师之终身贫苦者。大有原因。以其教法不善。往往误人终身。累其家庭。天道好还。安得不贫苦终身。并累及子孙。故孟子云。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盖言只教人读书看史。作诗赋文章。以博取功名。其他实行实德。毫不讲究。则少年无知。必趋於禽兽之途。作出伤天害理之事。夫人所以异於禽兽者几希。几希之界。全赖师耳。子弟终身成败。亦皆视师为转移。故为父兄者。尤当择师以敬重之也。

  问、师固当尊。而父母又当如何报耶。

  答、父母恩在生养。无父母身从何来。师恩在口授心传。无师教诲。则五官百骸之灵性。何能践形。故师者。又是一重性命父母。所不敢忘者也。不忘师。便重道。重道即所以报父母。问、何为旁门。左道。方士。异端耶。

  答、旁门者、道之一端。虽不全善。亦无损人利己事。如某某等。观其所立条规。亦多可取。如心斋口斋。不妄想。不妄为。造到功行满时。果得明师传授。可成正果。入圣超凡。此为旁门中之君子也。左道者、邪说诬民。充塞仁义。借三教之经传。煽惑人心。痴愚之徒。妄想长生。以邪淫为房中妙药。御女采战。配合阴阳。藉培性命。此妖狐之行。久之必遭天谴。抑或恶贯满盈。生遭王法。死受冥刑。永堕地狱。入左道者。其痛戒之。方士者、得下乘之法术。引诱愚人。吐火吞刀。好异好奇。演习遁法。托说升天。入海求仙。为长生不老计。而且取财敛物。各有所图。奸盗邪淫。每有所犯。乱伦常。废正业。流传后世。罪不容诛。习方士者。当知反而思也。其他异端之徒。不明大道之理。妄阐阴阳。高谈性命。以彭祖、三峰、吕祖、黄帝。旁徵曲引。蛊惑人心。且也以女子为侣伴。神交形不交。形交气不交。男不解衣。女不解带。对影忘形。以为得长生。可成仙佛。抑思礼义廉耻安在乎。败坏世风。大遭魔孽。被人识破。宁不自羞。论王法有不赦之条。论阴律在变畜之列。如不得明师指点。终不明大学中庸之理。不明其理。难闻其道。故不如学正人。行实事。立实功。学善人。好施舍。作阴功。保全天良。保全名誉。无玷祖宗。有益子孙为愈也。(问谈录)

  

  第六礼拜神明畏性灵

  民国元年三月十二日记

  问、人何为至尊至贵耶。

  答、混沌未分。道为无极。混沌既分。道在太极。然道自为道。非有人莫能宏此道者。是以人生之初。赋之以气。成之以形。而又命之以性。人既具此性。则有知识。有行为。所谓人为万物之灵者在此。人为至尊至贵者亦在此。果能外知修身。内修性命。一言一行。道合内外。则上而天子。下而庶民。幽而神明。莫不敬之畏之。非敬畏其人之凡体。是敬畏其人之性灵德性也。

  问、神明何以畏人之性灵德性耶。

  答、性命者、人之虚灵不昧。在天为无极。孔子云、北辰是也。生天地。育万物。似无能。无所不能。无为无所不为。天之性也。命也。在人为太极。而性也。命也。不识不知。而无所不知。不睹不闻。而无所不睹闻。不生不死。而无所谓生死。中庸云。天命之性也。即内外允执厥中之道也。集义所生。盛德光辉发於外。内而圣。外而王也。至血肉之身。为骷髅、臭皮囊、而已。人以为他有知能。而不知毫无知能。人以为他有体用。而不知毫无体用。虚灵一去。臭不堪闻。凡身化为乌有矣。是人之尊贵者。在性灵耳。神明之所以畏之者。亦在性灵。凡言行动作。不违性灵。即是德行。使心即神。神即心。合而为一。借凡身以缔造事业。主人翁主宰其中。代天宣化。安抚人心。立功於民。立德於世。神明焉得不畏。迨至性命双修。天人合一。由圣希天。至诚之道矣。

  问、何为至诚之道耶。

  答、至诚者。圣人造其极也。故至诚如神。能前知往识。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孟子云。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也。

  问、何为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耶。

  答、由贤希圣。圣人也。由圣希天。神人也。圣神者。至圣孔子也。古今中外。至尊无对。为大成至圣。为万世师表。圣中之神。神中之圣。得了完全大道也。

  问、何为完全大道耶。

  答、合儒释道之教。通天地人之理。名虽不同。要必三教合道。由穷理尽性、以至於命。修齐治平。全体大用。圣之时也。

  问、何为圣之时耶。

  答、素位而行。能动能静。能屈能伸。无太过。无不及也。中庸之道。宜古宜今。宜中宜外。非矜奇好异。非素隐行怪。皆由学而时习得来也。

  问、何为学而时习得来耶。答、学而时习者。修己治人之道。尽性立命之基。为下学上达功夫。是故君子自强不息。温故知新。以造乎其极也。其中亦有权宜之学问焉。

  问、何为权宜之学问耶。

  答、权、通变也。宜、合义也。事从宜。礼从俗。通权达变。人生切不可执着也。凡事见境生情。因势利导。虽千头万绪。总有一至理在其中。委曲求全。以己心度人。以人心度己。必有善处之道。因人因地。因势因时。无有不合时宜者。由是凡作一事。建一功。人所不为者。我独为之。鼓大力以相追。至死不变。舜何人。予何人。有为者。亦若是。此随心变化。真大学问。是从其大体为大人矣。

  问、何为从其大体为大人也。

  答、大人有两讲。有外王之大人。古者以人君为大人。如大人世及以为礼。孟子云。说大人则藐之等是也。今之身心自励。爱国家。勤公益。成伟大事业。享一世盛名等是也。内圣之大人。性命双修。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立功於天下后世。留名万古千载。

  问、何为立功后世。留名千载耶。答、或为君相。或为师儒。立功於世。有德於民。造至功高德厚。为百代之规模。自然留名千载。事非急务。虽小而不敢。事果急务。欲自安不能。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惟圣者能之。

  问、何以俗人不能。惟圣者能之耶。

  答、俗人者、凡夫也。只知势利富强。如立木徙灰。凿山煮海。揣势利以为之。可致富强者上也。其次不顺人情。不循天理。罔上行私。害国殃民。只顾眼前富贵利达。不管日后丧身亡家。此由福命太薄。转瞬成空。惟圣者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凡言行动静。均有关世道人心。故功业彪炳。虽死犹生。此福命洪大。求仁得仁。总而言之。为圣为贤。皆从性与天道得来也。

  问、何为性与天道耶。

  答、性者、在天为道。在人为性。君子存之。庶民去之。凡人一落后天。不明先天。先天者天命之性也。失此天性。迷而不知。磨而不莹。盖由在外不在内也。

  问、何为性在外。不在内耶。

  答、性者人之灵。失性则成冥顽。其性不在内矣。凡人闲居无事时。天理良心。尽合天道。无他。性在内。皆善心也。如机谋用事时。气拘物蔽。大拂人情。无他。性在外。皆恶心也。如屋宇然。开门则轮焉奂焉。栋宇维新。有时门闭。日光虽大。断不能照入门扃之内。致暗室生辉。此可知性天黑暗。转为藏垢纳污之所矣。故孔子云。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问谈录)

  

  第七礼拜魔非外来

  民国元年三月十九日记

  问、天地间事在人为。何说是魔障作主耶。

  答、魔障者。迷人性。害人心。胜过虎狼。魔非外来。即前生所造之罪恶。人落在红尘。历劫牵连。其中必有造罪之日。有罪即是阴气。阴气即是魔也。阴气感於神。助长情欲之私。所好者奸盗邪淫。所恋者。贪嗔痴爱。造下地狱种子。迷昧不知。反为得意。待至家破身亡。始悔魔障相侵。红尘滚滚。苦海茫茫。恨当初未得明师指破。如遇明师指破。私心去。道心来。魔障自消矣。

  问、何以得明师指破。私心去。道心来。魔障即消耶。

  答、人在先天。浑然一团元气。纯是道心。一离母腹。性少情多。最初尚想为善。得个好名声。及为势利所迫。即以银钱为重。私心起而道心微。初初为恶。尚不自然。久久阴气日盛。自然成性。朝日只知顺情欲。不知为善。反觉为恶易。为善难。阴气即魔障也。谚云、宁可十年不读书。不可一日近匪人。匪人即魔障也。此种人福命浅薄。阴气攻於内。匪人诱於外。内外夹攻。非到山穷水尽不止。纵遇明师指教。亦不醒悟。即祖德尚厚。前程远大之人。待到福尽。受困苦时。一经明师指示。穷通得失。毫厘不爽。立即觉悟。道心顿生。道心即仁心也。仁心即公心也。人有仁心公心。则爱人如己。真性作主。魔障自不相侵。恶鬼化为善神。三尸化为北斗。故恶人转为善人。贫贱转为富贵也。何以如是。盖善恶之报。如影随形耳。

  问、天道既无心赏罚。何以善恶之报。又如影随形耶。

  答、天地无心赏罚。而胜若有心赏罚。所以兴衰成败。寿夭穷通。苍苍之表。有莫或主之。而若或主之者。试为重按焉。天地有阴阳。即有对待。有对待。即有生死。有善恶。有贵贱。有男女。有贤愚。又有五行生克制化。上者作圣作贤。成仙成佛。中者居官居宦。得爵得禄。下者。受孤受贫。为匪为盗。此非天之赏罚不平。由人自召之耳。故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栽者培。倾者覆。一念之善。其气清。得天之福禄。一念之恶。其气浊。得天之灾祸。天道虽出之自然。由人自造得之也。

  问、何以由人自造得之耶。

  答、天不能谆谆然命之也。由人自作自受。孔子云。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颜子曰。有为者。亦若是。人事做一分。得一分。常言人事胜天。有因必有果。种麻得麻。种豆得豆。故人力可夺天工之造化。天地间事事物物。非人力不能到手。有志者事竟成。世有委靡不振。甘居人下。畏难苟安。托言听天安命。不知天地残害不平之事多矣。

  问、天地有好生之德。无人敢怨天恨地。何言天地残害不平耶。

  答、吾言天地残害者。其中有至理存焉。天地虽好生。而阴阳气化。亦多不和。刀兵瘟疫。旱潦冰雹。日蚀月蚀。烈风迅雷。虽上天示儆。亦见天之残害不平也。人不怨天者。归罪人心之不善。不知人心不善。亦由天之气数使然。故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之大。人犹有所憾。盖人生斯世。立地顶天。身在气数中。心超气数外。行中和之功。充天地之量。由贤希圣。由圣希天。孔子曰。知我者其天乎。此天乃苍在上。人若到此极乐世界。不生不死矣。故仙佛超出苦海火坑。没在此处住者。即此下界错杂之天。残害无比。亦气数之莫可如何者。君子有傲命之学。傲此天数也。圣贤抱平治之德。平此天之错杂不齐也。仙佛普渡众生。渡此地之凡有血气者。俗人临死不知。圣贤仙佛早明矣。

  问、俗人何以临死不知。即不知亦不为过。祷告神灵。望其护佑可也。圣贤仙佛。所早明者何事耶。

  答、俗人者、志在势利。朝日营谋。以榷算为能。并不知得失之由。自投孽网。如雉鸡形。顾头不顾尾。私心妄想。祷神护佑。不知神灵。是正直聪明。岂受私人之祷乎。吾恐获罪於天。无所祷也。惟仙佛圣贤先知。盈虚消长。乐道安贫。栽培心上地。涵养性中天。不由气数主持。得之不足为荣。失之不足为忧。富贵浮云。奚足介意哉。然此必三生品论。乃知得失胥由人事。而天事在其中矣。

  问、何以得失由人事。而天事在其中耶。

  答、三生合校。方知人事。天事在其中。世有尽人事。而终身不得富贵者。天事未到也。亦有一尽人事。而即得富贵者。天事早到也。一得一失。有报前生之人事。亦有报今生之人事。前生今生。冥冥中自有主宰。可知非有天事。而人事皆不到。非有人事。而天事亦万不能到。天事即人事。人事即天事。如今新学。中外只言人事。以为富贵在我。如果富贵在我。天下无强弱。无贵贱。子夏何言死生有命。富贵在天。释道两家。不贪一时富贵。而求万世富贵。性命双修。炼成不富贵而自荣。三教成功一也。

  问、保以通天地人为真儒耶。

  答、真儒者。尽己性。尽人性。尽物性。与天地参。知我身心性命。万物同体。推之昆虫草木。犹不可伤。跛瞽疲病。恻然在抱。一夫不获。时予之辜。有时假以政权。必期人人得所。共登仁寿。

  问、何由使无讼耶。

  答、听讼则心如明镜。性如灵台。见人如见其肺肝然。民有机谋巧诈。无隙可藏。道德齐礼。而又严禁诬告。反坐不宽。法立信立。有耻且格。虽女子小人难养。先以善法束其身。而复以善教化其心。共相游於刑措之天。则自无讼矣。(问谈录)

  第八礼拜三教同源

  民国元年三月二十六日记

  问、三教同源。何以佛老之行为。与儒不同耶。

  答、三教原同一体。儒教踏实。日用伦常。尽人道。合天道。穷通得失。由命不由人。故曰君子居易以俟命。如泥作成器皿。可用於世。未得真火炼之。器皿易坏。若造到至圣。由尽性至命。其功万世不朽。与释道无殊矣。释道者。作成器皿。又用真火炼之。入水不溺。入火不焚。我命由我不由天。炼就金刚不坏身。千万人难得一二也。

  问、释道何以千万人难得一二耶。

  答、今人入释道之旁门者多矣。难得其正。故学道如牛毛。成道如兔角。即今儒门所讲伦常日用。谁能踏实去做。人情不通。善恶不明。谈何容易学仙佛。论仙佛入门。先守道规。十恶八邪。一刀斩断。其言行无一点损人之事。并无丝毫利己之心。大慈大悲。普渡世人。方能脱骨换胎。在尘出尘。在俗脱俗。身在气数中。心超气数外。千磨百折。富贵不动其心。贫贱不移其志。无入而不自得。空诸一切。身心炼就纯阳体。方成仙佛也。

  问、仙佛之道如此高超。而历代师儒辟佛老何耶。

  答、师儒辟佛老。只知有佛老之名。未见佛老之实。宋儒朱子。理学名家。为俗儒之上上者。然以为佛教废人伦。不管天下事。只守一个空心。佛教果是如此。岂能久传中外。二千馀年。朱子前入空门十八载。未得真儒之道。只知其外。不知其内。夫佛教上可治世。下可安民。老子之道。非只养灵气灵神。老子为孔子师。如不能治世安民。孔子何以问礼。今之学佛老者。借佛老养生。引出许多旁门左道。将佛老认成异端。若不力为辟禁。有坏世风。反使佛老真道。无从可辨矣。朱子虽辟佛老。实无损於佛老。盖佛老可学不可辟。但欲学佛老。必先通儒教。然后入佛老之道。三教精通。方可为人行世也。

  问、何以三教精通。方可为人行世耶。答、今元午当中。天道开时。自有真儒出现。将三教合一。发挥尽致。果外作一分善。内自现一分功。孟子云。集义所生。子思云。至德凝至道。孔子云。吾道一以贯之。贯三教以归宗儒教。即实行修齐治平之常道。如有智仁勇之君相师儒。立为学堂聚集中外学子。共研内外之道。以之治世安民。无有不归画一者。立性命之科。讲德性之学。将见大学明明德出其中。亲民至善出其中。涵育熏陶。蔚为智仁勇之才学。苟不如此。天下不能一家也。

  问、天下一家。非学堂不能致耶。

  答、为政在人。学堂为人才之母。有富强教育。自有富强人才。有大同教育。自有大同人才。前之旧学堂。重的文章诗赋。今之新学堂。讲的富国强兵。二者皆不合中庸之道也。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如有大德之君相师儒。同心同德。事事求实。研究性命之理。扩而为内圣外王之学。内修性。外修身。举智仁勇之贤才。宏明明德之治化。孔子云、如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岂堂堂中国之大。缺少贤才。有王者起。尊贤重道。阐千古未发之理。立万世罕言之功。人人讲心性。处处行道德。保家保国保天下。将四海之外。六合之内。皆抚而有之。道德齐礼。天下不劳而治。不介而孚。大同之世。计日可成矣。(问谈录)问、允执厥中。所以言法。一以贯之。所以言理。性与天道。所以状容。在明明德。所以言道。明德者、自修也。明明德者、安人也。明明德於天下。所以兼善天下而一家也。天下一家。所以重德。中国一人。所以重教。天下归仁。所以言效。克己复礼。所以执中。中立不倚。所以一贯。君子之道无他。首出庶物。万国咸宁而已矣。

  答、大道之行也。先立乎其命。命立而受命。方足以扭转乾坤。安天下之民也。故君子时中。必慎其独。

  问、天地之道。气而已矣。有善气即有恶气。有正气即有邪气。有至真即有至假。有元阳即有凡阳。善恶邪正之中。又各有等差。感其善气者吉祥。感其至善者大吉祥。感其恶者恶。感其最恶者。罪大恶极。人何为哉。随气之波荡而已。故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答、人为万物之灵。弥补天地之元气者人也。故为天地之心。感其恶气。为上帝之弃子。故杀。自取其死也。故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圣贤教人慎言行。先期无过也。果慎言行。即感天地之善气。善恶邪正之分。慎与不慎之间也。故君子必慎其独。(刍谈录)

  第九礼拜伦礼重在躬行

  民国元年四月初三日记

  问、设伦礼会。是党耶。非党耶。

  答、伦礼会之目的。为立学堂之起点。所以集众思。广众益。使天下之人。皆知为伦中之人。人人皆知尽其礼。则天下可为一家。中国可为一人。孔子云、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问、如此则伦礼会在求贤。何不名集贤会。而独取伦礼二字。

  答、伦礼二字。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一时不废。万世不遗。由此希贤。由此希圣。圣人不外伦礼以成圣。岂止於贤。时虽万变。而伦礼无变。无伦礼则无人。故人群之关系。莫大於伦礼。孔子云、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

  问、会名伦礼。其旨与各学堂之伦理科同。而礼与理。字面各别何义。

  答。二字虽别。其义原归一串。伦理而不徵诸礼。则理属於虚。礼者、理之发皇。有实迹可寻者也。故孔子适周。不曰问道老聃。而曰问礼老聃。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三王以道治天下。孔子曰、殷因於夏礼。周因於殷礼。孔子为人伦之至。由能实行斯礼。以致知言。则曰穷理。以实行言。则曰尽礼。孔子重实行者也。故四书六经中多言礼。而言理。则无几也。

  问、今人有欲推倒孔子。而伦礼会独尊崇孔子。岂不与时势相反耶。

  答孔子未生以前。孔子托於天地。孔子既生以后。天地托於孔子。是孔子之道。无始无终。无生无灭。如以大始大终。大生大灭言之。十二万年一混沌。孔子之生。至今方二千馀年。大道之流传於斯世也。不过萌芽。旋将大发其华。开万世之太平。盖孔子天地之元气也。位天地。育万物。凡一切教育家。政治家。舍孔子别无教法。别无治法。试身体而力行之。方知孔子为宇宙间一完人。今时欲推倒孔子者。由未得其门而入耳。

  问、先生於孔子。推尊独至。而海外无孔教。何以能富强。中国有孔教。而反文弱何也。

  答、予幼失怙。不知好学。读孔子之书。只徒背诵。毫不解其义。於孔子并无感情。年十五得遇明师。始闻性道。后於释老耶回诸教。亦略有所闻。自高自大。小视孔子之道。三十馀载。恨不得知音。其中阅历人情世故。千磨百折。艰苦备尝。乃清夜自思。人生天地之间。岂长此忧患而无一极乐之事。幸明师循循善诱。复将论语再三思索。始恍然孔子之道。浅近即广大所由来。平常即神奇所由出。忧惧即安乐所由生。前所闻性道。皆在孔子范围之中。予所以不沉滋於苦海者。实则孔子隐有以告我也。奈人不得其门而入。读书万卷。自以为孔子之徒。不知为名教中之罪人。假文章以取功名。假仁义以图富强。而全无公德之心。故读书人虽多。不能保身。焉能保家保国。然而我国之种族。终得以绵延不绝者。数千年来。虽未遍行孔子之道。犹幸有一二实行者。故元气欲散而未散。未为列强所并吞。列强虽无孔教。而其公德之心。间亦有所暗合。但专讲功利。斫丧元气太甚。一变不能至道。我中国果能实行孔道。则声教所讫。外国自不难一变至道。合五洲为一统。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问谈录)

  问、孔教者。包罗万有也。伦礼二字。孔教中之一端。与其各立其门户。莫如合而为一。其人多。其力厚。如能同力合办。敝会与先生将设伦礼一科何如。

  答、伦礼二字。重在躬行。

  问、孔教会。亦讲躬行实践。故刊杂志。办实业。鼓吹民智。利厚民生。先生以为何如。

  答、伦礼会目的在办学堂。

  问、孔教会。亦要办学堂。敢问贵会之学堂。如何办法。

  答、分四科。

  问、敝会之学堂。亦分四科。答、其详可得闻与。

  问、聘讲经教员一。代讲修身。为德行科主教。聘英语教员一。为言语科主教。聘法学教员一。为政事科主教。聘国文教员一。为文学科主教。只须四教员。而学堂成矣。先生以为何如。

  答、先生真算孔教会中之有经济者。但伦礼会宗旨。在与世界对症发药。今世之伦礼可忧也。则名伦礼会。异日道德可忧也。则名人伦道德研究会。异日和平可忧也。则名大成研究会。异日思太平也。则名中和学堂。孔教会为尊孔子。伦礼会为行其道。二者殊途同归。莫如分道扬镳。共治平之盛。

  问、孔教会政界人多。有损款、又有公款。则办之也易。伦礼会、无人、无势、无款。办之岂不难乎。答、君子杀身可以成仁。私款乎何有。君子无入而不自得。无力乎何有。君子之道。暗然日章。人多乎何有。(刍谈录)

  第十礼拜诸教异同

  民国元年四月初十日记

  问、儒门孔孟并称。今阅报章。有独尊孟子者。孟子果优胜孔子耶。

  答、孟子愿学孔子者也。子贡有若。谓生民以来。未有盛於孔子。孟子引以为言。其推尊孔子。至矣尽矣。孔子既为孟子所推尊者。今人犹藐视孔子。推尊孟子。彼以为是孟子之知己也。而孟子则必詄出诸大门之外矣。

  问、既设伦礼会。又有人伦道德会。大成研究会。名称不复杂耶。

  答、有人即有伦。有伦即有礼。愚夫归与知与能。尽其知能。则身以修。家以齐。国以治。天下以平。然伦礼之发皇出於道德。道生天地。天地之大德曰生。伦礼既尽。复以道德养其源。存神过化。自与天地同流。盖道德者。为人之归根复命。超然於生死之外。而不为气数所移。学至於此。谓之大成。孔子集大成者也。伦礼道德。必以孔子为宗。故此会名虽有三。实则一贯。

  问、天下只有一道。何以有三教之分。究竟异同若何。

  答、君子之道。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虽圣人有所不知。有所不能。故伊古以来。不一其教。然诸教惟三教为最精。道生天地。天地生人。儒教以人道为主者也。道教以天道为主者也。佛教空诸一切。无天无地。无人无我。惟道独尊。似乎与诸教不侔。不知其实以性道为主者也。天道、性道、人道。分而三。合而一。故三教合而大道完。虽是一道。各得其正。注重之点不同耳。但三教皆教人修身以了道。长此不生不灭而已。

  问、孔子之仁。与释迦耶稣之慈悲。皆以爱人为心。今皆流行於世。其利济果孰为大。

  答、三者皆以救正人心为主。但释耶单在心上讲。而於世事则阙如。孔子则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下学而后上达讲。故中国数千年来。易姓为王者不一。而皆尊行孔子之道。即元朝来自蒙古。清朝来自满洲。种族异、而行孔子之道不异。至释迦之印度。耶稣之犹太。当时教虽不行於本土。非必远逊於孔子也。盖孔子之道。为人所不能外。故济世为独大。及其成功一也。

  问、三千六百旁门。九十六种外道。亦有益否。

  答、道之大无所不在。旁门外道。得其一端。不无小补。但见效易。而成功难。纵有所成。亦属小成。至其中有悖理乱伦者。若为所惑。易失人身。总之人贵存心正大。如是邪人学邪道。害人害己。为祸无穷。正人学邪道。尚不免归於邪。孟子云、择术不可不慎。择道尤为不可不慎。

  问、道即孔子。孔子即道。道原无所能。而春秋之作。能诛乱臣贼子既往。而不能得位行道。诛乱臣贼子于当时。是何故也。

  答、孔子如得位行道。则乱臣贼子。不敢动作。一有动作。必惩之。小惩大诫。此小人之福也。而生民亦受其福。无奈小人功德浅薄。罪恶贯盈。必至杀身亡家。生民罪孽亦深。应遭涂炭。故孔子之不得位。非道之厄穷。由斯人无福以载之也。於孔子何损。於道何尤。

  问、善人百年去杀。孔子三年有成。其相去甚远。必如何用功。始能如孔子之有成。

  答、为学之功。不外循理养气。善人果以此而精进之。孟子所谓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学至於此。如得邦家。即如孔子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

  问、外国以智为先。中国以仁为重。中国竟为外国富强所压制。岂仁不如智耶。

  答、为仁之理。载於圣经贤传者至详。是本道德以发为文章也。后世文人学士。能言之。而不能行之。其中不仁者比比。实则中国何尝仁耶。不过较之外国。此善於彼。夫仁统四端。兼万善。无事不可次第而举。中国果能重仁。当驾五洲而上之。压制何有。盖仁者智之根本。智者仁之枝叶。譬之树焉。根本培而枝叶自茂。枝叶无根本。生机自亡。谁谓仁不如智耶。虽然仁岂易言哉。孔子云、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孟子云、仁者天下无敌。诚以仁者。天地之心。天地由斯位。万物由斯育。曷啻上帝之代表也。笃恭而天下平。凡有血气。莫不尊亲。(问谈录)

  问、子以盖世大智慧不仕。而专办伦礼会。可惜孰甚。

  答、伦礼者、生资之所慕者也。

  问、今之尊孔教。为不得志者之逋逃薮。吾子非不得志之人也。

  答、伦礼会则不然。得志与天下之人由之。不得志。自修讲学而已矣。

  问、孔子者、人人之所弃也。人弃而子尊之。毋乃违众乎。

  答、大道之行也。岂只尊孔子而已哉。

  问、吾见迷酒迷色。迷於名利者有之。未见迷於伦礼会者。

  答、不但吾今迷伦礼。并愿尔共迷之。迷信既久。自然一发如雷。惊天、惊地、而惊人也。问、君子行道。有智无仁。是谓真仁。

  答、真仁者。代天行道也。

  第十一礼拜迷信区别

  民国元年四月十七日记

  问、人生在世界中。何为切要之急务耶。

  答、凡我目前所见所闻。有益人心世道。而上下四旁。无人承办。三思九想。又非我不能办者。即是切要之急务。倘非几经困难。不能达到目的者。纵杀身亦要成仁。此图始之君子为然也。小人不然。只知锦上添花。凡事好逸恶劳。孔子云。见义不为无勇也。甚且有君子干大业。当未成功时。常人莫不忧之。似若为君子关心者。不知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故闻义即徙。不善即改。若夫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则可忧也。世反有訾议君子者。不知君子之所为。众人固不识也。盖君子有特识。认之明。任之坚。凡作一事。通盘筹算。先终后始。百折不回。外似迷信。实则心安乐为。此其故何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然后乃笃行之。切要急务。从此数语研究之。则获矣。

  问、人有迷信好。无迷信好。

  答、凡人无迷信。不能自强。甘居人下也。有迷信。必要好学。择善而从。不善则改。

  问、人人所迷信者名利。同是迷信。何分善与不善。

  答、君子在道德中迷信名利。名重千古。利及万世。光明正大。此善迷信也。小人在情欲中迷信名利。希图目前富贵利达。异日身亡。所作皆空。此不善之迷信也。

  问、今中外交通。学术庞杂。何处择明师。

  答、天地之大。何患无明师。道无常师。主善为师。明师者。不过言行无成见。无人见。无我见。平心静气。凡事审察真理为主见。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然后笃行者。即明师也。至於初学。如孔子所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即千古之明师也。

  问、常言富贵穷通。各有原因。讲命者。莫非命定。讲相者。相定终身。讲地理者。风水有权。讲善者。善能致福。究竟何说为是。

  答、说虽不一。其理一也。有善德必有善地。有善地必生善人。有善人必生善相。有善相必有善命。一言以蔽之。概归乎德。故大德者必受命。如孔子云。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问谈录)

  问、先生组织此伦礼会。甚有益於世界。今者吾女学堂之女生。发不油。面不粉。首不饰。衣不文。所以振女子须眉之气。矫冶容诲淫之嫌。而为男子者。反油头饰面。奇形怪状。真男女无分矣。此等行为。於伦礼有障害乎。

  答、男女无分。则障碍大矣。男女无分。则淆乱天地之阴阳。夫妇无别。则家道不成。人道不立。今之男女。婚姻自由。自由结之。必自由解之。合之易。散之易。物理自然。上等社会如此。所以开中等社会淫奔苟合之风。陷下等社会於无妻无夫之苦。防篱溃决。人类苦矣。问、今日之在上者。易提倡党会之热忱。而提倡伦礼会。尚可以挽颓风而振末俗乎。答、伦礼二字。关系世道人心甚大。有圣人者出。吾知其必明伦於上。则小民亲於其下矣。岂但挽末俗乎。

  问、今人於伦常。尚未敢显为扑灭。何云明其伦於上。小民亲於其下也。

  答、伦之一字。有广狭二义。狭义之伦为五伦。五伦乃天下之大经。亘古不易。天下之达道。中外咸同。无五伦则人类不能生成。至广义之伦。为洪范彝伦攸 。彝伦攸叙之伦。天下国家政治宗教。人民之日用幸福。天地之流行气化。无不机缄於内。明伦者。即治国平天下。使天下行同其伦。是明其伦於天下。即明明德於天下。亲民而爱物也。小民有不相亲者乎。问、今闻先生之言。闻所未闻。伦礼会之不可不设於今世也明矣。何不将广义之伦。以饷政府。

  答、有圣人者出。自明其伦於天下也。

  问、伦礼之礼字。一般皆用斜王理。今贵会用礼乐这礼者。何也。

  答、礼者、道之华。即道之精。道无形。而礼可执。道一动为理。再动为礼。理者、可思可言。而不可全行。礼者、可思可言。而处处不可离。故孔子雅言诗书而外。教人执礼。颜渊问仁。告以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博文以后。约之以礼。孟懿子问孝。告以无违於礼。三礼之书。皆以礼名。礼让可以为国。以礼示之。天下国家可得而正。皆重躬行之意。故礼者、圣人所以安天下之具。礼乐兴。则刑罚中。刑罚中、则民手足有所措。手足有所措。则民安矣。民安则乐。民乐则能志道据德。而有廉有耻矣。有廉耻之民。而趋之为非犯法。不可得也。故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伦而续以礼者。昌明人道。重躬行也。伦而续以理者。昌明科学。资研究也。研究伦理。民则多智而鲜仁。其为国也。流弊在强。强则争。争则亡。故尚之以政。天下之人皆道於政。齐之以刑。天下之人皆靡於刑。尚政靡刑。则强於气而不安於心。故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而欲乐人道也难矣。是反常也。反常必戾。故有圣人者出。吾知其必反经以正民。天下之大经正。则天下之大本立。天下之大本立。而民安矣。

  问、中庸云。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天下之大经。即伦礼耶。答、言不可若是其几也。伦礼者、抑亦可以为大经矣。

  问、然则天下之大本维何。

  答、中庸不云乎。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天下之大本立。则三教合源。万教归儒。中外古今新旧之学。自熔冶於其中。则天下有教而无类矣。无类之民。有不安者。未之有也。

  问、中者、何也。

  答、君子时中之中。尧舜允执厥中之中。老子抱一守中之中。释家空中之中。孔子乐在其中之中。耶稣以十字为中之中。子思作中庸之中。君子本之於身为内圣。徵诸庶民为外王。问、然则先生所言之中和学堂。为当今天下之大本耶。

  答、言不可若是其几也。(刍谈录)

  第十二礼拜民国与专制

  民国元年四月二十四日记

  问、或云无鬼神。其说是耶非耶。

  答、俗人焉知鬼神。即他一身。尚不知如何构成。鬼神在先天。为阴阳二气之精灵。在后天。凡人作事。光明正大即是神。暗昧即是鬼。孔子云。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我能尽我之人事。我即鬼神。鬼神有何奇哉。不过天地之精灵所钟。人为万物之灵。亦天地之精灵所钟。存心正大。神中之神。犹可造也。

  问、今民国信教自由。何以政府禁青莲、白莲、红灯、黄羊、八卦、等教耶。

  答、凡矜奇者。乃邪术非教也。古今中外。无有邪术能治世者。只是藉教煽惑人心。扰乱治安。政府负保护治安责任。故不得不禁。有圣人者出。必将万教归一。使天下有教无类。而后人心画一。天下太平。何信教自由之有。

  问、何为利己。何为害己。

  答、利己先明善恶。由道德中求名利。一得永得。真利己也。不明乎善者。诡计求名利。用尽手段。不得而忧。得即患失。患失愈用机谋。到头杀身亡家。真害己也。人生名利。各有分定。以仁义取之。君子也。以奸巧取之。小人也。孔子云。古之学者为己。即明善恶。安本分。为己不至损己也。(问谈录)

  问、贵会三生先生。留学多年。得法学士之称号。新学优美。旧学兼长。反国后选入部曹数载。今民国告成。新学昌行之会。正有志者。服官立业之秋。何以伦礼会为。

  答、彼自读书以来。不以旧学为然。留学以后。不以新学为是。惟思折衷新旧。合一中外。开万世太平之业。

  问、既有如此之心。是大英雄、大豪杰。何供孔子为。

  答、孔子者。万世太平之教主也。

  问、何言之谬也。孔子乃专制之教主。民国之罪人。即伦之一字。已不合民国体裁。

  答、君之意在君臣乎。君者、主也。臣者、承也。政权之中。不能无主。政权之下。不能无承。君臣者。国家之统属也。国家者。人民之保障也。故抚我则后。虐我则仇。汤武革命。由斯义也。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若君不君。臣不臣。则国非其国矣。试问专制之主为君。民国总统非君乎。父非亲乎。娘非母乎。何惑之甚也。

  问、世界万国。俱不以总统为君。子独君之乎。

  答、君与帝之名孰甚。曰帝甚。君与皇之名孰甚。曰皇甚。曰日非立宪国乎。犹曰天皇。英与德并立宪国乎。犹曰皇帝。拿破仑非大总统乎。何以图专制。尧、舜、禹、汤、文、武、非专制之君乎。何以称圣世。孔子曰。为政在人。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专制非不美。共和非必佳也。专制赖贤君。苦在君。乐在民。民国赖公民。苦在民。乐在君。君贤也。何专制之有。国泰民安而已矣。君不贤也。何民国之有。民乱国疲而已矣。专制者。因暴君之所名也。民国者。因无贤君之所为也。故曰专制民国之分。不在世袭选举之别。要之国家者。国人之国。天下者。天下为公。天下有道。则贤才辈出。选贤焉。与能焉。天下国家之幸也。天下无道。争权焉。殃民焉。不如世袭之为愈也。

  问、由子之言。立宪国之名也。以国家无贤君。出於不得已而为之也。

  答、然。

  问、然则子之所许者。专制乎。

  答、否。今天下舟车已至矣。人力已通矣。天下之称。於焉为是。不平之景。毋乃日蒸。大英雄。霸诸侯。平天下。不以兵车之时也。

  问、敢问平天下以兵车。以何乎。

  答、道天下以德。齐天下以礼。

  问、子尊孔子。孔子之道。毫不宜於今之世也。何能实行。

  答、君不行也已矣。若谓不宜则不可。敢问民国讲学乎。曰讲学。而不习可乎。曰不可。为人谋不忠可乎。曰不可。与朋友交而不信可乎。曰不可。其为人也。不孝不弟可乎。曰不可。犯上作乱可乎。曰不可。然则孔子之道。皆宜於民国也。何谓不宜。

  问、吾子可谓智矣。何迷於孔子也。

  答、谓吾迷於道可也。当今之世。非孔子其谁与宗。

  问、不信予言。友道尽矣。

  答、昔者。孔子之时。有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孔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君子之爱人也以德。

  问、予非以德爱子者乎。

  答、君之心可爱也。君之好学。不如我也。

  问、然则道不同。不相为谋耶。

  答、富者、是人之所欲也。贵者。是人之所利也。学优则仕。吾将仕矣。(刍谈录)

  第十三礼拜人情即伦礼

  民国元年五月初二日记

  (有来推倒伦礼会者)

  问、什么叫伦。什么叫礼。

  答、人情即是伦礼。

  问、何不曰人情会。

  答、人情有善有恶。伦礼者。人情之恰好至当也。

  问、甚么叫恰好至当。

  答、譬诸兄台来会。弟即恭迎亲叙。此朋友之伦。即宾主之礼。

  问、世界无伦无礼。可乎。

  答、无伦礼。即无人情。无人情。即无世界。伦礼者。所以扶植人情。维持世界之具也。

  问、世有以伦礼为罗掘银钱。陷人坑阱。借收名利者乎。

  答、此不伦不礼之人。为世界蟊贼。天地所不容。

  问、此伦礼会。当不是金钱主义吗。

  答、吾虚生五十有年。东奔西驰。如图利也。何地非财。如图名也。何处非官。何必借立伦礼会而图名利乎。(语至此。会中人。斥来者非礼。 出大门之外。其人出。谓三生父母曰。何不使其子作官。安享尊荣。办此伦礼会。反耗家财。何益。三生父母曰。当今之世。能讲伦礼。即是祖宗肖子。又能设会劝人。可谓中流砥柱。吾子作官。安吾身也。讲伦礼。安吾心也。吾有百子能如是。夕死可矣。有告诸正元先生者。先生曰。杨氏有子。有由来矣。)(问谈录)

  问、伦礼会是何党耶。

  答、伦礼会是达巷党。

  问、达巷党所办何事耶。

  答、达巷党办孔子之事。

  问、有谓孔子为宗教。有谓非宗教。二说孰是。

  答、徒论文章。孔子非宗教。实行性与天道。孔子为真宗教也。

  问、真宗教有何好处。

  答、真宗教。是天下有教也。有教则无类。无类成大同世界。

  问、孔子为大同教主耶。

  答、尔何知为大同教主。曰。闻先生之言则知矣。曰。孺子可教也。童子曰。我入达巷党可乎。曰、尔即达巷党人矣。童子曰。许我入党。我去敬礼孔子。童子出。曰、我归告父母可乎。曰可。(刍谈录)

  第十四礼拜明教修心

  民国元年五月初九日记

  问、前闻先生所讲明善修身一条。我等研究字面。还觉平淡。果如言实行。颇属难事。请先生再讲演两条。我等愿领其详。

  答、凡事言之易。为之难。即如看书。翻书了然。闭书茫然。又如作文。下笔万言。一挥而就。实行一事。甚是艰难。即如规条一事。并不矜奇好异。说出来人人知道。叫人实行。万人中难得一二。凡修持一道。谁无真心。转念即亡。谁无真意。转念即失。如吾今之门人。在此堂内者。亦皆纯熟。亦有发猛勇心者。愿改过自新。实行圣道。维持圣道。保全真种子。迨至或归家。或出外。每日所会之人。所谈者名利。久之遂忘乎圣道。而不知修持。是何故耶。由离道已久。不能自主。耳濡目染。皆是嗜利之徒。非真心忘也。为情欲所忘。非真不好道也。为前生牵连所制。道家曰魔鬼。儒家曰情欲。人要讲修持。谁不知道是好的。一要观其祖德。及前根种子。二要观其历劫冤牵。三要观其坚恒笃信。即六亲之中。亦有善缘恶缘的阻隔。四要视其动心忍性。盖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如孟子云、天降大任一章书之苦楚。能受不能受。倘既讲修持。又半涂而废。不如不讲修持。其罪犹小。知道叛道。罪大恶极。常言不吃斋神不怪。知道叛道。不受奇祸。便受奇穷。故君子有 矩之性。必慎其独。要受得千磨百折。人所不为之事。我能为之。则人所不能享之福。我能享之。此乃天道自然也。故吾门劝人为善自新。并不劝人入门修道。而修道二字。并非学神仙。道犹大路。人不行之。叫人由正路而走也。由日用伦常。下学可以上达。无奈今人不知正路。认邪为正。若教他行正路。如绳捆索绑。四体不安。故先教他明善修身。由外入内。其明教修心一条。即内圣之学也。今日修心之道。惟佛老门徒。尚知讲求。而真正修心。即是无自欺。凡事都是一个诚心对人。故明则诚。诚则明。故至诚如神。明教者。即如今日之教。由三教中发出千头万绪。若不明其正与不正。即从而奉之。害莫大焉。明者、要知道何者为正宗。先本诸身。徵诸庶民。考诸三王。建诸天地。质诸鬼神。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即是明教。能明一教。凡事不敢自欺其心。心者性之所居。神之所藏。故曰心性。要有心。方有性。性无心不存。心无性不灵。故曰养心莫善於寡欲。寡欲即是明善修心之法。但非忍性镇心不能也。夫教何以要明。恐入旁门左道。若不明教之邪正。入了异端。即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而教之真假。何以分之。不但无损人利己之事。并无有损人利己之心。即是真教也。明一教。即是明道。故孔子云。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这就是孔子明教修心之说。不然、教未明而修心。心虽善而教不善。教不善而事即不善。事不善。即祸之所由生也。故修心是炼性之功也。修心之功夫。即要知道栽培心上地。涵养性中天。这两句话。即是修心之捷法要诀。其中分出穷理尽性。以至於命。心何以要修。凡人落在后天。心中皆是恶念。故要明教。教者、以圣人为规模。有教无类。方是真教。明此真教。才可修心。修心即是淘汰我之性情。去其情欲之私。将一个血肉之心。修得明明亮亮。如明镜高悬。物来毕照。故曰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打扫。那怕有尘埃。修去修来。修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此是得了真人口诀。明教而后修心者。(问谈录)

  问、天地何以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耶。

  答、天地本块然一物。以人为心。人不能自主。随气数波荡。以致不仁。自陷於刍狗也。欲尽人道。弥补天地之缺陷。挽回天地之气数。参赞天地之化育。使天地皆仁。莫若克己复礼。位天地以育万物。人本有灵。有灵即能自主。自主者、仁道也。视、听、言、动。有不洽礼。即不仁也。不仁即不自主。不能自主。即随气数波荡。即随气数波荡。即刍狗也。有灵者、尚为刍狗。何况天地万物耶。故佛法渡世。教人出声闻、缘觉、菩萨、三圣。而入佛圣。以天地形骸波流不定。本不仁也。欲脱离不仁苦海。须自仁始。是以圣贤仙佛。莫不以功德为先。有功於世。有德於人。方可以上登天堂。配祀上帝。归极乐世界。故至圣教人。以修身为本。能修其身。乃能安人。盖修身为立命之本。人人修身。即是人道昌明。个个自爱。苦海变为极乐。不仁者尽者仁矣。(刍谈录)

  第十五礼拜大孝以礼

  民国元年五月十六日记

  问、前星期先生讲明教修心一条。若是其难。今人讲信教自由。莫非未明教耶。

  答、信教自由之说。即因不知明教修心之法。教也者。言有教而无类也。人心情欲不同。教无有不同者。其有不同者。不过教之一端。真教有一无二。故修道之谓教也。明修道之教。方敢言明教也。

  问、条规上以礼孝亲。人能以礼孝亲。大孝即在其中耶。

  答、以礼孝亲之道。即孔子云。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礼者实行其道也。故孔子问礼。而不问道。夫孝必先知礼。能知礼然后能曲尽其孝。如父母有不善之心。有不善之行。不可顺之。顺之则不孝。故必以礼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缘父母爱子之心。是天然之礼。人子尽孝。亦是天然之礼。若人子不能以礼孝亲。就是逆天之道。苟知用礼。则皆当矣。凡引亲於道。以礼孝亲。即是以道孝亲。而礼得其全者。即大孝在其中也。如舜以礼孝亲。不在事上论。今之晨昏定省。服劳奉养等事。是以事顺亲也。若亲有不善。几谏不从。仍以事顺之。然后委曲求全。用礼孝之。方可言孝。夫孝子须自保重身体。调养精神。使父母无忧。人必有一付精神。方能办事。故孟武伯问孝。孔子告以父母惟其疾之忧。凡人贪嗔痴爱。不知保养身体者。皆是无礼之事。大不孝即在其中。孝子皆能知礼明礼。实行其礼。故入为孝子。出为忠臣。不以礼孝亲。不但不敢言孝。亦不敢言顺也。顺者、顺亲之心。礼者安亲之心。徒顺而不能安亲心。又何以言孝。孝也者、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如日月之光。为天地之正气。惟明礼行道之人。事事不悖礼。事事必以礼。以礼修身。即是报父母养育之恩。以礼修心。即是报父母爱子之心。以礼孝亲。即是躬行大道。扬名显亲。又能引亲於道。留名后世。方是孝子贤孙。孔子告曾子。小杖则受。大杖则走。又如舜之不告而娶。皆是以礼孝亲也。今之为孝者。只以事孝亲。父母善顺之。父母有不善亦顺之。自以为孝。而不知有时陷亲於不义。大不孝即在其中矣。又孝子要有智有仁有勇。智仁勇之中。即有礼也。故礼也者。人子孝亲用心之大事也。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敬之中即是真礼。夫孝不拘拘在家常奉事已也。古今英雄豪杰。圣贤仙佛。皆是大孝子。如孔子三岁亡父。七岁亡母。而今圣父圣母。留名万世。孔子知礼。故大孝在其中。人能知礼而孝。孝之至也。(问谈录)

  问、伦礼会最终之目的何在。

  答、中外一家。

  问、如何能一家。

  答、新旧学合一。

  问、新旧合一。斯一家乎。

  答、新旧学合一。万教归儒也。

  问、万教何能归儒。

  答、在三教合源。

  问、尝闻三教同源。敢问三教如何合源乎。

  答、在慎独。

  问、慎独儒家之道也。何云三教合源。

  答、慎独者。真儒之实功。三教所同然。君子慎其独。而万物皆备矣。

  问、君子慎独。吾信之矣。天下一家。吾不信也。

  答、多闻阙疑。多见阙殆。君子於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子不闻留音戏乎。徒闻其语。未见其物。其谁信之。而竟有是物也。子不思照相乎。善绘者百画难肖。瞬息间而纤微毕具。徒闻其语。其谁信之。实见其物。方知不诬也。子不思电灯乎。不火不油。而光明灿烂。徒闻其语。其谁信之。子不思电报乎。顷刻万方。徒闻其语。其谁信之。子不见火车乎。千里之遥。一日而至。徒闻其语。其谁信之。子不见飞艇乎。空中交往。天地如家。徒闻其语。其谁信之。孟子不云乎。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子果行道也。以上帝之心为心。则天下一家。人道之正也。三教合源。非实行大学之道。未易悉其蕴也。(刍谈录)

  第十六礼拜爱国尽忠

  民国元年五月二十三日记

  问、前闻先生所讲条规一字之中。若有天渊之别。然则入大学之道。不亦难耶。

  答、大学之道。及其至也。至神至妙。其实至平至常。人人皆可入其门。孔子十五而入大学。七十而从心不逾矩。似难而实易。孔子云、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只要有坚有恒。有志者、事竟成。大学之道无他。学而时习。还我天命之性。有何难哉。如条规上修身、修心、孝亲、为人四条。是修身齐家之事。业已讲明。其第五条爱国尽忠。忠字之义。非谓忠於一人。尽忠即以爱国。有国而后家可保。身可修。亡了国即为人之奴隶。还讲什么修身齐家爱国。即如而今革命家之说法。讲同胞。讲团体。人人有忠心爱国。国焉得不强。焉得不富。常言道一人舍死。万夫难当。岳武穆云。文官不要钱。武官不畏死。如此精忠报国。谁敢侮之。故孟子云、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国必自伐。然后人伐之。国无忠臣。民无忠心。上下异心。各怀一见。如一盘散沙。而国必亡。国亡而家必亡。家亡而身必灭。若人人忠心义胆。以国为重。即以家以身为重也。不知爱国尽忠。即是奸也。希图一身之荣耀。逢迎其君而已矣。焉知大学之道。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先修其身。身修而国治矣。故爱国尽忠一条。即大学修身齐家治国之道也。(问谈录) 

  问、先生言伦礼为天下之大经。人道之正轨。敢问家之伦为何。

  答、曰父子。曰昆弟。曰夫妇。

  问、社会之伦为何。

  答、曰朋友。曰姻娅。曰乡党。曰长幼。

  问、国家之伦为何。

  答、曰君臣。曰上下。曰同寅。曰友邦。

  问、天下之伦为何。

  答、曰天子。曰诸侯。曰大邦、小邦。

  问、大道之伦为何。

  答、曰师弟。曰道友。曰仁人。

  问、先生言伦若经。礼若纬。有伦无礼。若大车无 。小车无 。此各别之礼也。又言礼为道华。道犹大路。敢问普通实行之礼。可以范围天下国家者为何。

  答、本会现在倡行之万教大成礼拜也。

  问、何为万教大成礼拜。

  答、万教者、上帝之爱子。代天宣化。明大道以渡人也。

  问、万教各出其途。普渡十方。分担大道之责也。岂不美乎。何为此万教大成礼拜也。

  答、大道之不明也。天生万教以教人。大道之将行也。万教归源以统一。天下皆出於一教。一教而无类矣。无类曰大同。大同者。大道之行也。万教之明也。故曰万教大成礼拜也。实行於交通之世。不亦宜乎。

  问、不名万教礼拜。而名大成礼拜者。毋乃孔子之礼拜乎。

  答、名万教大成礼拜也可。名孔子礼拜也可。

  问、何谓也。

  答、大同之世。以儒为宗也。

  问、昔者孔子曰。吾道一以贯之。即此义乎。

  答、然、明明德於天下。所以为大成也。

  问、然则非孔子不能大同耶。

  答、此孔子之所以为大同教主。明明德三字。即性与天道也。

  问、大成礼拜。冠之以上帝者。其斯义与。

  答、然此三教所以合源也。万教之所以归儒也。天下之所以一家也。

  问、昔者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万仞宫墙之比。宗庙百官之喻。有由来矣。

  答、此所以为中和至圣万教大成也。(刍谈录)

  第十七礼拜知行仁智

  民国元年六月初一日记

  问、第六条知行仁智何谓耶。

  答、知者明大学之宗旨。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当今之时。平天下即是统一全球。协和万邦。故知必要行。而智仁二字。由智生出仁。即是天德王道。由仁生出智。谓之内圣外王。智仁二字兼全。勇字自在其中。有此三者。即是知行并进。知行二字。列在德智之上者。由人凡事不求其知。故实行难。真知无有不行。真行无有不知。能知行者。先知智仁勇也。智仁勇三字。在知行上言。即是孔子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是知云者。必行之谓也。但今人所谓知行。多半是鲁莽从事。轻举妄动。谚云、忙人做不出好事。故加智仁二字。即是真知真行也。凡实行一事。必要有智仁。然后用勇。则无事不成。无智仁而用勇。就是轻浮的举动。故知行仁智之条。小则修身齐家。大则治国平天下。无如当今之世。用智者多。用仁者少。无仁智者多。知行者少。甚者不知不行。即知者皮毛。而行者亦不踏实。故百事无成。仁智二字。即是知天命也。知行者。顺天命而行也。凡事顺天命而行。则时措咸宜。治天下可运之掌上。且不但平一时之天下。并可平万世之天下。即如孔子有仁智而知行。穷则独善。作春秋。删诗书。定礼乐。虽当时未行其道。然时至今日。大道宏开。欲修齐治平。舍孔子其谁宗之。此条内而圣。外而王。乃平治天下之根本也。(问谈录)

  问、法律者、所以治国。富国强兵足已。若夫平天下。统一全球。协和万邦。非道德无以致也。

  答、法以治国难。礼让为国易。故君子修己以安人。即以礼示之。天下之国家。可得而正也。问、大学之道。首曰在明明德。即以道德平天下耶。

  答、道德者、天人合一之学也。故曰道不远人。苟不至德。至道不凝。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必慎其独者。道由人立也。人能弘道。即明明德於天下。统一全球。协和万邦也。(刍谈录)

  第十八礼拜贞师有教无类

  民国元年六月初八日记

  问、何以要尊师重道。

  答、尊师非尊其人。是尊其道。因他道德清高。学问超群。为天民之先知先觉者。故称之曰先生。先生二字。即师位之体也。既师因道尊。尊师即重道也。道者是我之良知良能。欲保全此良知良能。必先求师指示。故重道尊师。即是尊重我自己。尊师者、良心上之尊崇也。有敬畏心。有爱慕心。又恐我之因循。非严师长常常谆谆教诲。不能克去情欲之私。失却道德。致等於禽兽。若得师之教。切实奉行。一旦贯通。还我本来面。即是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师道岂不大哉。师位岂不尊哉。学大学之道。必要知两重父母。生我养我者父母。教我成我者亦父母。故师徒如父子。受师之教。修齐治平。荣耀一身。光宗耀祖。成仙作圣。馨香万世。皆师之力。若忘师叛道。即是不知道。不知道即是不知有身。甚至杀身亡家。受奇祸奇穷。永堕轮回。尊师重道之关系。岂浅鲜哉。(问谈录)

  问、何谓真儒。

  答、君子儒也。

  问、人有言曰。君子实行大学。学以致其道。大学之道也。语大天下莫能载。语小天下莫能破。上帝代表也。岂特儒云哉。有谓孔子非儒者。以君子而行儒也。君子行释行道。下学上达也。故君子者。三教合源之子。万教归儒之倚。

  答、君子者、大道之行也。一慎独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问、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不但达於人。天地万物。靡不达之。譬如树焉。其根曰仁。其枝干曰勇。其花叶曰智。智之见於干者。曰皮曰文。仁之见於干者。曰枝曰叶。勇之见於根叶者。曰生曰成。故智者活也。仁者死也。勇者直也。无仁故不能生。无生机则仁不动。无生机则干不上直。生机者、智也。故君子用智焉。

  答、上帝之为道也。一智而已矣。故君子明明德於天下。代天行道。所以行之者一也。

  问、四子六经者。国文之泉源。道德之模式。今部中废之。殆以其古奥深幽。不适於高小学乎。

  答、六经者、圣人之性道也。性道在躬行。非以文章华外也。昔以文章取士。读之也固宜。今不重其文。又不行其道。废之也亦宜。子之不解於怀者。存羊爱礼之意耳。有何益哉。

  问、何谓圣人之性道。

  答、即子所谓道德之模式是也。成己成人之实功。修齐治平之实事。

  问、治平之道。今则宜於时矣。

  答、有宜之时也。无宜之人也。

  问、诸君子非其人乎。以先觉觉后觉。当然之责也。

  答、此伦礼会之所以设也乎。

  问、伦礼二字。即足以治国平天下耶。

  答、伦为人道之经。礼乃人道之行。有圣人者出。吾知其必议礼於其上。是明其伦於上。道天下以德也。必齐天下以礼。是使小民亲於其下。有教无类也。

  问、由是言之。伦礼二字。不但治国平天下。且使世界大同也。

  答、然、礼运一篇。言之详矣。非天子不议礼一句。其亦可悟矣。(刍谈录)

  第十九礼拜唯女子与小人

  民国元年六月十五日记

  问、尊师重道。如此其严乎。

  答、师道立。而善人多。若人不得师。万难成好人。

  问、仅守一师之教。方算尊师重道耶。

  答、凡从师。总在尊他的德行。不拘拘以一人为师。亦不拘拘以多人为师。择善而从。不善而改。即如孔子幼师项橐。后又问礼於老聃。问乐於苌弘。问官於剡子。子贡云、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德无常师。主善为师。昔黄帝访道於广成子。成曰汝曾拜师否。帝曰。已拜七十二师。曰何师有道。曰师师有道。曰既知师师有道。即得道矣。师愈多则智识愈高。但又非从师多。而智识即高也。若见异思迁。喜新厌故。纵遇千师万师。终必一无所成。若己不知道。不明道。遇真师而不知受教。非真师反从而师之。虽谨守一师之教。亦不得谓之尊师重道。

  问、贵会规条上所列的谨言慎行何谓也。

  答、谨言是不失言。但又非教人不言。要知己方对知己言。不失人亦不失言。即是谨言。凡言语之间。其关系非小。有因一言而伤天地之太和。失国失家失身者。有因一言而造福无疆。利己利人利物者。故言不可不慎。是以子张学干禄。孔子云、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盖谨言之人。方能慎行。不谨言。必不能慎行。慎行者、先知终然后始。即是慎行之实功。如诸葛之谨慎。凡事小心翼翼。而今人能言不能行。希图大言欺人。不量力而言。故教人先谨言。谨言之中。必要加慎行。慎者审之又审。思之又思。然后向几而行。不然言之易。为之难。故此条谨言慎行。即是学道人之首要。凡人能成事。不能成事。与可以载道。不可以载道。俱可於言行中定之。(问谈录)

  问、孔子云、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孔子何轻蔑女子耶。

  答、女中有君子乎。曰有。有小人乎。曰女中小人。尤甚於男子也。曰既知如此。则近不逊。而远怨者。有其事乎。曰有。曰孔子之言女子与小人相提并论者。自是女中小人也。何轻蔑之有。女生曰、吾疑释矣。出、客有曰。女子性质近於小人者夥矣。孔子之言。阅人多矣。曰然。

  问、曰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将如之何。

  答、与其不逊也宁怨。

  问、如不可远者。将如之何。

  答、临之以智。

  问、莫如化之以德。

  答、德者本也。智者、用也。舜其大智也与。无智则德无所施矣。

  问、若可远者宁怨乎。

  答、否、有智则怨与不逊俱无矣。

  问、然则孔子之立斯言也。教人以智。非示人修德乎。

  答、有德者必有智。用智即用德矣。

  问、敢问何以谓之德。

  答、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问、智仁勇三字。而智字在前。有智斯有仁。有仁斯有勇乎。

  答、然。

  问、然则智者不惑。而后仁者不忧。勇者乃不惧乎。

  答、子其可与言道矣。

  问、小人何以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也。

  答、君子之所为。众人固不识也。况小人乎。小人以一己之识。辄断君子之行也。

  问、小人之所以不逊。而出怨者。不知君子之性道耶。

  答、然。

  问、何不教之。

  答、中人以下。不可语上也。

  问、中人以下。不可语上。即庄子所谓夏虫莫言冰。蟪蛄莫言秋。曲士不可语於道乎。

  答、然。下愚之不移者。以根种限也。

  问、如此惟临之以智也。

  答、一不智於前。百智不足挽其后。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君子慎独。固无怨与不逊之事。即有之。三尸亦化为北斗。必释怨为爱慕之心。化不逊为敬仰之行。(刍谈录)

  第二十礼拜凡事先责己

  民国元年六月廿二日记

  问、我有满腹冤情。无人与我解释。今特来听讲。可以解我被人欺压之疑团否。

  答、君实来得恰好。今天正要讲凡事责己的规条。可将被人欺压的情形。略说一二。

  问、我满腹的冤情。万言难尽。今述其大略。请先生指教。我们弟兄分家。前娘后母。我父二样心。这是伦常中之事。实在难言。惟我相交一朋友。他家富贵。我事事帮他的忙。嗣后我用他一点钱。未还与他。就伤感情。就打官司。起初县知事断我多少还些。因我无钱。他又追案。知事将我拘留。受多少凌辱。正是人善被人欺。据我想来。我对兄弟朋友。毫无有不是。如先生只讲凡事责己。恐怕不合人情罢。

  答、天地间之事。非事多也。由人自好多事。故凡事要责己。况理无他人全不是。亦无自己全是。即如父子兄弟不和者。亦非父不是。亦非子不是。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手足之情不可伤。伤则阋墙衅生。而骨肉之道苦矣。孔子删诗。存常棣一篇。正为后世为弟兄者戒。凡亲莫过骨肉。其中有不和睦者。或不明大义。彼此相欺。或因小故而失感情。或有私心想占便宜。於是日积月累而成仇。皆由不知责己。倘能以我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之心。反躬自责。顺其事而为之。即是顺天命而行。自能安然无事。例如舜之父顽、母 、弟傲。纯是逆境。而他事事归罪於己。克谐以孝。卒致瞽叟底豫。倘非舜能自责。又焉得如此。君因分家产不平。致伤父子弟兄之感情。君说家人欺压尔。家人亦说尔欺压他。从此遂无天伦之乐。不知古来多少英雄豪杰。有未受父母一点田园。赤手成家。留名后世者。亦有得父母之家财万贯。转瞬一贫如洗者。故谚云、好儿不受遗田地。好女不穿嫁时衣。虽是俗言。其中甚有至理。况人各有福命。能载福者。终能载福。不能载福者。纵用机谋所得。亦必旋得旋失。由是观之。父母之钱财。弟兄所得多寡有何紧要。且阴骘文有云。家富提携亲戚。岁饥拯济邻朋。何况弟兄乎。须知因前生有缘。今生才能结为手足。故谚云、人生只有一世的弟兄。君如能凡事责己。则弟兄必能和好如初。至於朋友有无固应相通。而财帛必要分明。凡事准乎义则得也。君所交之友。依尔说来。你与他有无相济。又与他患难相扶。这就是良友。何至於犯冲突、伤感情。并且闹官司。吾听来虽他不是。其中恐怕尔亦有不是之处。不然借钱之时。尔就用了手段。或尔帮他忙之时。尔就用了机心。又不然尔借钱之时手续不清。交接不明。以后无钱还他之时。又不能委曲求全。才有银钱官司。久打不休。当官断尔多少还些。已足了此事。尔当时无钱。也应讲几句人情话。况实是欠他的钱。若能设法还他。也免拖来生债。总之君能自责。万事可了。谁能欺压。否则不知自责。实自欺也。(问谈录)

  问、人有恒言。大同者。车同轨也。书同文也。行同伦也。三者有三世之义焉。车同轨、为大同世之据乱世。书同文、为大同世之升平世。行同伦、为大同世之太平世。各含广狭二义。故曰车同轨。为舟车所至。又为乘殷之辂。制度之目也。书同文、为文以载道。文以行道。考文之事也。行同伦、为达道之五伦。为洪范九畴之彝伦。议礼之事也。狭义、五伦及舟车载道等。为天道。自然发现於世界。广义、彝伦及乘殷辂行道等。为人道。须待其人而后行。信乎。

  答、三者、君子之所以王天下也。苟不至德。至道不凝。故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是明明德於天下也。(刍谈录)

   第二十一礼拜国法与天律

  民国元年六月二十九日记

  问、规条上将心比心。何谓也。

  答、将心比心。即是执两用中之功夫。知己知彼的法门。譬如人是一天秤。两手如盘。使各持一物。轻重不等。心岂有不知。比量之理。必至两手均平。而后心安。心安者。如权得中也。又如对人。凡事若不得其平。利己者。必有损於人。利人者。必有害於我。非人己相安之道也。故言行之际。心口如一。即是知己知彼的起点。又将我一人看作两人。彼是我。我是彼。而心当中者。即是知己知彼。佛家之慈悲。儒家之忠恕。此之谓也。人能有此心。即是人心死。道心生。纯是天良作事。现出本来面目。扩而充之。即天下为公之心也。

  问、谨守法规何也。答、法规有国法天律之区别。国法或有可逃。犯天律则万无可逭。盖国法不过仅能诛身。天律则能诛及其心。诛身不过身死。诛心则心死。灵魂种子。永堕三涂苦道。万劫难复矣。故君子怀刑。所以谨守国法。保身体自由之乐。其畏天命。所以谨天律。保良心。自由之乐。果能存心行事。谨守天律。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则国法虽严。断不能加诸无罪之人。是谨天律。又即所以守国法也。(问谈录)

  问、至诚何以如神。

  答、至诚可以受天之命也。受命者。代天宣化。是谓天口。圣也。非神也。其言行皆成事实。有似神也。故曰如神。(刍谈录)

  

  第二十二礼拜尊神即尊己

  民国元年七月初六日记

  问、敬礼神明何也。

  答、敬礼神明一条。在圣道发源上。俱已解明。而敬礼二字。非仅尊重神明。即是尊重自己之良心。此神字。非指泥塑木雕之神。指的是无声无臭。无为无所不为之真上帝。即是己身之灵魂真种子。敬礼之义。如儒家之存心养性。佛家之明心见性。道家之修真炼性。保全性灵。不生不灭。是谓敬礼神明的上乘法。若每日祷告虚空的明神。假十目十手。常自警惕。或七日来复礼拜。期於改过迁善。解厄消愆。是谓敬礼神明之中乘法。他如设寺观。拜偶像。一则以之为模范。二则崇报古人功德。三则望形生畏。使人不敢为恶。是谓敬礼神明之下乘法。世之烧香拜佛。专为邀福计者。实大背敬礼神明之本义也。

  问、何谓爱人如己。济人利物。

  答、爱人如己。即大学亲民之功夫。原人皆由上帝所生。均属一本而来。人我一体。故爱人即是爱己。爱己必须爱人。此条圣道发源中。业已说明。要之人仅知爱己。不知爱人。必是己之私心未化。故颜子问仁。孔子告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盖人能爱人。即是仁人之心。亦即天地之心。人即是己。己即是人。济人利物者。即是孟子所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之意。如成人之美。助人之善。救人之急。悉属济人的行为。利物者。即是体天地好生之德。盖凡物不论大小。皆是天地所生。以天地之心为心。焉得不爱。如佛家之戒杀。孔子之不纲。不射宿。孟子所谓斧斤以时入山林。数罟不入 池。皆出於利物之仁心。而中庸所谓参赞化育。发育万物。则利物之极致矣。(问谈录)

  问、当今之世。尚平权。重自由。风靡一世。君不君矣。民皆主矣。新者、日流而忘返。旧者、日庸而詈新。审判不公平。议论皆党羽。国际视强权。民间无清议。男装女。女装男。女在外而无归。男若女而无分。真所谓阴阳颠倒。乾坤昏乱。君子为中流砥柱。将何策以转移。

  答、此伦礼会之所以设也乎。

  问、区区一会。何足扭转乾坤。

  答、素位而行。吾愿学君子也。

  问、阴阳颠倒。乾坤昏乱。非贤者之责乎。

  答、贤者、天之子也。天地有子。大道殆将行矣乎。(刍谈录)

  第二十三礼拜志可回天

  民国元年七月十三日记

  问、何以学先立志。尽人合天也。

  答、学先立志一语。譬如行路。志在百里。不百里不止。虽是今日走一步。明日走一里。只要往前走。终有到时。只怕不肯走。今日也言难。明日也言难。即是一里之遥。而终身亦不能到。非不能到也。由不立志也。凡大丈夫生今之时。不能成今之人。亦是虚生。岂不可惜。例如苏秦游说六国。屡出不能得志。自知学问不足。难见功效。乃悬梁刺股。立志求学。后果佩六国之相印。由此观之。凡人学业不成者。必其先不立志耳。故中庸曰。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有此志。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至尽人合天之义。盖人道尽。数命亦莫可如何。例如归有光读书时。有鬼呼之曰。归有光。归有光你其奈命何。光终不退其志。尽人事。以听天。忽一日。鬼又呼之曰。归有光。归有光。命其奈你何。后果名列朝贵。由此可知人事足以回天。即是尽人合天也。故孟子云。尽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天。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申言之。尽人者、人事苦磋苦磨。百折不回。合天者、数命换为天命。大德必得也。人能依此两则而行。希贤希圣希天。又何难哉。(问谈录)

  第二十四礼拜私心之人为恶易

  民国元年七月二十日记

  问、若能实行先生所讲的规条。亦可谓之真儒耶。

  答、吾所讲演的规条。无人不可行。世人不行者。一由天之恶数所感。人人随波逐流。莫知所届。二由教育不良。德育不能与智育并进。三因儒门之性与天道。佛老之修真炼性。后儒不得其解。因之辟佛老而失圣道之真传。以为伦常日用。包尽儒家之事。不知通天地人。方算真儒。若能谨守规条。则所行自与天地合德。称为真儒。实当然之理也。

  问、真儒亦以神道设教耶。

  答、孔子真儒也。所言无非性与天道。亦即以神道设教主意也。故曰天生德於予。知我其天。鬼神之为德。丘之祷久矣。乡人傩。朝服而立於阼阶。圣人立教精义。非聪明圣智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但世人在中人以下者居多。不可以语上。使能遵守三纲五常。亦可下学而上达。此孔子所以有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语也。故仅读夫子之文章。遵朱子之注解。亦可身受其福。且愚孝愚忠。所以能得天地之正气。流名千载者。要亦受其文章之福也。至儒家真传。在性与天道。实非朱子所识。易云、天地闭。贤人隐。老子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亦若有气数使然者。当此万国交通。人能宏道之时。世界平等。民族共和。非倡明圣道。实行真儒之性道。定难平治天下。吾今提倡儒门的性道。不恤人言。不贪富贵。亦不计生死。必至能发扬圣道而后已。现时学虽分中西新旧。而能平治天下者。要不出儒门大学之性与天道也。谓予不信。请视将来。

  问、何谓大公无私耶。

  答、天道至公。无物不长。日月至公。无物不照。圣贤至公。无人不济。吾人既讲修持。实行性道。则当以大公无私为第一要义。能大公无私。即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而天地非大。吾身非小矣。孔子之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佛氏之无人相。无我相。无寿者相。无众生相。皆由纯系天良主事。天良以外。不知有他。是即止於至善的功夫。由是而身修。而家齐。而国治。而天下平。皆大公无私之效果。

  问、人能大公无私。才可众善奉行耶。

  答、私心乃是重浊之物。即是地狱种子。若能大公。内中无一点尘垢之私心。轻清者上浮。为恶难。为善易。凡有一点善量未完。则心神不安。故众善奉行。正是善不足不足以成名。凡有一丝一厘。损人利己之欲念。即我之大公有未完也。大公完全。私心自无由而入。其心常以维持世道。救正人心为己任。如佛家之渡尽众生。儒家之修己安人安百姓。这就是圣贤仙佛。成己成人。大公无私。众善奉行之真谛。人能行此两条守规。真是大学中上上等君子。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也。(问谈录)

  

  第二十五礼拜戒口是心非

  民国元年七月二十七日记

  问、先生所讲十八条守规。既闻命矣。但实行恐非易事。

  答、凡学圣道。非徒空谈。作为美术观。谈天论。总要实行。纵不能完全实行。亦要体行一二。譬如演戏之人。做到那忠孝节义。离合悲欢。俨然是忠臣孝子。节妇义夫。演者以为戏。看者亦以为戏。彼此徒宽心散闷。岂知古人演戏。原是以古鉴今。现身说法。化俗成美。使人见之择善而从。不善而改。今人不然。唱的是癫子。看的是呆子。所记忆而仿行者。皆是奸盗邪淫。风花雪月之事。而忠孝节义。真是作为戏观。故戏子往往流落者在此。人肯听善而不为善者。亦在此。书曰、非知之艰。行之惟艰。但常言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立心行之。有何难哉。

  问、戒条首列口是心非何也。

  答、凡口是心非者。皆是小人。外貌如君子。常言说一口的仁义道德。满腹的奸盗邪淫。善揣人情。遇文王谈仁义。遇韩信言干戈。事事投人之机。顺人之情。只要你受他的圈套。入了他的罗网。致使人倾家荡产。还不明其奸计。此等小人。感受浊污之气习。久则成自然。岂但不可入道。身虽在世。其心已死。故孔子诛少正卯。宣告他的罪状。言伪而辩。行僻而坚。此等人、在朝必是奸党。在乡必是乡原。言甜如蜜。心黑如漆。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又如今之油滑一派。凡作一事。说得天花乱坠。入情入理。动人听闻。或假诗文。引古证今。或谈当今之时务。旁敲侧引。口口说的实言。句句说的实事。而心怀忌妒。正是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如是之人。成事不足。坏事有馀。故口是心非者。尤不可不戒也。盖始而不自然。久则成习惯。如此者。而心已死。其人焉能语道。故圣人教人远佞。本会所以列口是心非於戒条之首。(问谈录)

  第二十六礼拜邪淫为人首戒

  民国元年八月初五日记

  问、口是心非之人。全是小人耶。而世上难得不口是心非者。岂不人人皆是小人耶。

  答、天下皆小人。无一点正气。亦无天地了。这口是心非者。内中亦有君子。何也。君子之口是心非者。因人而对答也。非如小人之口是心非。内怀奸诈也。若逢君子则以君子之言行相对。故逢真人不说假话。若逢小人则以小人之言行相答。即逢假人不说真话。虽若口是心非。究竟非而不非。故君子和而不流。正当行为也。常言道莫学直中直。须防人不仁。是君子之口是心非。非心诈也。当言则言。不言则止。孔子谓不失言。亦不失人。即是智者。此君子之所以别於小人也。惟小人之口是心非。其心皆损人利己。故孔子云。巧言令色。鲜矣仁。鲜仁者。无恶不为。天地之大罪人。小人之尤者。又如第二条上。假仁假义。亦近於口是心非。但其用心。又有不同。假仁假义者。其人虽是小人之流。犹知仁义二字。为人处世。所不可少。故假圣人之仁义。以顺人之情。非如真小人之口是心非。背仁绝义。天良尽丧也。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虽出於假。而良心还未死尽。但非圣贤之用心耳。凡讲修持。入大学者。无论何事。皆要出於一片真心。真心乃为己。欺心即自欺。真为己者。不敢有假。即不敢自欺。诚意之道也。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若心不真。仁义可假。无事不可假也。岂能入大学之道。即在市面上为人。亦是外君子而内小人。况大学之道。要去一片假情。即是隐微中无人知道。亦不敢假。若假於心。我心早已不安。盖人心不真。天心不顺。故君子慎独之功。始於诚。终於诚。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不诚者、不合乎天。不合乎天。是无人道。无人道者。是自欺也。假仁假义。欺了自己的良心。讲什么入道修持。即是枉己背道。非道非人。故讲修持人。世人呼之曰真人。真人岂能由假中得来。

  问、第三条邪淫浪饮之戒说如何。

  答、凡夫妇之正。即不为邪。反之即属邪淫。邪淫者、是阴凝之气。人若犯之。一遭了天地不正之气。二遭了他人阴凝之气。三乱了人道。四乱了天地的阴阳。其灵魂受其污染。终堕地狱。不能上升。还有天道好还。其害真不可胜言也。故吕祖云、孽海茫茫。首恶无非色欲。红尘扰扰。易犯惟有邪淫。欲要入道。先戒邪淫。至於浪饮。一则有害卫生。致凡体不安。二则不慎饮食。清浊不分。易染污浊之气。三则有迷性之害。其一切臭物。浪饮於肚腹之中。气不清、而神亦不清。神昏气浊。讲什么修持。入什么圣道。凡讲真修持者。如佛道两家。先在戒口。不伤生害命。不与六畜结冤仇。凡是伤生之物。不结果之菜皆戒之。何况污浊之物。大有害於修持者乎。儒教重在躬行实践。立功立德。对於此等。亦莫不各有节制。如孔子言戒色。曾子言身体发肤。不敢毁伤。况邪淫乎。又孔子言不为酒困。沽酒市脯不食。岂浪饮乎。(问谈录)

  问、子言中外合一。先必新旧合一。敢问新旧学如何合一也。

  答、旧者、成其旧。旧而后使之新。新而后一之道。

  问、如此、新旧学即合一也乎。

  答、此合一中国新旧学之着手也。

  问、外国新旧学之合一也。将如之何。

  答、既新矣。而诱之以旧。旧则约之以礼。

  问、礼之一字。即足以致太平乎。

  答、礼者、大道之行也。溥博渊泉。而时出之。无措不宜。无适不顺也。

  问、贵会倡行之万教大成礼拜。将以范中外乎。

  答、然。

  问、万教大成礼拜。行之於中国也易。范诸外国也难。

  答、先一之以上帝。

  问、有上帝。则中外一家矣。

  答、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其可与闻矣。

  问、道德齐礼。犹必反之以正乎。

  答、子之言然。中正矣。则外无不正。外正、则天下平。(刍谈录)

  第二十七礼拜光阴为至宝

  民国元年八月十二日记

  问、讲修持人。邪淫固不可犯。但夫妇之外。可纳妾否。

  答、夫妇者。乾坤之正配。人之大伦也。而邪淫者。坏世俗。乱伦常。伤天德。干太和。即在人情中且不可。何况讲修道乎。须知修道二字。即是正伦常。所以圣人人伦之至也。纳妾一事。但看应为不应为。文王百子。岂无妃嫔。其应为者。一因无后。无以完孝德。二身当大权。无内助之贤。不能维持盛德。化行天下。除此以外。则万不可为。

  问、讲修持人。何亦以不勤职业为戒也。

  答、不勤职业。即是游手好闲。还讲甚么修持入道。故要勤职业。然后才讲修心术。不勤职业者。是废人也。枉自天地生。父母养。每日游手好闲。毫无职业。饱暖思淫逸。饥寒起盗心。反不如猪羊牛马有益於世。何以为万物之灵。要知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能勤职业之人。即知道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当年骑竹马。转眼白头翁。以光阴为至宝。若好学、恐学不能超群。若学艺、恐艺不能胜人。所恨的光阴催人老。白头悔当初。只见长江后浪追前浪。一辈新人赶旧人。惜光阴者何。我不能立命。修持道德。虚生一世。枉自为人。无常一到。肉化清风骨化泥。故古之圣贤。战战兢兢。克己修持。大道功成。光明常在。惜光阴。得光阴。千万年长生不老。这是上等惜光阴者。不虚度光阴也。中等惜光阴者。在尘市之中。凡事尽义务。尽心竭力。只要办到一件事。有了名誉。虽死如生。亦不虚度光阴。下等惜光阴者。一艺功成。上可以养父母。下可以活妻儿。中可以保一身。亦不虚度光阴。惟有下愚。日夜所思。以恶为能。不知甚么叫职业。不知甚么叫光阴。岂不哀哉。常言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欲入大学讲修持。光阴万不可虚度也。(问谈录)

  第二十八礼拜戒好勇斗很

  民国元年八月十九日记

  问、好勇斗很。以恶为能之两种戒条。请先生解释。

  答、好勇斗很。是逞他血气之能。强暴之心。以恶为能。是作事不循天理。出言不顺人情。不知甚么叫天道。什么叫报应。只要他一时可逃脱国法。强权即是公理。恶者即是能人。毫不讲道德。并不知道德为何物。如棒客之暴力勇猛。劫杀掠抢。无恶不作。目中全无国法。心中毫无天理。这就是小人中之小人。不足道也。又有一等。明是好勇斗很。以恶为能。而心中还有仁义之心。逢恶不怕。逢善不欺。每每打抱不平。所谓大路不平旁人铲。此等以恶为能者。是豪侠之勇。英雄之胆。若得明人之指教。以好勇之心。加以仁智。恶心就化为善心。人能以此两条为戒。将从前种种。如昨日死。以后种种。如今日生。前后判若两人。亦可讲修持。久久心中纯熟。亦可入大学。大学之道。本无他巧。躬行而已。躬行者。身体力行。改过日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改之为贵。若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故颜子改过不二。即古今英雄豪杰。当不知道时。往往陷於好勇斗很。以恶为能。一朝闻道。改过自新又新。后成正果。成真作圣。正复不少。故将好勇斗很。以恶为能。列在戒条内。戒之则为君子。不戒则为小人。故君子与小人之分。在此几希之间。有此恶习者戒之。就是惟狂克念作圣也。(问谈录)

  问、释迦佛。何以慈悲普渡。

  答、凡物之有者、皆道也。自道生万物。宇宙之所见所闻。及心思之所能涉及者。莫非道中之事。林林总总。鸢飞鱼跃。且有血气之伦者。皆道之所生也。释氏以道为心。万物一体。不啻血族之关系。虽有逆者、恶者、存乎其间。犹慈父母之无不爱其子也。故民胞物与之量。普度众生。何说之辞。

  问、孔子作春秋。何以绝笔於获麟。

  答、麟祥物也。韩愈不云乎。麟为圣人而出。

  问、然则孔子既圣矣。何泣之为。

  答、孔子有志大同而未逮也。故曰天生德於予。又曰如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是以周游列国。不惮风尘。及老不见用。是道不行也。不得已而作春秋以经世。春秋成。适西狩获麟。天命其如是已。道其不行矣夫。终不得与斯人之徒也。天实为之。谓之何哉。孔子之泪。悲天悯人之泪也。

  问、孟子之言。有充实之美。光辉之大之概也。孔子之言。有大而化之之谓圣之概也。老子道德经。有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之概也。

  答、曰然。

  问、儒氏之书。多言常道。释氏之书。多言性道。道家之书。多言天道。

  答、知此则知三教合源矣。

  问、阴阳本无隔。中字以分之。中立而不倚。念念克其私乎。

  答、此内圣之格物也。

  问、红尘似海。中字如舟。若想离脱苦海。还是离不脱苦海。以一阳初动。动在红尘。常道也。故曰。天地非常道不久。仙佛非常道不了。圣贤非常道不成。

  答、明乎此。其知性命双修矣乎。(刍谈录)

   第二十九礼拜欺人即欺己

  民国元年八月二十六日记

  问、欺骗良善何谓也。

  答、此种人。居心险诈。常於暗暗之中。窥视人之言行动静。一经识透。便用欺心。先来与你相交。相交则相借。若与之。即以为真可欺。相借相还。稍不遂意。即视如仇敌一般。或者先拿点甚么便宜与你占。只要你入其圈套。他就起下毒心。昧尽天良。骗你之账。甚至捏造黑白。以图抵赖。这就叫欺骗良善。俗言说。使手段。用机谋。欺人害人者。此类是也。今中国文弱。列强逼处。利益均沾。在世俗中为优胜。在圣道中也就是欺骗。凡入吾门者。宜以此为戒。方不愧圣门中人。必要保全善良。存此几希。方为乾坤肖子。社会正人。盖欺人是为自欺。自欺者即是昧却天良。背逆天命。不容於大同之世。故曰顺天者存。逆天者亡。(问谈录)

  第三十礼拜中生中了

  民国元年九月初四日记

  问、人不欺骗良善。即是顺天命耶。

  答、天地有好生之德。圣人有爱人如己之心。故学圣人者。实以法天也。圣人教人。无非保全己之良知良能。在不自欺。不自欺者。即能顺天之命。遵道而行。安守本分。如是者。断无欺骗良善之心。无欺骗良善之心。一善而百善。有不顺天命。而保全大良者乎。苟天良一失。即是违背了天命。违背天命。百祸丛生。若顺天命。百福骈臻。故善人多福者。顺天命也。在生为明人。死为灵鬼。否则在生多受牢狱枷锁。死后为地狱中之饿鬼穷魂。或变牛变马。还人之债。故佛氏言因果。道家言报应。吾儒言得失。岂欺人哉。

  问、自是聪明之戒条何也。

  答、孔子云、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圣人早为自是聪明者戒。盖自是者。多半是一般少年。或拾人一点唾馀。或是记问之学。捕风捉影。自以为是。害一家一身其罪小。若推之天下。不但害一时。并害及后世其罪大。由其学无根柢。识神用事。往往以一孔之见。就抹杀一切圣贤仙佛的道德仁义。自以为是。而不知满招损之谓何。且自以为新奇。而不知温故知新之谓何。小智坏小事。大智坏大事。所谓小有才。亦足以杀其躯而已。何也。有智而无仁。有才而无德。纯是一片假聪明。故大聪明人。凡事要谦谦才受益。所谓本诸身。徵诸庶民。考诸三王。建诸天地。质诸鬼神。俟诸圣人。聪明由性分中来。乃真聪明也。自是云乎哉。(问谈录)

  问、一阳初动是红尘。红尘阴也。阳之根伏於阴。人身之无极阳也。然邪念一动。阴凝顿起。阴之根伏於阳也。由心至一阳。俨然太极之象。人身之中土。曰太极之门。又曰怀抱乾坤。一阳若天地平旦之气。由一阳至中土。若天地刚明之气。真阳与凡阳分界之区。由中土至心。若天地中和之气。故持其志。无暴其气。是执中也。养太和也。能致中和。天地位。万物育。合内外之道也。由内可测外也。由心至日月。若天地清虚之气。由日月至泥丸。若天地虚无之气。此形骸之体。太极之天。人之一身。有一阳以养。则元气足。然必知日月居诸。照临下土。其气乃升。天地之元阳有限。亦赖一阳以弥补。天道临时。必有人出而领办其事。是办道也。故曰办道为弥补天地之元气。

  答、明乎此。则知天地非大。吾身非小也。

  问、中和之天。平旦之气。均在天地气数中。何心存清明之上天。即可拔劫运之根乎。

  答、其中有立命之学也。

  问、人身有精、气、神。人身之三宝也。天地有儒、释、道。天地之三宝也。儒重人道。若人身之精。释重性道。若人身之气。道重天道。若人身之神。

  答、明乎此。则知大德受命。其道不可须臾离矣。

  问、天元初午。阴阳争判。霸道有验。而王道渐彰。天元正午。阳气方刚。王道实行。而霸道自敛。

  答、君子之道。暗然日章。君子道长。小人道消。天地之自然也。天地闭。贤人隐。君子之智也。易曰、动惟厥时。君子藏器以待时也。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此之谓与。

  问、天地万物何以生。天地万物何以了。

  答、中生中了。中生者。道之自然。中了者。人之功用。故圣人严其界限。恐了不由中。圣人之责也。

  问、天地闭。君子立。何谓也。

  答、立命也。

  问、一阳初动。物生物。不格物。则物引物。而无不为矣。

  答、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问、人心多怠肆。主静言。人心多放纵。主动言。

  答、有其义矣。

  问、人是假人谁知假。人是真人谁识真。是假人作假事。为真人作真事。真为真人。还是不离假事。

  答、果知了缘之说。则假者殆皆真矣。

  问、全真之中。不能出一点假。犹假之中。不能容一点真乎。

  答、然。(刍谈录)

  第三十一礼拜戒自是聪明

  民国元年九月十一日记

  问、自是聪明者。必无成事之望耶。

  答、自是聪明。即是自矜自满。凡事自用自专之人。此种人多半是在表面上作事。形式上取人。其实目中无人。诡诈多端。而学识浅陋。根柢薄弱。无真知灼见。故成事不足。坏事有馀。是以舜之大智若愚。而好问好察。孔子天纵至圣。犹曰我非生而知之。好古敏以求之。入太庙。每事问。并不自是聪明。此所以成无为而治之功。立万世师表之业。述而不作。圣人尚且如是。况后生乎。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今之自是聪明者。有过必文。奚能成事。不但不能成事。凡事失败。总怪他人不是。毫无自责之心。即谚所谓鬼聪明。小智识。故不足以有为也。自是聪明。不惟不成事。即在为学之中。亦必无进益。焉能讲修持入大学乎。故孔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凡大学中人。光明正大。仰不愧天。俯不怍人。有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之功。然后笃行。稍有自是之心。上达之境斯滞。君子岂其然哉。神清气爽。青天白日。无一点自是暗昧之心。为学上达之境斯至。盖自是之人。多半流於神昏气浊。如痴如醉。作事颠颠倒倒。全由情欲主持。只知有己。不知有人。此等人素昧善根。不知修持。即讲修持。又多藉道为名。迨事稍顺。就奸谋百出。不但诡诈外人。而叛道忘师。亦在所必为。终为天地之罪人。地狱中之饿鬼。知者勉诸。(问谈录)

  问、天地有主宰。是道之元气。於人身为良心。即耶稣之所谓上帝。凡人均秉此元神之分光。故曰人身可贵。道之大也。而人心足以尽之。论以阴阳阖辟之理。人者、不啻元神之射影。一阳初动。验之於身。是明证也。易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即此义与。

  答、故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顾 天之明命。返本之学也。

  问、明则欺人。暗则欺天。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与。

  答、实则自欺也。何损於天人哉。

  问、天地人物一气也。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外而欺人。又以欺天。内不慎独。获罪於天。

  欺人欺天。犹可说也。获罪於天。不可祷也。易曰、言行所以动天地之枢机。可不慎乎。答、吾恐枢机者。一念可动。讵俟言行。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孔子曰、畏天命。良有以也。书曰、惟圣罔念作狂。岂欺语哉。(刍谈录)

  第三十二礼拜戒见利忘义

  民国元年九月十八日记

  问、奸谋诡诈之人。终身不得入道耶。

  答、昔日紫阳真人。三传匪人。三遭天谴。故今之为师道者。先教弟子守戒规。不然教中多一人。就多一个魔障。不惟不知感恩。而反奸谋破坏。於道多一个仇敌。吾门入道者。最初未必皆是笃於信道之人。但前不知道时。或有涉於奸诈之事。若入道之后。知道即行道。行道则得道。痛改前非。亦可讲修持。常言过则勿惮改。见善如不及。将从前奸谋诡诈之心。换为道德仁义之心。尽我固有之良。充其本然之善。不为物欲所蔽。尘埃所染。此即大学格物之实功。不然即身在道中。心在道外。终身不得入道也。

  问、见利忘义之戒条。如何解释。

  答、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人同此心。心同此欲。尝言天地间之人。万难同心。惟有利益这件事。无人不同心。因人在尘世之中。无钱不行。故利之一字。亦未可一笔抹煞。但见利必要思义。况金钱乃天地之元气。非可任意妄求。谚云、三两黄铜四两福。孔子云、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可见富厚福泽。冥冥中自有主持。任尔分外贪求。丝毫不能多得。世虽有忘义而得者。其中皆有前因。即不忘义。亦必得之。可以一得永得。非若忘义而旋得旋失。纵不旋失。后必殃及子孙。不受奇祸。便受奇穷。此是天道一定之理。又有一等人。未见利时。与朋友相交。如同生死。感情日深。转瞬见利。负心卖友。当此人心日坏。世道日衰。金钱主义之说行。故见利忘义之人多。利之一字。害得天下人。朝日奔忙。至死不悟。岂知生财有大道。几见有坏天良、损名誉者。能永远作富家翁耶。是故义利之辨。即人生荣辱所关。可不戒哉。(问谈录)

  第三十三礼拜戒得新忘旧

  民国元年九月廿五日记

  问、见利忘义者。皆非君子耶。

  答、君子视富贵如浮云。况不义之财乎。故见利忘义。其人必非君子。君子忧道不忧贫。道者利之所从出也。义者理之所当然也。反道背理。见利忘义。必是小人。小人者、良心已失。在家乱伦常。不孝不弟。在朝乱纲纪。不忠不义。在官必贪婪无厌。害国殃民。此由其利欲薰心。只知有利。不知有义也。

  问、得新忘旧。何以列於戒条。

  答、得新忘旧者。多半先君子而后小人。朝秦暮楚。无廉无耻。譬如娼妓之流。从违靡定。反复无常。尝见世人论交。非不誓同生死。义重桃园。然转瞬之间。或因友人。遭逢不幸。即以白眼相加。转亲近他人之势力。或因自身一旦富贵。即专务希荣固宠。至将贫贱之交。一概屏绝。甚有不认糟糠。不孝父母。不认六亲者。此等人既有此种忘本负心弊病。即为大道之玷。断不能入大学讲修持。故当切戒。(问谈录)

  问、世界纷扰。必有君子出而维持。君子为乱世而出乎。抑君子出而世乱乎。

  答、非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问、中字在先天为无极。在后天为中字。无极为中字之根。中字为无极之华。具道之元精。贯天地人而一者。合中则天人一气。违中则判若两歧。故曰苟不至德。则至道不凝。至德者。中立不倚也。老子曰、不如守中。希天合道之谓也。盖有不中。即不能返本。太极而不能无极也。由中而磅礴於外者曰和。和而不中者有之。未有中而不和者。有不和即有所不中。中与和非二物。若灯光然。有灯自有光也。中字固充天地之量。和字有养育群生之功。故曰中生中了。无中即无天地人。不和即无一事物。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之所以位耶。万物之所以育耶。

  答、中和乃明德之功。能致中和。明明德也。克明峻德。致中和也。故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刍谈录)

  第三十四礼拜休贪宴安

  民国元年岁次壬子十月初二日记

  问、畏难苟安。与偷生怕死之关系何如。

  答、畏难苟安者。凡事委靡不振。因循自误。以为今日可缓。明日可缓。而终身不能成一事。何也。凡未作事时。先就畏难。故从而苟安。苟安者所谓偷安。既名偷安。其心究未尝不想办事。但畏难耳。故偷安之人。其心实未曾一日安也。此等人必是入了魔境。招了魔障。凡事不能自主自持。任情为安。日夜焦心劳思。反不如躬行实践者之为有乐趣也。试观畏难之人。往往愁叹不已。千难万难。全无一点振作之气。须知大丈夫行事。要磊磊落落。见义勇为。不为一切魔障所牵连。否则为天地间无用之物。虚生人世。有何趣味。甚至因畏生惰。习於宴安鸩毒。不流至沟死沟埋。路死路埋之穷境不止。无益於世。而并害其身。亦可悲也。若使人人如是。尚复成何世界。至於偷生怕死者流。亦是由畏难而起。凡事无心去做。只想吃现成。得便宜。又想活命。又要想安逸。正是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此等人生在世界。不但无补於世界。而且启社会游手好闲。罔生幸免之习惯。大有害於世风。故此两条。吾门所重戒。凡入大学者。定知勉也。(问谈录)

  问、红尘中事。不能以人情为断定。红尘包育於气数之中也。有天道以主宰之。故事实每多出人情外者。似乎不平。实则无不平也。

  答、知此则佛氏三生之说。道家先天之数。不言而喻矣。

  问、中字即道学也。中庸者。苟非生而知之。自当下学上达。由强恕以进忠恕。致忠恕以至中庸。否则稍有不中。则放僻邪侈。无不为矣。罔念作狂。此之谓也。故曰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此其故何哉。盖以惟微之道心。惟危之人心。初无层累递进之实功。厥中未易允执也。苟觉其中而能执。执而能允者。是具三达德圣功也。人生有此三德。何事不成。然必先禀天之聪。而后可能也。勉强而行之。执中无权也。故曰其次致曲。

  答、中行者、生而知之也。从容中道。不学而能。故孔子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君子自强不息。以教中行也。

  问、大道之行也。使社会美好家庭乎。

  答、此大道之化也。大同进化。其有此乎。

  问、释氏行性道。故物我平等。慈悲为本。普渡众生。道氏主天道。故以三生立说。天道好还也。儒家行人道。故以人情为本。以现在立说。君子素位而行。德报德。直报怨乎。

  答、人情者。性道之正也。情不出於性。则不得其正。情正而身修矣。人者仁也。情生於仁。仁者心也。心有二焉。象化为四。四则不正。故欲修其身。必先正其心。心不正者。意为之也。意生於情。根於心。故欲正其心。必先诚其意。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者、人道也。心正者、性道也。意诚者、天道也。三道合而大道完。故三教合源。而后大道乃行也。(刍谈录)

  第三十五礼拜戒慎杀机

  民国元年十月初九日记

  问、不畏难。不怕死。为人不亦苦乎。

  答、凡事不畏难。不怕死。苦中皆是乐。古圣先贤。无不从苦中得来。盖事事尽其在我。功成名就。苦中即有真乐。畏难偷生。一事无成。苦乃真苦也。故孔子云。爱之能勿劳乎。凡天地要成就人才。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然后能立功德。馨香百代。不失大丈夫所为。岂有畏难苟安。偷生怕死之圣贤豪杰乎。但不畏难。不怕死。要得其正。偷盗之人。何尝畏难怕死。一朝犯法。亡身丧家。苦中并不能得乐。其不知大学之道。操业不正。误入邪途。若易偷盗之心而讲修持。即圣贤豪杰。亦能造到。

  问、何谓戒慎杀机。

  答、戒慎杀机。是防止恶念之一端。凡恶念蕴之於内。伤损心性之太和。发之於外。即激起人情之恶感。致动杀机。甚是危险。譬如钓鱼一事。初想钓鱼。即起了伤生之微念。办竿钩时。杀机已立。钩竿办妥。杀机已熟。投下钩竿。鱼来上钩。杀机已到。钓得之时。杀机已成。烹而食之。为贪口腹。至结恶缘。此事虽小。可以喻大。是故杀机一起。恶念环生。君子慎独。良有以也。(问谈录)

  第三十六礼拜戒嫉妒破坏

  民国元年岁次壬子十月十六日记

  问、杀机一事。甚是危险。敬闻命矣。钓鱼之喻。不太严乎。

  答、凡事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即所以防於未然之先。莫悔於已然之后。前次说法。非到释家之世。广大慈悲。物我平等。固难办到。但人不可不如此存心。恐其因小而失大也。书曰不矜细行。终累大德。可不戒哉。

  问、先生以多嫉妒破坏为戒条。其关系何如。

  答、凡人有嫉妒之心。即生出破坏之行。例如争名夺利场中。彼欲得名。此欲得利。於是嫉妒生焉。或嫉妒人之才能。嫉妒人之品学。惟恐其高出己上。因之百方运动。暗中破坏。此实所谓成恶不成美之小人也。抑知人有机谋。天有巧报。一旦奸谋毕露。害人反以害己。吾门讲修持人。嫉妒二字。尤为切戒。无论在家出外。存心常常要端端正正。公公平平。才是道心。才是本来之面目。万一有嫉妒心。不但坏身。且坏灵魂种子。身坏犹小。灵魂种子一坏。万劫难复。况凡事冥冥中自有主持。纵嫉妒破坏。亦是枉费心机。昔孔子为匡人、桓、公伯寮等所嫉妒。乃曰。天生德於予。桓 其如予何。匡人其如予何。又曰道之行废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故每见世人。嫉妒人。破坏人。反助人成功。小人枉自为小人。君子乐得为君子。能无戒哉。(问谈录)

  问、天道循环。即小德川流与。

  答、然。大周天界。亦斯义也。此三教之所以同源也。

  问、世途奸险。道德微晦。惟政惟教。用中於民乎。

  答、莫若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问、儒家是踏实的。佛家是包括的。道家是混合的乎。

  答、三者、一而已矣。

  问、道在后天。分天道、人道、法三者。佛氏自天道始。儒家自人道始。道家自法始。及其成功一也乎。

  答、释自性道始、道自天道始。天道终始。终不离其法者。此其所以为天道也。(刍谈录)

  第三十七礼拜存恻隐心

  民国元年十月廿三日记

  问、无故伤生之戒。原属佛家之口头禅。亦可行於儒门耶。

  答、天生万物。原为养人。然人当体天地好生之德。存爱物之心。无故伤生。即为暴殄天物。礼云。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因一切冠婚丧祭。所需用者。皆天理人情所不禁也。如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依佛家说来。则近於道。但儒家为人道主义。冠婚丧际之礼。万不可废。故孔子云。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盖人而无礼。则天下乱。将率兽食人。人将相食。何有於物。礼存则人人知道。自由亲亲而仁民爱物。不至无故伤生矣。孟子云。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圣贤爱物之心。何等恺切。吾门戒无礼伤生者。正以存儒教之真也。

  问、诸恶不作。与众善奉行之界说何如。

  答、诸恶莫作一语。即事无大小。皆要存心爱人利物。以天地之心为心。以大学明明德为用。非德不为。非道不行。心心常与道德相印。还有甚么恶念。还作甚么恶事。恶事不作。自然日就迁善而不知。故吾之戒规有曰。诸恶不作。而守规又曰。众善奉行。守与戒一而二。二而一也。即是大学中。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之义。入吾门者。不可以其平易而忽之也。(问谈录)

  问、中者、道也。天道也。人道也。法也。子思作中庸。示天下以道法也。故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圣道之始由中始。及道之成。不离乎中。故曰。莫如守中。允执厥中。中者、贯天道人道而一者也。贯天地人万事万物而一者也。中者一也。一以贯之也。贯太极而一无极也。太极无中。太极而不能无极也。无极无中。无极而不能太极也。中者、道也。无中。无无极。造化不能无道。即不能无中。有中。即有无极。无极而太极。中也。太极而天地。中也。天地而生人。中也。由三才而生万事。发万物。中也。故曰、天地万事万物。中生中了。孔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今则天元正午。愿学至诚。立天下之大本也。

  答、立天下之大本者。大德受命也。岂易云乎。(刍谈录)

   第三十八礼拜社会赖道德

  民国元年十月三十日记

  问、先生既言尊奉孔子。又言尊事上帝。莫非与耶教宗旨相似耶。

  答、曰非也。耶稣者、亦是外国之圣人。其教亦未可厚非。设若耶稣之教。全无道理。岂能行至一千九百馀年之久。但我今讲的是万教归儒。故独尊奉孔子。其又言尊事上帝者。并非沿袭耶稣教之说。原上帝二字。是我中国所固有。人人皆知道。就是一个生天生地。生人生物。统管天上地下。无处不在的真神。故书云。惟皇上帝。孔子说郊社之礼。可以祀上帝。孟子说。虽有恶人。斋戒沐浴。可以事上帝。吾兴大成礼拜。既尊孔子。又事上帝。因上帝是孔子之心也。神也。尊孔子。即是尊上帝。尊上帝亦是尊孔子。吾人不仅是尊孔子其人。是尊孔子之道。尊孔子之德。尊孔子之言行。足以代上帝立言宣化。挽回世道。救正人心也。(问谈录)

  问、明明德。亲民。先天之性也。止至善。先天之命也。止定静安。后天之命也。虑得。后天之性也。贯先后天性命而一之。允执厥中也。

  答、四象统於一中。一贯之道也。故曰惟皇上帝。降衷下民。实行大学之道也。

  问、人有恒言。明明德。儒家也。故孔子问礼於老聃。独发明明德一句。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是也。亲民至善。存而不论。亲民、佛家也。至善。道家也。故大学为万教纲领。然明明德。常道也。下学上达也。佛老不离乎常道。故儒可统三教也信乎。

  答、为此言者。其知万殊归本之道与。

  问、据乱世道在一身。修身为本。达则兼善。穷则独善。小康世、道在家族。孝弟为先。教养曲尽。推之姻娅乡党。善则相劝。过则相规。出入相助望。疾病相扶持。升平世、道在国家。道德礼乐。咸乐时雍。大同世、道在天下。天下一家。中国一人。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使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位天地而育万物。进世界於中庸。大同进化。道在博爱。万物同体。普渡众生。

  答、盖闻之矣。神化之世。归真反朴。

  问、语云。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子孙聪明。经书亦不可不读。不读经书。终难免俗。文章末事。化人若此。

  答、圣人之文章。虽云糟粕。实则性道也。躬行则知之矣。

  问、人少赖父母。社会赖道德。国家赖五伦。天下赖天子。闻道赖道。未闻道听乎其命。闻道者。本可离社会。不离社会者儒道也。

  答、此大道未行之时惟然也。大道行矣。皆不离乎社会。及其成功也。皆离乎社会。

  问、夫妇以礼合乎。礼以和为贵。夫妇和。家道昌。或曰以德。苟有不德。则离矣。又曰以情。苟有不情。则离矣。曰礼。则不计情德。自锺情德。

  答、礼者。人道之所以立也。岂特夫妇云乎哉。

  问、子其虚者实之。为苦海浮生造现在之幸福乎。抑或空诸一切。为苦海浮生作警世之钟。开普渡之门乎。

  答、君子一言以为智。一言以为不智。吾今知人矣。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吾今执礼矣。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天地闭。大本立。吾今知命矣。

  问、国家之乱而不觉其乱者。家族制也。

  答、中土难生。此其一端耳。

  问、天下教派之正宗有二。一为家族教。一为国家教。二者均能千古。但家族教。惟行於家族国家。而不能行於个人国家耳。

  答、大同教行。则万教归源矣。

  问、小人者、君子之用也。人者、天地之用也。天地者。大道之用也。

  答、曰君子学以致其道。希贤希圣希天。在止於至善也。

  问、上帝真道。执礼则合。从己则悖。故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答、当戒慎恐惧以克己。敦厚以崇礼也。(刍谈录)

  第三十九礼拜万教归儒

  民国元年十一月初七日记

  问、万教之中。究竟何教可以平治天下耶。

  答、当今万教纷争。各教门徒。竞挟门户之见。亦有知道己教不完善。因习惯已久。不能变通。亦有知道他教高超。入主出奴。任意指斥。又有执迷不悟。陷入左道旁门。牢不可破。并不知何教完善。惟古来哲学名家。考究诸教。凭天良决定。多以有一无二之真教。有教无类之学问。平治天下。教育得其中和者。惟至圣先师孔子。下学上达。因材施教。内圣外王。一以贯之。可谓能集万教之大成者也。

  问、闻先生游历多年。经验既多。见闻亦广。先生刚才之言。乃心目中仅仅有个孔子。孔子一人。可以压服古今中外之教育耶。

  答、凡学说要采诸子百家。方能博古通今。知各教之利弊。择善而从。不善而改。但吾知古今中外教育之有名者。中国则为儒释道三教。外国则为耶回两教。其他诸子百家。以及各教著名者少。人民奉从者尤少。今时最昌明者。一耶教。二孔教。三佛教。四道教。五回教。此五教犹五方五行也。环海交通。有倡言五种共和者。岂有教育不共和之理。故万教归孔子。如四方归中央。五行相生。天下自然和平。盖孔子之教。是由文明而至大同。记曰。天下一家。中国一人。岂虚语哉。

  问、世人称耶稣为神道设教。孔子非神。乃人也。究有何种神通。协和万邦。使人人悦服耶。答、耶稣非神。孔子亦非神。皆是人中之圣人。上帝的爱子。代上帝挽回世道。救正人心者也。但耶教与佛教同是慈悲主义。行上乘法。固然高超。作为存心养性可也。而治国平天下。殊多不合。盖世当据乱。君子少而小人多。非仅慈爱主义所能济。必待大道宏开。人人皆是君子。然后耶教可行。孔教乃中乘法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合实用。然孔子非不知上乘法也。因为大道既隐。真道不行。故以伦常立教。使人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试将大同一节。用心研究。方知孔子删书定礼。皆为中人以下说法。故子贡云、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非不得闻也。中人以下。不可语上也。吾今尊孔子。尊其为人伦之至也。事上帝。将来混一全球。即为共和万教之地步也。盖万教为上帝之道所发皇。孔子亦为上帝一化。事上帝尊孔子。不但耶回佛老在其内。而万教皆在其内。吾尊孔子。实是尊万教也。尊万教不以孔子为宗。万教无所依。不能归一也。岂曰区区一教哉。夫天地间之事。皆是一本散为万殊。万殊终归一本。故曰得一而万事备。天下有何教可言耶。有何万教可言耶。天下之无道久矣。吾之存心。以耶回佛老之道。存心养性。以孔子之道。立己立人。如是而已。(问谈录)

  问、仁内也。义外也。内外合一道也。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合外之义而一之也。内外合一。即仁义合一。仁义合一礼也。礼即道也。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内外不能一体。仁义不能一致者。以己也。人之有己。后天故也。告子曰、仁内义外。知后天之性。未识先天之性也。孟子斥以先天之性。无仁义之分。内外之别。本一而二。二而一。恐天下后世分内外为两截。不识圣门允执厥中之道。一以贯之也。

  答、一贯之道在慎独也。

  问、道分先天后天。先天明达。而后天否晦。自先天言道。至平至常。自后天言道。至神至妙。学道者当不偏不倚。中道而立。故曰莫如守中。允执厥中。

  答、不偏於先。不倚於后。性命之中而已矣。

  问、莫非命也。先天之先天也与。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先天之先天也与。

  答、故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其为物不贰也。先天之先天。殆至明也。故曰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君子即法天之明以位育也。故曰智谋踊跃。问、红尘难处。胜於他界。终归於尽。故曰苦海。

  答、圣贤仙佛之苦教於人也。其在斯乎。

  问、性命之原出於天。故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者。先天也。常道也。外王之道也。性也。修道之谓教者。后天也。法也。内圣之学也。命也。

  答、明乎此。则性与天道。可得而闻矣。(刍谈录)

   第四十礼拜名教有贞乐

  民国元年十一月十四日记

  问、或谓贵会讲学。是沽名钓利。是耶非耶。

  答、讲修持一事。知道易。行道难。名利二字。吾心中已撇去多年矣。盖真正讲修持人。必要看穿尘世上一切皆是假事。佛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无如世人不明真道。以虚作实。以假作真。一世人身。未办一点实事。若果明心见性。则视富贵如浮云。视名利如草芥。只此行道之乐。明道之真。其中有不可言喻者。中庸曰有至德而至道自凝。及其至也。语大天下莫能载。语小天下莫能破。鸢飞鱼跃。触目皆真。然后叹大哉道也。天地非大。吾身非小。还有甚么沽名钓利之心。即如顺治身为太平天子。还说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由此思之。则知君子之所为。众人固不识也。於名利乎何有。

  问、修持中有如此之真乐。何以世人多贪图富贵。不讲修持耶。

  答、关乎人之根器也。祖德也。若他是地狱种子。何知有天堂之乐。譬如以物种而论。他是苦瓜。断不能甜。故修持要讲根器。常言道。是什么虫。蛀什么木。孔子云、唯上智与下愚不移。惟知大修持者。以红尘为苦海。视不义之富贵。如朝衣朝冠。坐於涂炭。反不如其涵养性灵。名教中自有乐地。是故吾常存心。总愿天下多生好人。人人多行好事。每日不辞口舌之劳。劝人为善。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佛曰、孽海无边。回头是岸。可不省诸。(问谈录)

  问、自入世三十年。纵行数万里。不得一友者何哉。世途奸险也。以如此奸险之世途。何以成此数千年之世界。血族使然也。人之不信於友者。不能不亲其亲。子其子。以血族关系而成家族。家族者。血族之别名。血族之聚处而居也。然血族之起原。缘於夫妇。夫妇者。血族关系之所由起也。故夫妇为最亲密。有夫妇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昆弟。昆弟者。血族之对等关系也。圣人因其血族之自然。而正夫妇之伦曰夫妇。正夫妇之义曰有别。由是而家族之基础乃定。人道之基础斯立。凡伯叔昆弟之名。因血族之关系以定。合曰父族。父族之外。犹有妻族母族之名者。亦以血族关系故也。虽然。此家族与彼家族相遇。不能无竞争。乃公推杰出者出。而御侮。是国家之起点。人人供给其杰出者。是纳税之起点。杰出者独木难支。不得不假手於人。是君臣之起点。众家之中。有气味相投者。为朋友之权舆。是天地之成此世界也。五伦尽之。五伦之发源在血族。夫血族者。后天也。而后天之能成此身骸。必有先天之灵在也。大道未开之时。人惟遵血族之关系。各亲其亲。各子其子。知有家族而已。后天之道也。际此天元正午。大道宏开。人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知家之外尚有国。国之外尚有世界。凡世界之人。莫非一本而来。虽政朔不同。风教各殊。莫不相亲相爱。斯时也。化生之分光。各还其本来。本来之本来。一本而来也。其亲爱也。由来久矣。来在下界。犹家人之同游外也。安得不亲且爱乎。是知后天之血族。成於先天之灵也。是行先天之道也。然有类似者。如外邦之未经家族而国家者。先天之道欤。曰似也。曰非也。聚散之殊也。犹正龙之副结支结也。故中土难生也。

  答、先天之灵。必假后天血族者。子以为天所以开世界乎。道之自然也。春秋三世之说。亦道之自然也。知中土难生。可谓士矣。知上帝为本。可言佛矣。(刍谈录)

   第四十一礼拜论语是民国精神

  民国元年十一月廿一日记

  问、人言孔教为中国专制之祸根。今民国共和。此种迂腐之教。尚能容於今之世耶。

  答、余幼而读孔子之书。却亦不大理会。及出外访问释道耶回。诸子百家。研究三十馀年。时与孔教参观比较。方知孔子真是大革命家。大政治家。大宗教家。大哲学家。其革命见於春王正月。不尊周而尊王。其政治、薄政刑而重德礼。其教育、卑小康。而尚大同。其哲学穷极乎鬼神之德之盛。下学上达。知我者其天。不但与人为徒。且与天为徒。不但与人共和。且并与天地参。语大莫载。语小莫破。何等气量。岂专制哉。

  问、不管孔子是宗教。是政治。是革命。一言以蔽之。论语一书。人民总不宜读。人人要推倒孔子。贵会反供奉孔子。真是民国之罪人也。

  答、各位言民国不宜读论语之书。请问民国之人。要不要学。众曰、还是要学。曰温习乎。众曰、还是要习。民国既是要学要习。而论语首章。可存不可存。众曰、首章存之无害。既言可存。无害民国。一不能推倒孔子也。其第二章。其为人也孝弟。请问各位。民国之人。还是孝弟好。还是不孝弟好。众曰、民国还是要孝弟。既要孝弟。二不能推倒孔子也。其第三章。巧言令色。鲜矣仁。民国用巧言乎。用令色乎。众曰、巧言令色。不但不仁。且丧失民国之人格。曰、民国不用巧言令色。三不能推倒孔子也。第四章。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民国人民。可以不忠不信耶。众曰、民国极要讲忠信。曰民国既要忠信。四不能推倒孔子也。由此推之。论语正是民国的精神。为民国不可少之书。众又曰、孔教有尊君之语。宜专制。不宜共和。曰非也。孔子之教。真是共和。原无专制之弊。其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曰抚我则后。虐我则仇。曰君君臣臣。皆是极平等。极共和。昔之君尊臣卑。是坏於叔孙通。谄媚高祖。希图富贵。遂启专制之渐。岂知孔子删定诗礼。其词意皆由性分中来。凡大同之教育。太平之礼制。正合民国国体。昔赵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吾则谓只要人人能实行论语一章。都可以治天下。方今天下不平。舍昌明孔子平天下之道。莫能挽救。人亦何必自绝孔子而乱天下哉。(问谈录)

   第四十二礼拜世界有礼则安

  民国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记

  问、当今万教争鸣。孔教之伦常日用。岂足尽学之能事乎。

  答、我中国为数千年礼义之邦。大圣大贤。莫不由大学中来。故孔子云、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智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大学即所以成人成世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矜奇好异之徒。不知儒家伦常日用。即为成真作圣之基。反阴窃释老之名。淆乱真假。或不分男女。紊乱纲常。惑世诬民。莫此为甚。岂知三纲正。五常明。行为不悖国法。动静不违天律。圣贤仙佛之能事毕矣。(问谈录)

  问、伦礼为人群中自然之常道。凡为人而不伦礼者。不成其人。家不伦礼。不成其家。国不伦礼。不成其国。天下不伦礼。则天下不能平治。所谓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不夫。妇不妇。凡天下国家而能伦礼者。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孟子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伦礼之功用。有如此者。虽然、中国国体、尤宜於伦礼。以中国之立国。实质在农。精神在礼。故曰礼义之邦。衣食足而礼义兴。是故农为礼之质。礼为农之文。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国也。苟偏於农。而不进行礼乐。是所谓饱食终日。逸居而无教。则近於禽兽。古者周公制礼作乐。以传诸后世。必先之以井田之法。孔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孟子曰、无野人莫养君子。无君子莫治野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於人。欲保民而王者。必先行井田之法。树墙下以桑。五母鸡。二母彘。不违农时。数罟不入 池等语。彰彰可考。夫舜大圣人也。不得志之时。陶渔稼穑。伊尹耕於有莘之野。由是以乐尧舜之道。由此观之。中国之国体可知矣。

  答、民为邦本。食为民天。岂特中国宜重农哉。世界有礼。天下明伦。将纳民於农物也。而后可定四海之民。故勤俭二字。可以协和万邦。可以安天下之人。

  问、世界之大。人类之多。谁是人耶。谁非人耶。

  答、吾闻之矣。十万八千。世界文明矣。

  问、凡论一事。欲得其真理。必先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一切相。如孔子之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空诸一切。而后情欲尽净。性乃为主。然后理之真谛出。是谓真理。是谓天理。否则讲理。犹不免泥於理。是谓受理障。所谓物理。斯理也。理想之理。出於人意。非天理。非真理。天理真理。自然之理。礼乐之礼。非先天之性主其中。乌足以言礼。情作主、则言情。欲作主、则言欲。后天之性主。则言理有理障。先天之性主。则真理现。

  答、此君子之所以穷理尽性。而后至於命也。(刍谈录)

  第四十三礼拜执两用中

  民国元年十二月初六日记

  问、闻先生之言。尊孔倒也不错。但此一时也。彼一时也。今全球共和。地大物博。无在不是学问材料。哲学百家。宗教百家。政治百家。格致百家。非学通中外。道冠古今。焉能悦服天下。若只知孔子一人学问。如太仓一粟耳。何其小哉。

  答、中外古今。万教虽多。一言可决。执两用中而已。凡教育不得其中者。道之一端耳。惟孔教为道之全体。时中之圣。事从宜。礼从俗。无论士农工商。智愚贤否。皆不能离此日用伦常之道也。举要言之。今世列强。虽未明行孔道。而文明进化。法律自由。实暗合孔子政刑之教。道德自由。社会主义。实暗合孔子大同之教。故舍孔子而言教。真所谓不知时务者也。果知孔教。则万教可一以贯之。故曰君子多乎哉。不多也。(问谈录)

  第四十四礼拜道贵身体力行

  民国元年十二月十三日记

  问、闻先生所讲论语。正合民国之用。但先生是读书人。若我辈未读书人。亦可以知道否。

  答、我倒是读书之后。但幼而不知好学。少读孔子之文章。而好孔子之性道。故同师游学。略知圣道万分之一。夫圣道之大。元气生生。不可测度也。元气生生。无所不有。至诚浩浩。无所不能。至诚者、圣人造其极。(即孔子也。)鬼神莫测其妙者也。(圣人天地之心。天地圣人之性。故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天德无言。皆赖鬼神为德。(鬼神即阴阳。有阴阳即有善恶。有善恶故阴阳善恶。其报应如影随形。任他千般机谋。万端巧变。都是丝毫不能逃脱也。)大道无声。全赖圣人立教。(修道之谓教。阐於至圣孔子。前圣无孔子。大道不传。后圣非孔子。大道不明也。)圣贤千言万语。(圣人之教。与释道同。道则超诸一切。虚无清净。释则空诸一切。慈悲普渡。儒则踏实一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无非教人明善修身。(明者明明德也。善者至善也。即先天本然之理也。落在后天有明有不明。果能明而复明。即是自得之至理也。修身者。知人身难得。不可虚度光阴。立身行道。实行五伦八德。至於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全始全终。方算修身之道也。)以至尽性立命。(性即先天无极虚灵不昧。良知良能。是本来面目也。命即后天禀赋之太极。运动周身之精气神也。故性命双修。穷理尽性以至命。无量末劫身常不灭。)成己成人。全道德仁义之实学也。夫人幼不学。壮不行。上不能善事亲长。下不能善体人物。老大徒悲。良可惜矣。儒学乃终身至宝。(儒学者。立功立德。修善修福。至平至常。养性命之原。能与天地参。盖由希贤希圣希天。至灵至神至妙。故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也。)论语首章。本於大学。大学之本在先天。无极生太极。太极含三。万殊出焉。故天下万事万物。其道一也。生知、学知、困知。知之一也。安行、利行、强行。成功一也。盖后天万有不齐。无不归於一本也。(一者。河洛之始。生天生地生物。得一画而成始成终。)今天下元午当中。正剥极而复。否极泰来之会。若丧斯文。而实振兴斯文。顾异教纷起。儒道亦失真传。人皆外望宫墙。不见百官之富。宗庙之美。殊可悲悯。然先天大道。包括於论语之中。非徒背诵为能。贵在身体力行。视听言动。用功各有其所。乃今之入释道之门者。以身外为先天。以身内为后天。(身外非先天。身内亦非先天。儒门以日用伦常。踏实认真。即先天也。释道独善其身。则难兼善天下。其空诸一切。忘却身家。一尘不染。一丝不挂。是圣神功化之极。以此兼善。故难也。今之学佛老者。借口以为出家不认家。不知佛老尽是忠臣孝子。从伦常中做出。不过半立功。半修炼。不似儒门之踏实一切。下学上达也。)入儒门者。半皆后天之学。不明先天大人之道。(借圣人之学为名。假圣人之学取利。读经史作诗文。雄辩高谈。尽是忠臣孝子节妇义夫。及其临大难。乃畏难苟安。偷生怕死。后天之学。大抵然也。甚有狂悖之徒。以作恶为能。以标新为务。此儒门之罪魁。彼犹自鸣得意者。而斯文因此丧矣。)然能得后天之实学。而不失其正者。享人爵。(势利场中数十年。虚名虚利。父母妻子。转眼成空。一身尽被蛆钻。化为乌有。无明明德之功夫也。)能得先天之实学。而不失其真者。享天爵。(一世人身。道成万世馨香。上则超九玄。下则救众生。平日言行。与众人相似。惟临大节。不与众人相同。其身重如泰山。不至轻如鸿毛。如大学至善之功。养先天浩然之气。有明明德之功夫也。)人落后天。能返还先天。即如沉溺苦海。得登彼岸。大丈夫有志竟成。天下有何难事哉。(孔子云。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孔子至今二千馀年。实行论语有几人。不过体圣人万分之一耳。盖论语乃天地之元气流行。故今圣道将昌明於五洲万国。人人同登道岸。共出迷津。非吾之能述。正大道流传於不敝。有以默启之耳。

  问、孔教虽善。但无何等神妙之说。果能与耶回佛老抗衡乎。

  答、孔教之伦常日用。虽至平至常。其实至神至妙。且孔子非不知神奇也。以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故曰、吾弗为之矣。耶回佛老之教。虽似优胜。如锦衣轻裘。冬日可爱。今夏之时也。则不宜。孔子教虽平常。如粗布棉衣。四时可用。即凡日用。不可须臾离也。(凡圣人用神奇。不得已而用之法术。如耶稣死而复活。因犹太人主多神教。不信上帝。耶稣要显明上帝真道。乃杀身以成仁。佛老变化无穷。不过显明大道之妙。惟孔子常道修齐治平。一时不可少。古今来未闻以邪术治平天下者。盖可明矣。)(问谈录)

  第四十五礼拜圣人真乐为何

  民国二年正月十八日记

  问、先生所讲的讲义。如劝世之文章。既得而闻矣。而孔子之性道。又何如也。

  答、予岂敢妄谈孔子之性道。但因游历三十馀载。由经验中。意会一二。试明言之。不敢自欺而已矣。

  问、性道高远。固不易明。但问人受天地之中以生。受父母之精血而成。其本来如何。毕竟如何而后可以为人也。

  答、人皆父母养。天地生。其中万言难尽。诸君要问。予略说其大概。天地虽大。块然一物。人身虽小。万物之灵。超乎人之上者惟孔圣。博古通今。删书订礼。学综群圣。道冠百王。至论语存其大概。大中见其精微也。夫儒圣不矜奇。不好异。即愚夫愚妇。能知能行。今人於儒书。只徒背诵。用之於事。全与圣人相反。虽从事於学。而论语厥中之道未明。未能身体力行也。即稍有体行者。不过知文章表面。享人间富贵而已。纵高人一着。以道学自诩。求其永脱轮回。虽死犹生。得孔子之真乐。则未也。盖今之学者。犹不深明夫子之文章。谁闻性道。性道者。尽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如能得此真传。通天地人为一气。一动一静。即我觉即天地。天地即我。但有至德。而后至道凝。所谓尽人事以了天事。人爵不足论矣。弃人爵以享天爵。其乐有不可名言者。夫大道乃性命之原。性即无极。命太极也。凡人之生。由无极而成太极。无极动。太极生。无极居上。太极居中。无极临於中。太极生於上。二极相互。母腹成形。无为无不为。变化五官百骸。十月分娩。脱离母腹。先天太极。仍归身外之无极。孔子云北辰是也。后天太极。仍藏身中之中。(此中惟人独成太极。而禽兽则无也。)即受天地之中。故人身太极。为后天之命。而先天无极。亦未尝不在其中。但真性在无极中。(此中为些子玄关。又为灵明一窍。即元气是也。)真命在太极中。无极太极。各居其位。其中性命两不相亲。而心一上一下。从此隔断天渊。故人之所以异於禽兽者几希。几希维何。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即人身中之太极。将合未合也。不知此太极。内外合一。纵有天聪明。不过知圣人之文章。不能知圣人之性与天道。安知圣人之真乐在何处耶。圣人之书。字字分明。惟不得真儒口传心授。受一贯之传。终隔天渊。若得此一画。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真。物得一以生。万教不归一。不能成真。万国不归一。不能太平。知此一者。一本散万殊。万殊归一本。所谓一贯之道。此道非常道。即常道也。若专在静中求之不得也。专在身中求之不得也。专在身外求之亦不得也。非不得也。譬如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也。得此一。即当守此一。静时守此一。不如动时守此一。以身内之一。寻身外之一。复以身外之一。复身内之一。果能一贯。空中求实。实中求全。(道不远人。即在伦常日用中求其认真踏实。头头皆是道也。)大学言明明德。明此一也。言亲民。亲此一也。言止至善。止此一也。一者非奇。至平至常。无形之中。做出有形之象。此言无极而成太极也。得此诀者。始而有诸己之谓信。继而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终而大化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学至此即是真空炼形之妙道。至诚如神之真神。凡身化为元身。元身化为元气。天地赖元气而存。万物赖元气而生。我身既为天地之元气。则天崩我不崩。地裂我不裂。乐何如也。有志此道者。尚其勉之。

  问、孔子之教。既不过日用伦常而已。若不知天道。焉能神奇变化耶。

  答、凡神奇者。即不神奇也。孔子明明知天道乃常道。故不言怪力乱神。其教、成人即成己也。夫妇之愚不肖。可知可能。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不能。盖孔子从心所欲不逾矩。即至诚之道。可以前知。语大天下莫能载。语小天下莫能破。鸢飞鱼跃。触目皆真。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无声无臭。故子贡叹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中庸苟不固聪明圣智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故孔子自叹知我其天也。若乡人傩。朝服而立於阼阶。子路请祷。曰丘之祷久矣。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等语。非孔子言天道之显见者乎。且孔子之真道。乃上上乘的宗教。非仅哲学一家。政治一家。技艺一家。教育一家。诸子百家。无一不包在其中。故曰志於道。据於德。依於仁。游於艺。又曰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由此推之。方知孔子之真道也。以孔教治世。人民享幸福。二千馀年。孟子以后。谁是孔子知音。因宋儒解明孔子之文章。故朝廷以文章取功名。人民亦以文章求功名。取之者以为收服人心。得之者以为徼幸。其性与天道。不惟不求实行。而亦不求其知。非不知也。不可得而闻也。焉能知孔子之真教。教且不知。而真道更不待言也。(问谈录)

  问、利乃后天之所有。纯属情欲中事。故孔子罕言之。仁者、人也。合天道、性道、人道、而一之。乃所谓仁。仁之量如此。故孔子亦罕言。义者、宜也。天道、人道、之所用。礼者、自然之节文。合天道、人道、性道、物理而言之。智者、知此数者之谓。信者知此数者之真。知之真。即行之笃。知行乃能合一也。

  答、吾子之言。有其义矣。所谓知行合一。一之以诚。诚者、不息也。诚於中。形於外。率性之谓道也。

  问、自由者、礼也。泰西之所谓自由。即中国之所谓礼。西哲服人於法律之下。方有自由。又为法律所规定。是法律者、维持自由之具也。而又限制之。其自由之不多不备可知矣。故、西之学者。为归纳的。吾中国圣人。礼以治国。周公制礼乐以传诸后世。自由之多且备。较之西人。高出万万倍矣。故曰、吾国学派为演绎的。齐礼之时。即谓之为自由也可。自由之为言乐也。故礼而亦续之以乐者。犹斯义也。

  答、子其识自由之真谛矣乎。礼者、人道也。乐者、性道也。君子率性之谓道。礼之所由生也。

  问、仁也者、人也。仁为性、而人为命。仁与人相合。即性命合一。性命双修。即内外合一。天人合一也乎。何有於人。亦何有於己。觉天地即我。我即天地。所谓天地非大。吾身非小。惟有抱一。惟有守中而已矣。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即天下之大经大法。天下之大道也。故曰、合而言之道也。仁与人合一之谓也。

  答、惟圣人为能践形。合一未易言也。(刍谈录)

  第四十六礼拜无所不用其极

  民国二年正月二十五日记

  问、论语每章书。有一圆圈在子曰之上。其圆圈是何取义。请先生详言之。且前所讲。其中有官话。有文话。倒不如说白话为最好。

  答、前所讲的。微有官话中的文话。今后分为三等说法。一曰白话。二曰官话。三曰文话。其圆圈名无极。一半白、一半黑、名曰阴阳。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周子云。无极而太极是也。凡事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天成象是太极。在地成形是中也。子曰、头上一太极者。圣人因象而立教也。故曰知我其天。中为道之法。圣人因形而立教。故曰乐在其中。今人画孔子之形。又有手抱太极。怀插宝剑者。即是抱一守中。斩断红尘一切贪嗔痴爱之义也。圣人知头上有一个太极。身中有一个太极。心中有一个太极。故孔子三十而立。立者、是立太极。中立而不倚也。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太极与中。化而为一。头头是道也。又一圈在子曰之上者、太极也。太极本於无极。而圣人身中之太极。必能合上天空中之无极。故发而皆中节者。皆性与天道也。世人不可得而名。乃画一太极在上。俾学者自悟之也。苟如此。则凡言行动静。必求合天地之太极。即吾身中之太极无极。两而化也。亦即中庸所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大学所谓君子无所不用其极也。盖圣人言行。尽由身内之太极。合身外之无极。故记者画一圆圈以象形而知之也。斯旨也。放之则弥纶六合而有馀。卷之则退藏於密而无有。故圣道、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其妙为何如哉。

  问、孔子之教。既是真道也。何以中国行之。而文弱至此。

  答、孔子之道。犹大路也。人人共由而安。忘乎修路人也。今人迷却道路。如逆水行舟。自不知正路也。苟无孔道。恐今求文弱而不得。世有略知道德。藉孔子之辞意。假仁义。霸诸侯。一匡天下者。亦有假孔子之谦恭。行险侥幸。钻营名利富贵者。若能实行孔子之真道。岂但虚名假利而已。成真作圣。亦可计日而至也。纵不成真作圣。人人也是君子。等而下之。究不失为好人。不但外人佩服。而天神亦佑之。孟子云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国必自伐。然后人伐之。自侮自伐者。由不知孔道也。如知道行道。自强不息。将由文明而大同。又何至文弱哉。(问谈录)

  问、有仁而后有义。仁之动为义。有义而后有礼。义之形为礼。夫仁之静於内者为幽。动於外者为明。明即智也。明则有礼乐。所谓信也。是仁为体。而四者用。仁为本而四者末。有仁而后演绎。四者一本万殊也。颜渊问为仁。孔子曰。克己复礼。是由外及内。归纳一本。万殊一本之义也。故曰、穷理尽性。以至於命。穷理者、智信之事也。尽性者、礼义之事也。命者、仁之事也。斯时之人。始与仁相合。所谓道也。是故曰。仁者先难而后获。

  答、孟子曰。天之将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仁者之事也。故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问、仁本於天。在人为性。命育其中。动乎象者。曰义、礼、智、信。治仁学者。先智信而进於礼。故颜渊问仁。请问其目。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行礼则义动。行义则礼生。义足以养仁。仁赖义以生存。故曰、是集义所生。非义袭而取之也。持其志。无暴其气。义以养之。义以耨之。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仁与人一也。仁离乎命。命一於仁。尽人合天。天人合一。包罗天地。贯澈古今。天地非大。吾身非小。放弥六合。卷藏於密。天地为之位。万物为之育。故曰天下归仁。

  答、仁者天子也。天子受命於天。中天下而立。道天下以德。齐天下以礼。故曰、非天子不议礼。议礼之天子。又大德之谓也。故大德者必受命。中庸云。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大德受命。必得其位。所以议礼制度考文。正位以凝命也。议礼制度考文者。天子之所以王天下也。故天子为天下增进幸福。以其有德也。大同之世。选贤与能。所以尊德行。故君子爱人以德。以有位而尊也。

  问、熙熙攘攘。天下皆人。磊磊落落。天下何人。

  答、故曰、儒为席上珍也。(刍谈录)

  第四十七礼拜人非常道不人

  民国二年二月初二日记

  问、先生常讲论语。请问论语二字。是何取义。

  答、论语二字。是立言垂训之意。法语巽语也。为孔子周游列国。传道救世。师弟讲学之辞。及论道经邦。挽回世道人心之语。门人记之。故为论语。而论语一书。是天命也。得之则生。悖之则死。为万教之常道。成己成人之学说。天地之元气。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大道也。虽至平至常。而至神至妙亦在其中。为天地之精华。人民之正轨。故首节即言学而时习之。非学习不足以成人也。孔子生而好学。躬行实德。一生之精粹。全在此书。所以奉天宣化。顾 天之明命。为后世立言也。(问谈录)

  问、后天者、先天之所生也。而害先天者、后天也。道德者、先天之事也。名利者。后天之事也。人孰不欲富贵。而轻道德者、何哉。万殊之本虽在一。而一之生气在万殊。后天者、生气之所在也。故君子於此。知其所止。止则己克。己克则生气回。气回而礼自复矣。礼复则天下归仁。尽人合天也。万殊一本也。太极而无极也。后天而先天也。天人合一也。先后天一体也。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也。天地位也。万物育也。小德之所以川流。大德之所以敦化也。故至诚无息。诗云、於穆不已。文王之德之纯。盖曰纯亦不已。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希天合道之语。一以贯之。故曰中庸不可能也。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君子何以必先慎其独。

  答、君子之慎独。不可须臾离也。盖学而时习之。君子自强以不息。敦厚以崇礼也。

  问、天道谨严。天命可畏。而今而后。其知勉夫。

  答、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存心养性。事天以尽人也。

  问、世有不顾君臣大义。而各立党羽。以争政权者。亦有指专制为君臣。而废弃大伦者。是何故与。

  答、惟君之义在保民。可保则保之。不可则去之。此伯夷叔齐之饿於首阳也。孔子称之曰。求仁而得仁。非其民不使之义也。惟君之义在保民。故抚我则后。虐我则仇。此草莽之臣。市井之臣之义也。且臣之义在助君。合则留。不合则去。非其君不事可也。何必徒争政权。而不顾君臣之义乎。传曰。君臣有义。无义则君臣不立。大伦乱矣。大伦乱。世道因之而乱。故曰君臣各尽其义而治隆。盖君臣之义。不可废也。君臣之名有变。礼有变而义不能变也。中外犹斯。古今如是。何可废弃大伦乎。

  问、天下国家可均也。好名之人能为也。爵禄可辞也。佛舍太子而悟道。尧舜禅让。即后世之挂冠辞职等是也。白刃可蹈也。耶稣之死於十字架。舍身以救世。杀身以成仁等是也。中庸者、儒道也。常道也。天地非常道不久。人非常道不人。不人即无世界。无世界即无天地。无天地即无道也。天地不能无道。是以常道之为贵。儒道之最尊。儒可统诸教也。由是言之。虽曰天地者。儒家之世界可也。中庸曰。致中和。天地位。万物育。岂欺语哉。故儒乃大道之模范。实有益於世道人心。万世师表。非儒而何。故曰中庸不可能也。是以道家之成就。列列可数。佛家之成就。恒河沙数。儒家之成就。迄今无几。以佛道舍世界而行。儒则就世界以造故也。答、君子听天安命而已矣。吾儒之道。一以贯之。道之自然也。中庸之道。大道之下学也。下学岂吾儒之道哉。故曰、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刍谈录)

  第四十八礼拜子为圣门尊称

  民国二年二月初九日记

  问、孔子之道。尽善尽美。何无人提倡实行。

  答、因我国专制已久。只知臣事君以忠。而不知君使臣以礼。人人只知修身齐家。不敢有治国平天下思想。故无人实行。亦由天道不开使然也。今天元正午。大道宏开。人人有爱国、爱民、爱天下、之思想。亦人人应本孔子一视同仁。天下一家。大同极乐之旨。实行其道。问、论语首章。学而之学。是何取义。

  答、学者、成己成人之实事。而字又进一层也。学而二字。有始有终。学也者。以师作模范。体孔子之言。行孔子之道耳。论语首章。夫子平日教人为学之次第。诸弟子列於篇首。即古今中外。皆不出此学。上而天子。下而庶人。苟身无此学。则身不能修。家无此学。则家不能齐。国无此学。则国不能治。天下无此学。则天下不能平。惟尊孔圣。由勉强以几自然。则下学自堪上达也。若浅而言之。后天之学。富贵功名。所学易得。深言之。先天之学。参赞化育。所学难成。盖此皆务本之学也。本即先天之真性。非后天之凡情。得明师口授心传。知天人一气在伦常。力行其学。道不远人。而至神至妙。即在其中。学者明此。始可作乾坤之肖子。天地之功臣。人可不好学乎哉。

  问、孔子何以要称子。虽曰尊称。其义安在。论语不称孔子曰。单称子曰。又是何所取义。答、子者、人中之至上。圣中之超群。至尊之称也。子字之义。如天开於子。时起於子。物滋於子。终则有始。生生不息。及门学者。尊师为子。为万世之师。师道立而生生之教。人咸得以不息。不加以孔字者。以天纵之圣。为百千亿万姓而生。一家不得而私之也。至曰字从口从一。言孔子之言。本躬行心得。继往开来。如天之口。代天宣化。不言则已。一言则万世定太平。开口不啻一画开天也。在后天言道德仁义。伦常日用。至尊无对。故世人尊称子曰。其义昭昭若日月之明。(问谈录)

  问、智谋者。所以正国也。踊跃者。所以统一天下也。

  答、智谋踊跃者。明明德於天下也。

  问、忠信者。儒教之下学也。中和者。大道之下学也。道至中和。则世界大同矣。世主忠信。则大同肇基矣。当今之世。宜於忠信乎。抑宜於中和乎。

  答、忠信者。内外合一也。曾子曰、为人谋而不忠乎。故曰大道之行也。不必为己。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民无信不立。凡以忠信教人者。须先自习。故曰传不习乎。有诸己而后求诸人也。今之世以忠信为主。勤俭为用。世有忠信则仁矣。人能勤俭。则富强矣。万邦能勤俭。则至於道矣。由道而中和。则天地位。万物育矣。(刍谈录)

编辑:潘瑞瑾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