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定太极通书後序
来源:作者: 2007-05-21 15:33
南康本
朱熹
右周子太极图并说一篇,通书四十章, 传旧本遗文九篇,遗事十五条,事状一篇。熹所集次,皆已校定,可缮写。熹按先生之书,近岁以来,其传既益广矣,然皆不能无谬误。唯长沙建安板本为庶几焉!而犹颇有所未尽也。
盖先生之学之奥,其可以象告者,莫备於太极之一图。若通书之言,盖皆所以发明其蕴,而诚、动静、理性命等章为尤著。程氏之书,亦皆 袓述其意,而李仲通铭、程邵公志、颜子好学论等篇,乃或并其语而道之。故清逸潘公志先生之墓,而叙其所著之书,特以作太极图为首称,而後乃以易说、易通系之,其知此矣。按汉上朱震子发,言陈抟以太极 圚传种放,放传穆修,修传先生。衡山胡宏仁仲则以为种、穆之传,特先生「所学之一师,而非其至者」。武当祈宽居之又谓图象乃先生指画以语二程,而未尝有所为书。此盖皆未见潘志而言。若胡氏之说,则又未考乎先生之学之奥,始卒不外乎此图也。先生易说久已不传於世,向见两本,皆非是。其一卦说,乃陈忠肃公所著;其一系词说,又皆佛、老陈腐之谈。其甚陋而可笑者,若曰;「易之冒天下之道也,犹狙公之罔众狙也。」观此则其决非先生所为可知矣。易通【45】疑即通书。盖易说既依经以解义,此则通论其大旨、而不系於经者也。特不知其去易而为今名,始於何时尔。然诸本皆附於通书之後,而读者遂误以为书之卒章。使先生立象之微旨,暗而不明;骤而语夫通书者,亦不知其纲领之在是也。
长沙本既未及有所是正,而通书乃因胡氏所定章次,先後辄颇有所移易,又刊去章目,而别以「周子曰」者加之,皆非先生之旧。若理性命章之类,则一去其目,而遂不可晓。其所附见铭、碣、诗、文,视他本则详矣,然亦或不能有以发明於先生之道,而徒为重复。故建安本特 據 潘志置图篇端,而书之序次名章,亦复其旧。又即潘志及蒲左丞、孔司封、黄太史所记先生行事之实,删去重复,参互考订,合为事状一篇。其大者如蒲碣云:「屠奸翦弊,如快刀健斧。」而潘志云:「精密严恕,务尽道理。」蒲碣但云,「母未葬」;而潘公所为郑夫人志:乃为「水啮其墓而改葬。」若此之类,皆从潘志。而蒲碣又云:「慨然欲有所施,以见於世。」又云:「益思以奇自名。」又云:「朝廷躐等见用,奋发感厉。」皆非知先生者之言。又载先生称颂新政,反覆数十言,恐亦非实。若此之类,今皆削去。至於道学之微,有诸君子所不及知者,则又一以程氏及其门人之言为正。以为先生之书之言之行,於此亦略可见矣。然後得临汀杨方本以校,而知其舛陋犹有未尽正者。如「柔如之」当作「柔亦如之」,师友一章当为二章之类。又得何君营道诗序,及诸尝游舂陵者之言,而知事状所叙濂【46】溪命名之说,有失其本意者。何君序见遗事篇内。又按濂溪广汉张栻所跋先生手帖 ﹝1﹞, 據 先生家谱云:濂溪隐居在营道县荣乐乡锺贵里石塘桥西,濂盖溪之旧名。先生寓之庐阜,以示不忘其本之意。而邵武邹敷为熹言:「尝至其处,溪之源委自为上下保,先生故居在下保,其地又别自号为楼田。而濂之为字,则疑其出於唐刺史元结七泉之遗俗也。」今按江州濂溪之西,亦有石塘桥,见於陈令举庐山记。疑亦先生所寓之名云。覆校旧编,而知笔削之际,亦有当录而误遗之者。如蒲碣自言:初见先生於合州,「相语三日夜,退而叹曰:『世乃有斯人耶』!而孔文仲亦有祭文,序先生洪州时事曰:「公时甚少,王色金声,从容和毅,一府尽倾」之语。蒲碣又称其孤风远操,寓怀於尘埃之外,常有高栖遐遁之意。亦足以证其前所谓「以奇自见」等语之谬。又读张忠定公语而知所论希夷 ﹑种 ﹑穆之传,亦有未尽其曲折者。按:张忠定公尝从希夷学。而其论公事之有阴阳,颇与图说意合。窃疑是说之传,固有端绪。至於先生然後得之於心,而天地万物之理,钜细幽明,高下精粗,无所不贯,於是始为此图,以发其秘尔!尝欲别加是正,以补其阙,而病未能也。
玆乃被命假守南康,遂获嗣守先生之遗教於百有馀年之後,顾德弗类,惭惧已深,瞻仰高山,深切寤叹。因取旧衮,复加更定,而附著其说如此。锓板学宫,以与同志之士共 ﹝2﹞焉。
淳熙己亥夏五月戊午朔、新安朱熹谨书。
编辑:潘瑞瑾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