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龙川学宫(图)
来源:江苏新闻网作者: 2008-05-13 19:17
学宫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在龙川学宫大成殿前的月台左侧,有一口大钟,钟上刻有“龙川孔庙”四个大字。那么到底是龙川学宫还是龙川孔庙,这得从学宫的由来说
据《学宫时代》介绍,学宫一词最早见于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它是由田齐所创设,是战国时期唯一的高等学府,也是当时的教育与学术中心。在一些地方,学宫又称文庙或孔庙,为什么呢?
孔庙开始只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孔子死后第二年,鲁哀公将孔子的三间故居立为庙,这是最早拜祭孔子的庙宇。到一汉武帝时期,孔子所创立的儒学登上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舞台,孔庙日渐被看重。唐开元初,皇帝下诏“各州、县皆立孔庙”。此后,孔庙在中国及周边国家遍地开花。公元739年,唐玄宗追谥孔子为“文宣王”,于是孔庙也称为文宣王庙,简称文庙。
自唐代以后,京师孔庙和地方孔庙均为官府修建的庙堂和学馆合一的设施,管理教育官员的官署也设于此。宋神宗元丰中令天下川县皆立学,“凡始立学者,必先奠于先圣先师”。此后,孔庙就包含在学校(儒学)之中了。所以,现如今,学宫或儒学是标准称呼,它包含了学校、儒学署、孔庙则是老百姓的俗称,涵盖不了学宫或儒学的全部内容。
龙川学宫具有明清建筑风格和岭南特色
据龙川学宫修缮方案设计者之一刘先佳介绍,龙川学宫是具有明清建筑风格和岭南特色的建筑,如斗拱缩小、稳重严谨、形体简练、细节繁琐,他们也是按照《营造法式》和《清式营造》等书中的基本模式来修缮的。
龙川学宫三座建筑物以前是作什么用的呢?
去龙川学宫,首先看到的是大成殿,殿中设有孔子像,像前有“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牌位,左右是四配、十二哲。古时生员入学,先进大成殿拜谒孔子牌位,后至明伦堂向学官行拜师礼。北宋政和四年(1114年),宋徽宗取《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语义,颁定天下文庙大殿为“大成殿”。来到大成殿,当然要为孔子上香鞠躬。
在大成殿的后面是明伦堂,这是古代学宫的讲堂。《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读“祥”);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意思是乡里办的地方学校的名称,夏朝叫“校”,商朝叫“序”,周朝叫“庠”;至于国家办的学校即大学,三个朝代都叫“学”。无论是乡学还是国学,共同的目的都是阐明并教导人们懂得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道德标准。这种伦理道德标准,处于社会阶层上面的诸候卿大夫都明白了,下面的普通百姓就会紧密团结在一起。明伦堂之称即源于此。全国学宫均称明伦堂的建筑,在南京夫子庙独称明德堂,系因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亲笔题写以明志。
至于有岭南骑楼特色的尊经阁,在明伦堂的后面,是藏书的地方,相当于现代学校的图书馆。
康熙所题对联有3个“错别字”
在这三座建筑中,大成殿是龙川学宫的祭孔正殿和主体建筑,其“内容最为丰富”,掌故也最多。
大成殿在唐代被称作“文宣王殿”,宋代徽宗赐名“大成殿”,元代称“宣圣殿”,明代称“先师庙”,清代复称“大成殿”,其意为“集古圣先贤之大成”。此次龙川学宫修缮后,恢复了殿内陈设和布局,重现了大成殿的辉煌。
进入大成殿,正中的是“至圣先师”孔子像,两侧分别从祀四配、十二哲。四配,即颜回、曾参、孔伋和孟轲,四配是最受儒家门徒推重的孔子的四大传人;十二哲,指闵损、冉耕、冉雍、宰予、端木赐、冉求、仲由、言偃]、卜商、颛孙师、有若、朱熹,其中除朱熹外,均为孔子弟子。
在大成殿内,悬挂有十块匾额,分别是由清代九位皇帝和民国时期一位总统题写的。
清代自康熙皇帝开始,每一位皇帝继位,照例要到国子监辟雍讲学一次,称为“临雍”,然后到大成殿悬匾一方。后来有的皇帝虽不“临雍”,但照例悬匾。这些匾随后颁行全国学宫。到了清末,全国学宫大成殿内均悬有清代九个皇帝御笔题赠的木匾九方。分别是,康熙皇帝题“万世师表”,雍正皇帝题“生民未有”,乾隆皇帝题“与天地参”,嘉庆皇帝题“圣集大成”,道光皇帝题“圣协时中”,咸丰皇帝题“德齐帱载”,同治皇帝题“圣神天纵”,光绪皇帝题“斯文大兹”,宣统皇帝题“中和位育”。1912年,清帝退位,民国建立。民国六年(1917年)遵北洋政府教育总长范源濂指示,将清帝御匾全部取下,移交当时的历史博物馆保存,改悬当时大总统黎元洪书“道洽大同”匾。
除十快金字匾外,大成殿柱还有两副对联,靠大门的前柱对联为“觉世牖民诗书易象春秋永垂道法;出类拔萃河海泰山麟凤莫喻圣人”,为乾隆题写;后柱对联为“气备四时与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为康熙题写。
康熙帝题写的这副对联比较特别,手写体的“鬼”字少上面一撇,“神”字右半边少一点,是说孔子信天命不信鬼神;繁体字“师”上面也少一撇,是说孔子是自学成才没有老师。
尊经阁大门也有一副对联,为清代才子纪晓岚题写,联曰“一阁其中书藏圣哲,八经之外再无奇书。”
古时学宫是传播儒家思想、拜读经论、谈论治国方略、学习公务文牍写作的主要场所,上述介绍虽是眼中所见,其实一个在游览过程中,尽可通过眼见所闻,用心参悟孔子文化和儒家思想。
编辑:王承山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