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来源:作者: 2017-07-31 16:14
孔子弟子或再传弟子编纂的孔子及孔门弟子言行的著作。儒学经典,四书之一。儒家重要经典,是研究孔子思想的最重要的资料。汉时,学者一般称《论语》为“传”,宋时才正式称“经”,南宋朱熹把《论语》《孟子》以及《礼记》中的《大学》《中庸》并列为四书。
成书情况 《论语》约成书于战国初年。经秦传至西汉有三种《论语》:①《鲁论》,20篇;②《齐论》,22篇,比前者多《问王》《知道》2篇;③《古论语》,出于孔壁,21篇,有《子张》2篇,篇次亦与《鲁论》《齐论》不同。汉成帝时,张禹授《鲁论》,并讲《齐论》,称《张侯论》。东汉末,郑玄以《鲁论》为基础,参考《齐论》和《古论语》,为之作注,成为后世的流传本。
内容 《论语》为孔子、孔子弟子言行记录汇编,其主要内容为:①关于孔子待人应物、揖让周旋、出处语默的记述,反映孔子严守礼仪的思想和精神风貌;②孔子对古代圣贤尧、舜、禹、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旦、秦伯、伯夷、比干、箕子,春秋时政治家管仲、子产以及门人的评论,反映了孔子关于圣人、君子、小人的划分及划分标准的思想;③记述孔子与其弟子言志的言论,反映了孔子的道德理想和社会理想;④关于孔子对时代和时人的评论的记载,表现了孔子对天下无道、礼坏乐崩的不满;⑤记述孔子回答弟子问仁、问孝、问交友之道的言论,反映了孔子以求仁为核心的修己思想;⑥记述孔子回答弟子和他人问政的言论,反映了孔子的政治、经济思想;⑦关于孔子论学的言论之记述,体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⑧孔子有关天命、生死、鬼神、祭祀的言论,体现了孔子天命鬼神观念;⑨孔门弟子及他人对孔子的评论,反映了孔子的人格和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地位;⑩记述孔门弟子有若、曾参、子游、子张、子夏等人的言论以及他们之间的分歧,反映了孔子逝世后儒家的分化。
注释 《论语》是儒家重要经典,自汉以降注释者甚多。较重要的有郑玄的《论语注》(已佚),何晏的《论语集解》,皇侃的《论语义疏》,邢昺的《论语注疏》,朱熹的《论语集注》,刘宝楠的《论语正义》以及当代学者杨伯峻的《论语译注》等。
《鲁论》 《论语》鲁人传本的省称。《汉书·艺文志》记载:汉兴,《论语》有齐、鲁之说。传《鲁论》的有常山都尉龚奋、长信少府夏侯胜、丞相韦贤、鲁扶卿、前将军萧望之、安昌侯张禹,皆名家。张氏最后而行于世。《汉书·艺文志》著录《鲁论》20篇,《传》19篇。颜师古注:《传》系“解释《论语》意者”。《鲁论》在汉代属于今文经学,篇次与今本同(见《张侯论》)。
(乌恩溥)
《齐论》 《论语》齐人传本的省称。《汉书·艺文志》记载:汉兴,《论语》有齐、鲁之说。传《齐论》的有昌邑中尉王吉、少府宋畸、御史大夫贡禹、尚书令五鹿充宗、胶东庸生,以王吉最著。《汉书·艺文志》著录《齐论》22篇,较《鲁论》多《问王》《知道》2篇,在汉代属今文经学,亦为今本《论语》的渊源之一(见《张侯论》)。
(乌恩溥)
《张侯论》 西汉末安昌侯张禹编《论语》的改订本,共20篇。《汉书·张禹传》记载:张禹少时从王吉、庸生学《论语》,很有成就,经举荐为郡文学。甘露年间(公元前53~前50),诸儒向朝廷推荐张禹,宣帝问太子太傅萧望之以张禹精习经学,有师法,可委以职事,未获准。元帝初元年间(公元前48~前44),因诸儒请举,诏令张禹给太子讲授《论语》。最初,张禹为师,因皇帝数度问经,作《论语章句》晋献。当时,鲁扶卿、夏侯胜、王吉、萧望之、韦贤均讲说《论语》,篇第各稍有不同。张禹将《鲁论》《齐论》合到一起,加以考订,删除烦惑,去掉《齐论》的《问王》《知道》,以《鲁论》篇次为基础,编为定本,世称《张侯论》,为当世所推重,有“欲为《论》,念张文”的称颂。
(乌恩溥)
编辑:李婕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