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文化视野 >节日

夏至:万物至于此,假大而极至

2019-06-21 15:48:00  作者:  来源:大道知行

  夏至·一年中最灿烂的一天 

  夏至,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

这一日,白昼最长,夜晚最短。 夏至已至,日久天长, 在这阳光灿烂的日子里,

  无比期待美好也能地久天长。

  至者,极也:夏至日,标志着盛夏的到来。

  古人云夏至“万物至于此,假大而极至”。《恪遵宪度抄本》中也说:“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气。自此,阴气在地底每天生长,阳气被逼而火躁,随着阴气逐渐上升而至小暑、大暑。待阴气彻底钻出地面,天气凉爽,便是秋天了。

  夏至日,万物繁茂生长,更需雨水滋润。故夏至的午后或傍晚,常会有一阵雷雨,骤来疾去,诗人说“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别有一番意趣。

  夏至时节,伴随着午后傍晚雨水的滋养,盛夏的热浪也随着越发嘶鸣的蝉叫声扑面而来,绿树阴浓里“蝉鸣声声响,忽觉夏日长”,而池塘里也早已“莲叶无穷碧,荷花别样红”......

  夏至,一年中最灿烂的一天,虽然这耀眼的瞬间,终究会过去,可这最光明灿烂的日子,是经历了秋冬春的超长等待,犹如人生,在经历了无尽的等候,总会迎来美好。夏至,活在当下,生活也当如夏花一样绚烂绽放。

  

  夏至有三候

  夏至时节第一个五日,鹿角开始脱落。鹿是属阳的山兽,夏至阳气盛极而阴气生,鹿角感阴气而脱落。

  “蜩始鸣”指的是知了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古时楚称蜩,秦晋称蝉。蜩,即夏蝉,黑大,叫声清亮,俗称“知了”。另外人们所知的“螗”是一种较小的蝉,小而绿,叫声尖锐而急促,立秋后才鸣,也称寒蜩、寒蝉,为区别“知了”,俗称“都了”。

  夏至最后五日,“半夏生”,这意味着夏天已过半。半夏是一种白色块茎,生于阴阳半开半阖时,所以作为一种药材,主治半开半阖之病,协调中枢,如治疗伤寒寒热、喉咙肿痛等。

  

  夏至·生活因仪式而美好

  “夏至”是一个较为重要的时间节点,提醒人们一年中最炎热时刻的到来。

  古人认为,夏至日阳气至极,阴气始至,所以把这一天看得很重,并举行祭神祀祖活动。《周礼•春官•神仕》说:“以夏日至,致地示物魅。”意思是夏至这天,祭祀地神,以消除荒年、饥饿和死亡。《史记•封禅书》又记曰:“夏日至,祭地祗。皆用乐舞,而神乃可得而礼也。”这时的祭祀活动,已伴以“乐舞”,规模渐盛。汉以后,“夏祭”渐成规矩,且历代沿袭,只是内容逐渐发生变化,由单纯的“祈福”,进而成为“感恩求报”。

  在北方,夏至日正是麦收之后,所以,祭祀活动的内容就变成了既感谢天赐丰收,又祈求获得“秋报”。嘉靖河北《威县志》载:“夏至,村落各率长幼以祭,名曰麦报秋。”至今,有的地方还举办隆重的“过夏麦”,系古代“夏祭”活动的遗存。

  在古代,夏至日,妇女们还会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物件。《辽史•礼志》中说:“夏至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酉阳杂俎•礼异》也记载:“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扇”借以生风;“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香囊可除汗臭。“净君扫浮尘,凉友招清风”,互赠一把“凉友”(凉友是古人赠予扇子的美名),展开后馨香四溢,招来清风,风雅十足。

  

  夏至·做个幸福的吃货

  夏至这一天,民间有吃面条、吃馄饨等习俗,并有“立夏日,吃补食”的民谚。夏至面条不可缺,自古以来,中国民间就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夏至吃面是许多地方的重要习俗,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北方夏至吃面食,而南方有些地方则在夏至这天早晨吃麦粥,中午吃馄饨,取其混沌和合之意,有民谚说“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

  夏日里,最令人想念的还是井水镇西瓜,若能吃上一口,那才叫让人销魂。西瓜最妙的吃法,莫过于以绳络悬之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喀嚓有声,凉气四溢,连眼睛都是凉的。

  古人云:”夏至食个荔,一年都无弊。”夏至时节,刚从树上摘落的荔枝最为新鲜,水分丰盈,粉嫩欲滴,令人垂涎欲滴。

  除了人人爱的西瓜荔枝,红宝石般的杨梅也是当夏主角。吃货苏东坡云:“西凉葡萄,闽广荔枝,未若吴越杨梅”,一颗酸甜饱满的杨梅入口,五脏六腑为之一振。江南人喜欢以白酒浸泡杨梅酿酒,喝后令人胃口大开,还能防中暑。

  

  夏至·万事均有转机

  从夏至中,我们很容易体会到一些道理,一是盛极则衰,“满招损,谦受益”;二是凡事均有转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一年分阴阳,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从这天开始,白天会越来越短,夜晚会越来越长,一直到冬至那天才开始逆转。

  夏至日的阴阳转换,告诉我们的“盛极则衰”之理。水满则溢、月满则亏,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忌讳“太满”,《尚书》等诸多经典中都有“满招损,谦受益”等相关箴言。

  凡事不可太过,学会知足才能常乐,话不说尽留余地,福不享尽想将来,这是盛极则衰之理对我们的人生的启示。“花未全开月未圆”,才是生命的最高境界,让人安心的同时,也有盼头。

  夏至时节,鹿角感阴气而脱落,而知了则因感阴气之生,开始鼓翼而鸣,“半夏”也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生长而得名。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

  如果说人生路上要警惕“盛极则衰”,但万一出现“盛极则衰”的局面,自然也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弥补,让我们走回阴阳和谐的道路上,这就是“损有余以补不足”。所以很多看似挫折和变故的事,其实并非坏事,只要换一种角度、以天道的眼光去看。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在那种时候,一个有智慧的人,不会悲伤痛苦,只会振奋欣喜。

  

  海子说:

  活在这珍贵的人间,

  太阳强烈,水波温柔。

  人不是活一辈子,

  也不是活几年几月几天,

  而是活那么几个瞬间。

  人间之所以有夏天,

  是要告诉我们:

  惟有酣畅淋漓的快乐,

  才能证明我们曾经活过。

  夏至已至,不要躲避阳光,

  充满欢喜地迎接它,

  正如迎接这个美丽的世界。

  夏至来临,

  愿你清凉一夏,安然无恙,

  美好地久天长!

  原标题:夏至丨在最长的白昼,遇见天长地久

编辑:宋睿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鲁ICP备15031955号 Copyright © 2001-2010 www.chinakongzi.org All Right Reserved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