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上午,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召开座谈会,研究探讨《国民通礼》编定项目的设计与实施工作方案。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主任白玉刚主持会议并讲话。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孔子研究》编委会副主任、主编王学典从《国民通礼》编定意义、基本纲目、编设指导委员会与创作团队等方面,进行了深入阐释。
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魏长民,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电影局局长程守田,山东省文明办副主任孙文利,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党委书记、副主任国承彦,山东省教育厅总督学仲红波,儒学中心党委委员、副主任,孔子博物馆馆长郭思克,儒学中心党委委员、副主任刘皓,济宁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董冰,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加华等与会领导和专家,围绕《国民通礼》的具体实施进行深入探讨并发表意见建议。大家对推进《国民通礼》编定项目表示赞同,一致认为“礼乐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核心标识与内涵,是中国得以保持长治久安的重要力量。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表现形式,近代以来,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华礼乐文化逐渐式微,婚丧嫁娶等社会礼仪活动乱象频出,“礼仪之邦”的形象与声誉遭受重创。因此,编定《国民通礼》、构建礼仪社会,是在当今社会对历史上“功成制礼,治定作乐”的呼应,对重建中华礼乐文明、让学礼成为“立身之本”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国民通礼》继承传统并适应新时代需要,用礼仪教化民众、整齐社会,提升社会道德素养和文明程度,弥补法律法规在道德层面的空白,在全社会营造知礼仪、讲文明的良好氛围,将是推进文化“两创”的重要路径,对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会议指出,礼乐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精神的共同标识,代表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的共同形象,编定《国民通礼》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具体体现,是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充分展示。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层面,《国民通礼》回应了新时代文化建设最迫切的需要,对实现全环境立德树人、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大有裨益。山东作为“礼仪之乡”,具有丰厚的人文基础和恢复建设礼乐文明的发展条件,编定《国民通礼》体现了山东身体力行探索文化“两创”落地落实的责任担当。
会议强调,要提高站位,精心谋划,将《国民通礼》的研究、设计、实施等工作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融会贯通,探索国家、社会与个人层面的礼仪建设,全面融入全环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网络文明建设中。要贴近现实,注重传承,在礼仪的具体编制上兼收并蓄,注重体现“礼”与“乐”,“礼”与服饰的关系,在将礼制文化内涵完整展示的基础上,探索“礼”与简约并重,倡导节俭的社会风气。要长远设计,凸显价值,在《国民通礼》的编定设计过程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紧紧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行礼仪设计、文化表达和价值融合,突出大德、公德、私德等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观念,汇聚中华民族文化大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中华文化之美引领礼仪文明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