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中国孔子基金会 >梁漱溟研究

“中国的脊梁”梁漱溟: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2019-03-25 09:41:00  作者:  来源:“紫禁公子”头条号

  “中国的脊梁”梁漱溟: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时光回溯到30年前,

  1988年6月22日,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

  这是个很普通、不值得被记住的日子,

  就在这一天,

  一位老人因病在北京去世。

  之后的30年里,

  他的成就少有提及,

  他的忌日鲜有报道,

  甚至很多年轻人,

  根本不知道他的名字。

  但是,在这个八卦新闻满天飞,

  娱乐至死的今天,

  我想和大家说说他的故事,

  因为他才是中国的巨星!

  他才代表了真正的国家精神!

  他就是梁漱溟

  “中国的脊梁”梁漱溟: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梁漱溟,原名梁焕鼎,

   1893年10月,出生于北京,

   祖先原姓“也先帖儿木”,是蒙古人,

   与元朝皇帝同宗室,

   后来元顺帝北遁,他家留中原河南未走,

   遂改汉姓梁。

   父亲梁济是个小官,

   却为人正直,一身侠骨,

   虽是科举入仕,却决议不再让后辈走这条路。

   哥哥梁焕鼐(nài)留学日本明治大学,

   两个妹妹毕业于京师女子初级师范学堂,

   梁漱溟6岁时,入中西小学堂读书,

   他聪明又上进,从小就独立思考,

   中学后,更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独特性格。

   而他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中国的脊梁”梁漱溟: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01

没收到北大的录取通知书 却收到了北大的聘书

   1917年的中国,风雨飘摇,

   24岁的梁漱溟怀着一腔热血,

   报考北京大学,

   无奈的是,分数不够,遗憾落榜。

   就在他伤心失落之时,

   却意外接到了北大校长蔡元培的聘书,

   邀请他来担任北大教授。

   原来,蔡元培在《东方杂志》上,

   看到了他写的《究元决疑论》这篇文章,

   第一次用西方现代学说阐述佛教理论,

   蔡元培对这篇文章印象非常深刻,

   当他听说作者梁漱溟报考北大落榜时,

   笑着说:“梁漱溟想当北大学生没有资格,

   那就请他到北大来当教授吧!”

   于是,一个北大落榜生, 

   转眼就成了北大教授。 

  “中国的脊梁”梁漱溟: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但当梁漱溟得知,

   蔡元培想让他讲“印度哲学”这门课程时,

   犹豫了。

   他没有留洋经历,甚至没有大学文凭,

   无法确认自己是否能胜任。

   看到梁漱溟的疑虑,蔡元培对他说:

   “你不是也爱好哲学吗?我自己也酷爱哲学,

   还有其他不少爱好哲学的朋友,

   我们聚拢在一块儿,彼此磋商,共同研究,

   你可以不要当作教师来教人, 

   就当是来研究,来学习好了。” 

   梁漱溟想了想,最终答应了,

   在他接受聘任时,很坦率的说, 

   “我的愿望不是只讲佛学、讲儒学, 

   而是要为释迦牟尼、为孔子讲个明白, 

   争一口气。” 

   当时,正是“打倒孔家店”如火如荼的时候,

  但他只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 

  从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而这种坚持,一生如此,至死方休。 

  “中国的脊梁”梁漱溟: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在北大教学时,还有一个趣事,

   他的一门叫做《人心与人生》的课,

   来听课的人必须要交一块钱。

   并不是因为他爱财心切,

   只是怕随便什么人都来听,实际上未必有兴趣。

   而交过了钱,多少能保证听得认真一些。

   至于收上来的钱,

   他也不会装进自己的腰包,

   而是发给那些想来听课却没钱的学生,

   比如后来成为新儒家大师的唐君毅,

   就收到了梁漱溟的五块钱。

02 以研究佛学起家 却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儒家”

   梁漱溟的经历非常特别,

   他年少时期没有受过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一味追求现代新知,

   17岁,开始钻研佛学,

   一度看破红尘,想出家当和尚。

   然而在父亲沉潭自尽,也就是十年之后,

   又开始折入儒学,

   领悟儒家精神最适合社会大众,

   遂以“不住涅槃,不舍众生”对自己,

   以传播儒学为毕生职志,

   先后出版了《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

   《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等,

   成为新儒家的代表人物, 

   更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儒家”。 

  “中国的脊梁”梁漱溟: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许多人不理解他的境遇,

   其实反观与他情况正相反的胡适,

   可以窥得其中一二。

   胡适是开始受传统文化传输,

   一旦接触西方现代文化,

   感慨其先进科学,遂成为其崇拜者。

   而梁漱溟,

   由于没有受过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训练,

   他一旦有机会接触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便不由自主的为之倾倒,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传人。

  “中国的脊梁”梁漱溟: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03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在北大执教的日子,充实又短暂,

  教学之余,他常利用人脉到国内各地演讲,

  传播自己的观点,实践自己的教育理想,

  “我的生命就系于责任一年。” 

  “我不单纯是思想家,我是一个实践者, 

  我一生都是拼命干的。” 

  梁漱溟到晚年时,回忆起这段时光, 

  依然坚定。 

  所以,在北大执教7年后,

  他毅然辞去令人钦羡的职务,

  转而到落后的山东农村地区办大学,办中学,

  全身心的投身乡村建设和社会公共事务中。

  在他看来,中国最主要的问题, 

  不是哪个政党当政,也不是暴力革命,

  而是广大农村的建设问题。 

  要改造中国,最重要的就是要改造农村。

  “中国的脊梁”梁漱溟: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后来,随着日军的侵华,山东的沦陷,

  梁漱溟的农村建设失败了,

  但他从未放弃思考,

  从未放弃参政,从未放弃救国。

  他说:“为往圣继绝学,为来世开太平, 

   此正是我一生的使命。 

   他还说,他的一生精力都用在了两个问题上,

   一个是人生问题,

   这使他出入于西方哲学、印度宗教、中国学问,

   而被视为哲学家。

   一个是中国问题,

   这使他投身于辛亥革命、乡村建设,发起中国民主同盟,

   而被视为社会活动家。

   无论哪一个, 

   他都竭尽全力,知行合一, 

   真正做到了张继那句: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04 “我是死不了的, 如果我死了,中国怎么办?” 

   一面是对儒学的敬畏, 

   一面是对信念的狂妄。 

   他坚信新儒家能救中国,

   而只有自己真的懂儒家,

   他自己早将生死置之度外,

   但是老天如果要他死,

   那就是老天不让他救中国。

  1938年后,日寇的侵华,

  让无数中国人陷入了恐慌的状态,

  而梁漱溟却泰然自若。

  1940年,他在重庆开会时,

  日寇的飞机经常来轰炸,

  每到这时,人们都纷纷往防空洞跑,

  唯独梁漱溟不跑,

  还把椅子搬到操场上,郑重其事地读书。

“中国的脊梁”梁漱溟: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1941年香港沦陷时,

  梁漱溟跟一大批文化名流坐船撤离。

  日寇的飞机不停地来轰炸,

  水里也不停地有水雷炸响,

  全船的人都吓得半死,

  唯独梁漱溟呼呼大睡,毫不在乎。

  同行的人问他不害怕吗?

  他说:“我是死不了的, 

  如果我死了,中国怎么办?” 

  在他心里,早就认为自己不是一个人, 

  而是肩负着弘扬中国文化的重任, 

  “《人心与人生》等三本书要写成,

  我乃可以死得,现在则不能死。

  又今后的中国大局以至建国工作,

  亦正需要我,我不能死。

  我若死,天地将为之变色,历史将为之改辙,

  那是不可想象的,万不会有的事!”

    

“中国的脊梁”梁漱溟: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而他真的做到了, 

  这份自信和勇气, 

  是源于对儒学信仰之真挚, 

  这份真挚和热血,或许真的可以改变命运。 

  05 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为什么说梁漱溟是中国最后一位儒家?

   不仅是他高深的学识,经典的研究,

   更是他高尚的品德,令人钦佩,

   言行一致,绝不虚伪。

   在新文化运动的浪潮下,

   他依然高举儒学的大旗,

   北大职务可以淡然放弃,

   只为执行更迫切的农村问题。

   像一颗坚硬的石头,

   更像一株不折的松树。

   解放前,他到访延安,

   和毛主席见面8次,其中2次畅谈通宵达旦。

   建国后的1954年,在政协会议上,

   因为农村问题和毛主席争辩,

   被称为“反面教员”。

   他反对“以阶级斗争为纲”,

   更是对“文化大革命”以及“批孔运动”,

   表示明确的反对。

“中国的脊梁”梁漱溟: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他的座右铭是: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

   就是这样一个人,又能随意而安。 

   文革时期,红卫兵抄家,

   把他关到最小的房子写检讨,

   红卫兵发现他写的格外认真,

   也就没有再理他。

   其实,梁漱溟这时突然想到,

   自己一直想写一本佛学书籍,一直没有时间,

   这下子正好有时间了。

06 他才是中国明星! 这才是中国精神!

  1988年6月23日,

  梁漱溟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在追悼会上,挂着一副挽联:

  百年沧桑,救国救民; 

  千秋功罪,后人评说。 

  横批:中国的脊梁。 

  ——“中国的脊梁”, 

  无疑是对梁漱溟这位伟大先驱最好的概括。 

“中国的脊梁”梁漱溟: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纵观梁漱溟的一生,

  报考北大落榜,却当上了北大教授;

  以研究佛学起家,却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儒家”;

  从小在城市长大,一生中最大的贡献却是乡村建设……

  他的一生充满了出人意料的传奇色彩,

  却坚守自我,从未改变,

  他认真了一辈子,自信了一辈子,纯粹了一辈子。 

  留给了后人传世的研究成果, 

  关注农村的历史经验, 

  更留给我们, 

  以天下为己任的民族精神, 

  和坚守自我的高贵人格。 

  这才是中国精神! 

  这才是我们应该仰望的明星! 

编辑:宋睿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鲁ICP备15031955号 Copyright © 2001-2010 www.chinakongzi.org All Right Reserved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