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由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印尼和谐文化基金会(大道文化研究中心)、慈永佛教学院等机构共同举办的“和”文化文明交流论坛在印尼廖内群岛省北干巴鲁市举行,山东济南设分会场。
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党委书记、副主任,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理事长、秘书长国承彦,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实学研究会会长王杰,印尼民族多元团结运动主席Erros Djarot,印尼国立大学人文科学院院长Bondan Kanumoyoso以线上和线下等形式出席活动并致辞。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党委委员、副主任刘廷善参加活动。
国承彦指出,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也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研讨“和”文化,就是要倡导“和谐共生”“和睦共融”“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价值理念,遵循“和而不同”“和衷共济”的相处之道,追求“协和万邦”“大同世界”“四海一家”的理想目标。“和”文化以其深厚底蕴和丰富内涵,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广阔的思想源泉和理论支撑。
王杰在致辞中指出,中华文明历来崇尚“世界大同”“天下一家”“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等观念,进入新时代,形成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的和平发展道路。Erros Djarot提到,中国在创造新文明的同时始终保留着并尊重中华文化传统,中华文化的连续性和持久性是整个人类文明史上所独有的。Bondan Kanumoyoso认为,印尼建国五大原则的第五条包含在社会生活中优先考虑正义和平等的原则、规范或态度。
印尼和谐文化基金会(大道文化研究中心)会长、孔子学堂负责人黄愿字主持活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孔子研究》副主编温海明,印尼汉学论坛基金会秘书长、中山大学博士Novi Basuki (王小明),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文明互鉴研究中心主任方旭东,山东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授史洁,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研究员路则权等专家学者发表了学术演讲。
黄愿字认为,在中华大地上,绵延至今的“大道文化”以“和谐”贯穿始终,其精神与内涵可为人类文明从根本上化解冲突提供重要参考和借鉴。温海明从易道之和、太极之和、阴阳之和、日月之和、四时之和等角度分析了如何建构和文化意识共同体。Novi Basuki (王小明)从穆斯林视角阐释了多元融合、协商一致、求同存异等和谐文化的重要性。方旭东强调,“和”才是更稳定的状态,也就是更值得追求的境界。仇必和而解,多元共生是大道。史洁认为,和合文化的“仁”“和而不同”“协和万邦”“天人合一”必将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思想智慧。路则权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合”文化的源头和实质,并从文明交流互鉴视角,阐释了其对文明观和外交观的价值。
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有关人员,印尼社会贤达,华人社团领导,大道文化研究中心主要成员,慈行国民学校教师,慈永佛教大学教授以及印尼廖省和廖内群岛省各所大学的大学生共约460人参加了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