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来 | 儒家的实践智慧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作者: 日期:2022-03-26

  2022年3月17日晚6时至8时,由尼山世界儒学中心联合研究生院、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共同主办的“面向世界的儒学”系列讲座第四讲“儒家的实践智慧”,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馆228教室顺利举行。本场讲座由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讲授主讲,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罗安宪教授主持。本次讲座采取线下线上结合的方式,线上通过腾讯会议、B站同步直播。

  讲座开始,陈来教授指出,当今的中国哲学研究不能停留于“自说自话”,而且还要和世界哲学对话,要向世界展示中国哲学的特色,在比较的视野中让中国哲学获得深化。因此,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主办的“面向世界的儒学”讲座便有着重要意义。回到此次讲座的主题“儒学的实践智慧”,即是中西比较视野下对儒家实践哲学的思考。陈来教授认为,儒家的实践智慧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解读:

  第一,道德德性。陈来讲授指出,在亚里士多德哲学当中,实践智慧和智慧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实践智慧具有使用价值,追求对人有益的事情,而智慧却并没有使用价值,更多的是一种理论智慧。而在儒家哲学当中,实践智慧包含了理论智慧和伦理实践两个层面。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Phronesis,一般翻译为“明智”,而儒家强调的“智”,和Phronesis比较接近,但又不完全一致。中国古代的“智”,意为知,但这种知需要“见而知之”,说明“智”具有经验性。儒家还强调“知人者智”,说明“智”是与人有关的“知”。《易传》讲“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说明“智”是一种跟实践有关的“知”。因此,儒家强调的“智”,其实离不开与人有关的经验性实践。换句话说,儒家的实践智慧是理论德性(知)和伦理德性(行)的统一体,而亚里士多德虽然也说实践智慧,但只是重视实践智慧当中理性的思辨作用,以至于后来这种实践智慧被误解为脱离德性的聪明算计。

  第二,修身工夫。陈来教授认为,儒家之修身工夫重视的是与人有关的实践,而不是纯粹的思辨。即便是思辨,也是为了进行实践。儒家对宇宙的关心,也是为了服务于实践。对比亚里士多德和儒家的主张可知,亚里士多德所讲的实践智慧重在做事,儒家所讲的实践智慧重在修身做人。要修身,则必须关注内心修养,因此儒家重视对内心的反省。通过反省,可以使得“己”得到发展、转化,进而实现“为己”的目标。

  第三,知行合一。亚里士多德所强调的实践智慧主要指涉理性对于行为的指导作用,但没有处理“知—行”的关系,而儒家则非常看重“知—行”关系。在儒家的实践智慧中,“知”必须把自己展开为“行”。《中庸》讲“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朱子讲“躬行实践”,阳明讲“知行合一”,梁漱溟认为孔子有哲学但只是“生活实践的副产物”。自孔子至新儒家,都将实践智慧视为道德知识和伦理实践的统一。

  第四,成物之道。儒家虽然强调道德实践、伦理德性,但是并未忽视做事的“成物”部分,尤其是儒家对《周易》的重视,便体现了这一点。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实践智慧,含有审慎、精明的工具理性向度,是一种关注具体事项的“非道德”实践智慧。《周易》对吉凶利害的关注,也具有“非道德”的特质,与亚里士多德所说接近。但是,《周易》中的卜筮针对的是具体事项,变通的智慧则不针对具体事项,而是关注重大的变化之道以“开物成务”。

  总体来看,陈来教授认为面对当今技术理性统治的世界,儒家的实践智慧较之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实践智慧要更有优势,因为儒家更强调道德的善是人类实践的目标,更重视人自身的修养实践。

  讲座最后,罗安宪教授对陈来教授的精彩讲座表示感谢,并做了简练的总结。随后,线上线下同学踊跃提问,陈来教授对“是否有必要以‘实践智慧’为中心对哲学史进行重写”、“宋明理学和佛教的关系”、“未来世界哲学将以什么形态呈现”等问题作出了深刻和丰富的解答。讲座在线上线下各位同学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编辑:高华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