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心清明 未来才“清明”

来源:中国孔子网作者:张晓芮 2023-04-05 16:41

  在古代,无论对国家还是家庭而言,祭祀都是一件大事。到了今天,祭祀仪式已经剥去层层形式的外壳,删繁就简,变了样子,但其中蕴含的精神“种子”,却代代相传。

  从2008年起,我国将清明节定为法定假日,从法律和制度层面支持了民间祭祖的道德文化传统,足见国家对中华民族“孝亲”传统的重视。

  孔子说:“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在孔子看来,“奢”和“易”是摆排场,是做给活人看的,并不能体现礼的真正内涵。祭礼的真正内涵是什么?今天的我们又应该如何对待清明祭扫?

  “心祭”大于“形祭”,清明祭扫重在回归内心。真正的孝,自然是身心如一,而不是身在心不在,诚敬的态度比铺张的形式更重要。其实古人也是这么做的。2500年前,孔子谈到“祭”,一再强调“祭之以礼”。何为礼?如《礼记》中所说:“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礼,是故唯贤者能尽祭之义。” 祭祀的行为并不是外界强迫你怎么去做,而是发自内心深处的自觉行动。春夏秋冬,时序推移,人们感物伤时,触景生情不由地就会想起过世的亲人,这种情感的表达就是“祭之以礼”。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清明祭扫并不需要多大的排场,有“心”足矣。

  慎终追远,清明祭扫涵养仁厚之心。所谓慎终,是对父母之丧尽其哀;所谓追远,是对先祖之德致其敬。“唯贤者能尽祭之义”,要想把握祭礼的内涵,首先要做一个有贤德的人。人并不是生来就能明白道理,都需要过来人指导人生,踩在先辈的肩膀上,才能看见生命应当追求的方向。知根本,明始终,这是人生在世最重要的功课,通过追忆祖德,感念亲人的养育之恩,亦或追思英雄伟人的动人事迹,提升自身修养品德,往往能更快完成这项功课。

  “厚德”就是最好的福报。《论语》告诉我们,“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悌不仅是仁德之本,更是一个人的做人之本。人这一生,最大的福气不是拥有多少财富,而是发扬传承祖辈留下的德行,心怀敬畏,秉承善心。“积善成德,圣心备焉”,当你学会用“德行”装饰生活,德则厚积,人生之路方能宽阔无比,一路顺畅。

  树高千尺忘不了根。清明节是回望过去,更是瞩目今朝,唯有记住过去,我们才能看清明天的方向。

  

编辑:张晓芮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