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清明纪念:不能忘却的稻田老人

来源:中国新闻网作者: 2022-04-02 17:51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对那些心怀人民的开创者,唯有纪念,让精神长存。

  说到食物,对现代人而言,就不得不提那位让全世界吃饱肚子的可爱老头。“喜看稻菽千重浪,吃米不忘育种人”,近日收官的《2022中国诗词大会》中,教授王立群就“读古诗 品稻香”的主题,朗诵了一首问候袁隆平院士的小诗:

  “他的一生走得很短很短,始终没有走出那块稻田;

  他人生的旅程却很长很长,从稻田走向了千家万户。”

  “没有粮食,什么事情都谈不上”

  祖父曾任县长,父亲由督学走上仕途,母亲是当时少有的知识女性,出身书香门第的袁隆平,19岁时坚定地选择了在今天也不算热门的农学。童年园艺场郊游的场景,奠定了他对田园农艺的志趣。1960年,作为乡村教师的袁隆平,自然也是饥荒年代的亲历者,据记载,校门外几具饿殍,深深刺痛他的心,那时的他经历了科研的起落,正在“有性杂交”的科学实践中上下求索。

  孟子曰“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袁隆平就是那个“念天下挨饿知人就像自己挨了饿一样”的人。跑遍大半个中国发现天然杂交稻,提出新的理论,实验失败,稻田被毁,修正理论,重新再出发……

  后来的成功不言而喻,1972年,我国第一个水稻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二九南1号”面世,第二年,第一代“南优2号”面世;1995年,相比三系杂交稻袁隆平的两系杂交水稻每公顷可以增产750-1500公斤;2021年,袁老离世一周前,新闻还在播报“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试验示范”项目在三亚测产再获佳绩。据不完全统计,袁隆平研究推广的杂交稻,可以多养活7000万人口。

  他把目光投向耐盐碱水稻

  如今,中国水稻亩产达世界平均水平的3-4倍,袁隆平并没有满足,生命的最后十年,他把目光投向了耐盐碱水稻。“我们全国的盐碱地有十几亿亩,如果能发展一亿亩,种上海水稻,亩产300公斤,它增产的粮食就是三百亿公斤。三百亿公斤是个什么概念呢?相当于湖南省粮食总产量,可以多养活8000万人口。”

  “你们年轻人不知道,肚子饿起来真难受。”自己挨过饿,就想为全世界食不果腹之人“撑把伞”。

  孜孜以求实现他的“禾下乘凉梦”之余,袁隆平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坚持开办杂交水稻技术国际培训班,为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育14000多名技术人才,将试验田引入非传统水稻产地的非洲国家,杂交稻平均增产2-3倍,致力于让全世界的人民吃饱饭。

  袁隆平与世长辞那天,阴雨连绵中,除了寄托哀思的鲜花,三束带着泥土的翠绿禾苗静静伫立在湘雅医院的前坪,无数感念他的人穿过五湖四海,用他馈赠给人民的礼物,为他饯行,他用稻米充实人民的胃,他以精神滋养民族之魂。

  清明听风雨,最忆是故人。从丰收田里的稻香余味,走向每一个人的美好生活,又到广撒稻种之时,我们当回头遥望,用“好好吃饭”来怀念他,也致敬那些筚路蓝缕的开创者们。

编辑:宫英英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