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以待人之情。清代龚自珍论情欲关系的哲学概念。语见《定庵续集·宥情》。
天地以至语言、文字、伦纪为“骈化而群生”之“众人”所创造。清代龚自珍关于宇宙生成论和国家起源论的命题。语见《定庵续集·壬癸之际胎观第一》(自刻本题作《壬癸之际心书第一》)。
不同的学术观点相反相成。清代焦循的方法论命题,源于《论语》中孔子的两个命题:“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和“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扣其两端而竭焉”。
事物发展的客观进程是其规律赖以存在的基础。清代章学诚的哲学观点,语出《原道》篇。
天理存在于人欲之中。清代戴震批判程朱理学关于“理欲之辨”的思想。
人的智慧和才能来源于学习和消化知识。清代戴震关于哲学认识论的命题。
人的感知明察可以达到理性的正确认识。清代戴震关于哲学认识论的命题。
生理感官与思维活动相统一,自然欲求与理性认识相统一。清代戴震关于认识论与人性论的命题。
事物的规律性存在于事物之中。清代戴震为反对宋儒“以理‘如有物焉,得于天而具于心’”而提出的情理观。
规律存在于事物之中。颜李学派的哲学命题。发端于颜元,给予详论者为李塨。它是针对程朱理学“理在气(事)先”“理在事上”的观念论而提出。
只有亲身体验才能致知。清初颜元对《大学》中“格物致知”命题的解释。认为“格物致知”的“格”,应是“手格猛兽”之“格”;“物”就是具体事物。
舍弃人之“质”和运动于人之质中的气,则无从谈人之性。清初颜元关于人性论的命题。语出《存性编》卷一《性理评》:“非气质无以为性,非气质无以见性。”
心、性等主观精神,主要通过事功、治功表现出来;反过来说,心、性的修养与完善,主要为了建立事功、治功。而建立事功、治功,必须于国、于民、于天地万物有利。清初唐甄提出的关于心性学说的命题。
理与势是事物的规律及其发展趋势,是互相依赖、相辅相成的。明末清初王夫之关于理势辩证关系的命题。出自《读四书大全说·孟子·离娄上篇》:“孟子于此,看得‘势’字精微,‘理’字广大,合而名之日‘天’。进...
理与势不是两个截然分开、互不联系的东西,实际上理是通过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出来的。明末清初王夫之关于理势关系的命题。出自《读四书大全说·孟子·离娄上篇》:“其始之有理,即于气上见理;迨已得理,则...
天理和人欲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天理”即寓于人欲之中,人的欲望即包含有“天理”。明末清初王夫之关于理欲关系的命题。出自《读四书大全说·论语·里仁篇》:“圣人有欲,其欲即天之理。天无欲,其理即人...
人性不是先天的、固定不变的,而是受后天的习行影响,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明末清初王夫之关于人性的命题。出自《尚书引义·太甲二》:“天日命于人,而人日受命于天。故曰性者生也,日生而日成之也。”
在知行这一对范畴中,行比知具有更加根本的意义,人们的知识、经验要靠行才能得到,认识的目的也是为了指导行,且认识是否正确也要通过行才能检验。明末清初王夫之关于知行关系的命题。出自《尚书引义·说命中二...
知和行是两个内涵和功用不同的范畴,但二者又是相互依赖不可分裂的,它们只有互相依赖才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明末清初王夫之关于知行关系的命题。出自《礼记章句·中庸衍》:“知行相资以为用,唯其各有致功...
客观事物是不依赖于人的意志而存在的,人的主观认识必须依赖于客观事物,并反映客观事物。明末清初王夫之关于主观与客观关系的命题。出自《尚书引义·召诰无逸》:“境之俟用者曰‘所’,用之加乎境而有功者曰‘...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谓质变,就是旧事物的消亡,新事物的产生。宇宙就是通过这种新旧事物的不断更替而发展、繁盛的。明末清初王夫之关于事物发展过程中质变思想的命题。出自《周易外传·无妄...
事物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不断日新变化和发展的。明末清初王夫之关于发展学说的命题。出自《思问录·外篇》:“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
矛盾着的双方,除了互相对立的一面外,还有互相联系的一面,人们不能只看到对立面双方的对抗和斗争,而看不到双方的和谐与协调,其实和顺有极大作用。明末清初王夫之关于矛盾学说的命题。出自《周易外传·说卦传...
构成万事万物的气永恒存在,不生不灭,无始亦无终,而只有运动和变化。明末清初王夫之关于物质存在永恒性的命题,出自《张子正蒙注·太和篇》:“器有成毁,而不可象者寓于器以起用,未尝成,亦不可毁,器敝而道...
物质世界具有自己运动的能力,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明末清初王夫之关于动静学说的命题。出自《周易外传·系辞下传》第五章:“太虚者,本动者也。动以入动,不息不滞。”
明末清初王夫之的哲学命题。出自《尚书引义》卷三《说命上》:“夫诚者实有者也,前有所始,后有所终也。实有者,天下之公有也,有目所共见,有耳所共闻也。”
气和理、物质与规律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没有先后之分,气是理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明末清初王夫之关于理气学说的命题。出自《读四书大全说·孟子·告子上篇》:“天人之蕴,一气而已。从乎气之善而谓之理,气...
宇宙的本原是元气,气充满宇宙之间,此外没有其他的东西;气具有自身运动的能力和规律,阴阳二气运动变化的结果,便产生了万事万物。明末清初王夫之关于本体学说的命题。出自《张子正蒙注·参两篇》:“天无体,...
任何规律都是一定事物所具有的,离开了具体事物不可能有任何抽象存在的规律;事物是千差万别的,规律也是多种多样的;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规律也必然相应地发生变化。明末清初王夫之关于道器学说的命题。“器”指...
规律是包含在事物和现象之中的,不可离开事物和现象去探求规律;道理是包含在卦象等语言之中的,不可离开言语去寻找道理。明末清初王夫之关于道器学说和言意学说的命题。“象”指物象和卦象,“道”指物象中所包...
清初学者、思想家。原名绛,字忠清,明亡,改名炎武,字宁人,自署蒋山傭,学者以其所居尊为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顾炎武一生,以严谨精勤的学风和朴实的经验归纳方法,广泛涉足于经学、史学、方志地理、音韵文...
明清之际方以智的用语。他认为天地万物莫不有“二端”,万物的变化发展即由“二端”的“相反相因”。
事物对立双方的交感、变化和变化的动力。明清之际方以智概括事物矛盾运动一般规律的用语。
明清之际方以智的用语。质指实物,测为考察,概指自然科学;几指微妙的变化,通几指研究事物的微妙变化,概指哲学。
认识事物之后需用此种认识去实际改造事物。明清之际学者方以智提出的命题。认为人的认识,不能只是简单地、直观地反映事物,而应该是能动地、创造性地理解和改造事物。人取得了认识(知至)还不够,还要用这种认...
根据实际事物来探索和认识隐藏于事物之中的规律。明清之际学者方以智用语。“费”指实际事物,“隐”指隐藏在事物之后的理(规律)。方以智认为对事物的认识,要从认识事物的现象出发,从而探索事物之中的理,并...
明清之际方以智在《物理小识》中,提出的关于空间、时间的概念。所谓“宙”即古往今来的时间,“宇”指上下四方及中央的空间。“宙轮于宇”即指时间在空间中旋转流动。
心不能脱离物质而独立存在,它根据客观事物来了解其规律性。明清之际学者方以智提出的命题。
心自身没有本体,要靠修养学习来体认本体。明末清初学者黄宗羲关于本体与功夫关系的命题。语出《明儒学案序》。
气和心是统一的,有气就有心。明末清初学者黄宗羲关于心气关系的命题。语出《明儒学案·河东学案·薛思庵学案》。
太极就是理和气的统一。明末清初学者黄宗羲关于宇宙本体论的命题。
气是人心、人性的基础和本源。明末刘宗周的心性学说的命题,见于《语录》。他释人心为气,以此为基础进而形成以形气为本的人性论。
体认本体与道德修养不相分离,知与行不相分离。明代顾宪成提出的强调、重视实践的命题。出自《证性编·罪言上》,针对王学末流宣扬王学的“无善无恶是心之体”说和只言本体、不说功夫、排斥实践的空疏学风。
明代李贽提出的人道关系命题。出自《藏书·德业儒臣前论》:“道之在人,犹水之在地也。人之求道,犹之掘地而求水也。然则水无不在地,人无不载道也审矣。”
明代李贽关于认识论和道德论的命题。出自《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前论》:“人之是非,初无定质;人之是非人也,亦无定论。”
良知与致知、本体与功夫是统一的。明代王畿提出的哲学命题。
以正心的先天之学来决定或取代诚意、致知、格物等后天之学。明代王畿提出的哲学命题。
人的各种欲望和要求来源于意念和动机。明代王畿提出的哲学命题。
良知是心的精神与灵性,主宰人的一切思想和行为。明代王畿提出的哲学命题。
意、知、物统一于心而无善无恶。明代王畿在《天泉证道记》等文中提出和论述了这一哲学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