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说

清代龚自珍早期提出的对社会财产按封建等级分配的社会经济学说。见于《定庵文集·平均篇》。

日期:2017-11-27

尊命论

清代龚自珍用尊“天命”、尊“君命”以说明天人关系和君民关系的理论。分别见于《定庵续集·尊命》和《定庵文集补编·尊命二》。

日期:2017-11-27

一代之治即一代之学

每一朝代王者之为治即是每一朝代学者相与“讲究”之学问。清代龚自珍论治与学相互关系的命题。语见《定庵文集·乙丙之际箸议第六》(朱之榛刻本题作《治学》)。

日期:2017-11-27

人口论

清代洪亮吉提出的人口理论。洪通过提出人口发展与生产的矛盾,引导人们把视线从社会危机的诸多表面看法,转入人口与生产、土地本身,启发人们从土地与人口的矛盾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出路,而从事于改变生产与土地的...

日期:2017-11-23

经世济民为学

为学的目的,应能治理国家,使人民得以生活。清初李塨的政治教育思想。他认为宋儒空谈心性,于国于民皆有害而无益。

日期:2017-11-23

凡为帝王者皆贼

自秦以来,历朝历代之封建君王,皆为窃贼。清初唐甄批判封建专制君主的命题。语出《潜书·室语》篇:“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

日期:2017-11-22

夷夏之防

要严格划清华夏族(主要指汉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界限,既要坚决反对少数民族入侵中原,又不要主动对他们出击,要彼此不相侵犯,各安其处。明末清初王夫之关于如何处理华夏民族与少数民族关系的命题。出自《读通...

日期:2017-11-22

大贾富民国之司命

有钱的大商人是掌握国家经济命脉,关系国计民生的社会力量。明末清初王夫之关于商人社会作用的命题。出自《黄书·大正》:“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也。”

日期:2017-11-22

土非王者所得而私

土地自开辟以来就是人民安身立命的基础,它不是帝王的私产,必须让有劳动能力的人所有和耕种。明末清初王夫之关于土地问题的命题。出自《噩梦》:“天下受治于王者,故王者臣天下之人而效职焉。若土,则非王者之...

日期:2017-11-22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清代重要政治思想主张。为清初顾炎武所提,后经近代学者梁启超归纳而成。

日期:2017-11-20

工商皆本

工和商都是推动生产的根本力量。明末清初学者黄宗羲的发展商品经济的主张。语见《明夷待访录》。

日期:2017-11-20

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有合理的法律制度,才能有能够治理国家的人。明末清初学者黄宗羲提出的带有民主色彩和法治色彩的政治主张。语见《明夷待访录》。

日期:2017-11-20

天下为主君为客

人民是天下的主人,君主是为天下所有的人服务的。黄宗羲提出的理想社会政治原则。语出《明夷待访录》。

日期:2017-11-20

理学与科举

理学,特别是程朱理学,作为统治集团的官方哲学,与科举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日期:2017-11-14

社仓之法

南宋朱熹关于赈灾济贫的改革主张及其政治举措。

日期:2017-11-14

义与利只是公与私

北宋程颐提出的关于义利观的命题。义,指道义;利,指利益、功利。

日期:2017-11-13

井田得均平之道

实行井田制度是解决贫富不均的办法和原则。北宋张载提出的政治经济主张。

日期:2017-11-10

通经取士

宋代科举制度中以通晓儒家经义为取舍标准的取士方式。通经取士是宋代儒学复兴运动在科举制度人才选拔上的表现。

日期:2017-11-08

力足者取乎人

政权力量强大的君主相信和依靠人。唐代柳宗元提出的关于治国的无神论命题。出自《非国语上·神降于莘》:“力足者取乎人,力不足者取乎神。所谓足,足乎道之谓也,尧舜是矣。”

日期:2017-11-08

科举与明经

中国古代以考试为主的选士制度及其科目之一。进士科重文辞,明经科重经术。其中进士科的人材较多,更受重视。科举制一直延续到清代,但明经一科在北宋被废止。

日期:2017-11-08

急商缓农

限制商贾,对农业实行宽松的政策。西晋傅玄提出的经济政策。

日期:2017-10-16

六府三事

为宋明理学家所重视的古文经学概念。语出《古文尚书·大禹谟》。六府即水、火、金、木、土、穀,三事即“正德”“利用”“厚生”。

日期:2017-09-21

限民名田

限制私人占有土地的亩数。西汉董仲舒为调均贫富而提出的经济政策。语出《汉书·食货志》。

日期:2017-09-14

调均贫富

西汉董仲舒的经济观。调均贫富是儒家思想传统。孔子认为社会分配“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董仲舒继承了孔子在财富问题上的均贫思想。

日期:2017-09-14

三纲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西汉董仲舒政治思想体系中的重要范畴,封建社会的基本道德准则。纲,鱼网上的总绳,引申为起决定作用的部分。

日期:2017-09-14

更化

改正、替换和变化、改变。西汉董仲舒的重要政治观点。董仲舒的更化思想,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清醒认识,有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增强汉王朝的国力,具有合理性和进步性。

日期:2017-09-14

阳德阴刑

西汉董仲舒政治思想的基本命题。德,德教;刑,刑罚。在董仲舒以阴阳五行为理论骨架的天人感应思想体系中,阴阳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各有属性,阳主阴次,阳贵阴贱。

日期:2017-09-14

春秋言灾异

《春秋》关于自然灾害和自然界变常现象的记述和评论。

日期:2017-09-07

尊王攘夷

尊奉王室,拒斥外族。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揭橥的政治号召。

日期:2017-09-07

存三统

东汉何休倡导的存续,即继承和发扬夏、商、周三代的道统的学说。何休是通过为《春秋公羊传》作注解提出这一主张的。

日期:2017-09-07

张三世

东汉何休倡导的关于社会的治乱递嬗的学说。何休是通过为《春秋公羊传》作注解提出自己的主张的。

日期:2017-09-07

三科九旨

春秋公羊学阐释、发挥孔子微言大义的体例和旨趣的概称。

日期:2017-09-07

大同小康

《礼记·礼运》中儒家学者借孔子之口对五帝之世和三代社会的描述,以此表达儒家的社会理想和政治主张。大同小康学说具有明显的空想性质和复古主义倾向,在中国文化史上曾发生过相当重要的影响。

日期:2017-08-28

声音之道与政通

音乐的创作与社会政治相关联。《乐记》关于乐与社会政治的关系的论述。

日期:2017-08-23

治天下有九经

治理国家有九条常规。《中庸》中政治性用语。

日期:2017-08-21

居安思危

处于平安状态时要想到有可能出现危难而要及早预防,这样才能长治久安。语出《左传》襄公十一年,晋魏绛:“《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日期:2017-08-21

拨乱反正

治理乱世,使之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按照正常轨道运行。汉代今文经学家提出的命题。语出《春秋公羊传·哀公十四年》:“拨乱世,反诸正,莫近于《春秋》。”

日期:2017-08-14

大一统

重视、推崇统一的事业和局面。《春秋公羊传》提出的重要政治思想。

日期:2017-08-14

法后王

取法于后王。荀子提出的为政的重要原则。

日期:2017-08-08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水可以浮载舟船,也可以倾覆舟船。荀子用来说明君民关系的形象的比喻。语出《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日期:2017-08-08

王者富民

君主必须实行富民政策。语出《王制》:“故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国富筐箧。”

日期:2017-08-08

强本节用

裕民生产合理支出。荀子的重要经济思想。语出《天论》:“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日期:2017-08-08

有治人无治法

有能够治理好国家的人,没有能够使国家得到治理的法。荀子强调贤人对治国的重要性时提出的命题。语出《荀子·君道》篇首:“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禹之法犹存,而夏不世主...

日期:2017-08-08

法先王

效法古代圣王的思想理论或遵循古代圣王的社会制度。孟子政治思想的命题。孟子主张仁政与“王道”,其心目中的理想楷模就是古代圣王,包括尧、舜、禹、汤、周文王等。

日期:2017-08-03

王道霸道

孟子用语。“王道”就是以行仁政而“王天下”之道。在孟子心目中,古代圣王,特别是尧、舜、禹“三王”是行仁政的楷模,所以“王道”也就是“先王”之道或“三王”之道。“霸道”就是春秋时代的“五霸”所行之道。

日期:2017-08-03

得民心者得天下

孟子政治思想的一个重要命题。《孟子·离娄上》云:“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日期:2017-08-03

井田

从西周开始的领主封建制中为便于实行力役剥削而形成的一种土地制度。孟子将其理想化为一种“制民之产”的经济主张,作为行仁政的具体措施。

日期:2017-08-03

仁政

以怜恤同情爱护他人的心情处理国事民生。孟子所首倡的一种政治思想。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的“德治”思想,到了孟子时代,就发展为仁政思想。孟子以“心”释“仁”,把“仁”的原则运用到政治领域,就形成了所谓的“...

日期:2017-08-03

民贵君轻

孟子政治思想的一个论点。《孟子·尽心下》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这是从统治阶级长远根本利益角度出发对“君”与“民”价值地位轻重所做出...

日期:2017-08-03

天爵人爵

天赋予人的道德品格与人在社会上的官职禄位。孟子用以标示“德”与“位”关系的两个相对的概念。

日期:2017-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