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说

王国维关于文艺的本质特征的很有影响的理论。综合王国维著作中论及意境的说法来看,他所说的“意境”,指由“情”与“景”的真实感人的交融统一而构成的文艺的美,是“文章之妙”的根本所在(《宋元戏曲考》五、...

日期:2017-11-30

真美合一

王国维关于真与美的关系的理论。他的这种理论首先是与他对文学的看法相关的。

日期:2017-11-30

文为阴阳刚柔之发

清代姚鼐关于文与源的命题。语出《复鲁絜非书》:“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

日期:2017-11-23

义法

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法则。清代方苞用以概括中国古代各体文章的基本要素与写作规律。方苞关于“义法”的理论是对两千年来以叙事、议论为主的各种“成体之文”的创作经验及写作规律的总结。

日期:2017-11-23

两端各有美恶

对立面双方的美和丑是相对的,而且可以互相转化。清代叶燮提出的关于美与丑的辩证关系的命题。《原诗》云:“陈熟、生新,二者于义为对待。对待之义,自太极生两仪以后,无事无物不然。……大约对待之两端,各有...

日期:2017-11-22

诗之为道相续相禅

诗歌的发展是前后连续,永不停息的。清代叶燮提出的关于诗歌发展的命题。语出《原诗》:“诗有源必有流,有本必达末;又有因流而溯源,循末以返本。其学无穷,其理日出。乃知诗之为道,未有一日不相续相禅而或息...

日期:2017-11-22

才胆识力交相为济

作诗者应才智、胆量、知识和力量兼备。清代叶燮提出的关于诗歌创作的命题。出自《原诗》:“大约才、胆、识、力,四者交相为济。苟一有所歉,则不可登作者之坛。”

日期:2017-11-22

万有不出乎理事情

诗是客观事物之理、事、情的反映。清代叶燮提出的关于诗歌创作的命题。

日期:2017-11-22

景生情情生景

人触景而生情;当人带有不同的心情观物,物也就带有不同的感情色彩。明末清初王夫之提出的关于诗歌创作中的情景关系的命题。

日期:2017-11-22

诗道性之情

诗的本旨是发乎情,节于理。明末清初王夫之提出的关于诗的命题。语出《明诗评选》卷五:“诗以道性情,道性之情也。性中尽有天德、王道、事功、节义、礼乐、文章,却分派与《易》《礼》《春秋》去,彼不能代诗以...

日期:2017-11-22

文质不相离

文章的表达形式和实质内容互相统一,密不可分。明末清初王夫之提出的关于文质关系的命题。

日期:2017-11-22

文须有益于天下

清初顾炎武提出的一个文艺社会学的命题,基本含义是要求文学关心现实,为改造社会发挥积极的作用。这是对杜甫、白居易的优良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这不仅在当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也比一般的载道说、教化说更...

日期:2017-11-20

文章为天地之元气

明末清初黄宗羲提出的关于文艺的本原和本质的命题。黄宗羲“文章为天地之元气”的命题是在呼唤一种掀天揭地的悲剧之文,提倡一种愤积决裂的冲突的美。这是他的浪漫主义文艺倾向的集中表现,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

日期:2017-11-20

诗以道万古之性情

明末清初黄宗羲提出的关于诗中之情的命题。语出其《马雪航诗序》:“诗以道性情,夫人而能言之。然自古以来,诗之美者多矣,而知性者何其少也。盖有一时之性情,有万古之性情。夫吴歈越唱,怨女逐臣,触景感物,...

日期:2017-11-20

脱弃陈骸自标灵采

明代焦竑提出的关于文学创作的命题。语出《与友人论文》:“而脱弃陈骸,自标灵采,实者虚之,死者活之,臭腐者神奇之,如光弼入子仪之军,而旗鼓壁垒皆为色变,斯不谓善法古者哉?”这一命题就是提倡入乎前人而...

日期:2017-11-16

化工与画工

“化工”即天工、造化之工,即自然之美。“画工”即人工,即有意加工的矫强造作之美。明代李贽为提倡自然之美而提出的两个概念,语出《杂说》。

日期:2017-11-16

自然发于情性

文艺是性情的自然抒发。明代李贽提出的文艺命题。其《读律肤说》云:“盖声色之来,发于情性,由乎自然,是可以牵合矫强而致乎?故自然发于情性,则自然止乎礼义,非情性之外复有礼义可止也。惟矫强乃失之,故以...

日期:2017-11-16

人心和平然后作乐

明代王守仁关于音乐的命题。见其《传习录》下。他从以心为本的哲学思想出发论乐,把乐之本也归于人心。

日期:2017-11-15

真味发溢

诗歌的真实韵味发源于情感的饱满及其自然流露。南宋朱熹关于诗歌创作的美学命题。语出《清邃阁论诗》中。

日期:2017-11-14

文从道中流出

好的文章都是从道理中自发派生出来的。南宋朱熹关于文道关系的文学理论命题。语出《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九:“这文皆是以道中流出,岂有文反能贯道之理?文是文,道是道,文只如吃时下饭耳。若以文贯道,却是把...

日期:2017-11-14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北宋苏轼提出的诗歌与绘画相通的命题。是儒家文艺理论和美学理论之一。

日期:2017-11-13

书必有神气骨肉血

北宋苏轼提出的关于书法艺术的命题。儒家美学理论和文艺理论之一。

日期:2017-11-13

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

北宋苏轼提出的有关艺术创作的命题,是儒家美学理论和文艺理论之一。

日期:2017-11-13

寓意于物而不留意于物

北宋苏轼提出的关于对待外在事物的态度的命题。这实际上是一种审美态度。

日期:2017-11-13

作文害道

北宋程颐提出的关于文道关系的命题。

日期:2017-11-13

孔颜乐处

理学家有关审美境界的命题。

日期:2017-11-13

乐声淡乐辞善

音乐有教化功能;曲调宜平和,歌辞内容应扬善。北宋周敦颐提出的乐论命题。

日期:2017-11-10

穷而后工

北宋欧阳修提出的关于诗歌创作的命题。欧阳修十分注重作家的生活经历与其文艺创作的关系,故继承和发展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和韩愈的不平则鸣、“穷苦之言易好”的思想,更突出地论述了文艺家的不幸遭遇与其创...

日期:2017-11-10

画意不画形

北宋欧阳修提出的画论命题。见其咏画诗《盘车图》。

日期:2017-11-10

文以明道

文章是用来阐发思想和道理的。南北朝刘勰《文心雕龙·原道》中已有“圣因文而明道”之语。此后含文以明道之意的言论甚多,至韩愈提出“修其辞以明其道”(《争臣论》)。而直接提出“文以明道”这个命题的是柳宗元。

日期:2017-11-08

讽谕

以委婉含蓄的方式反映社会问题,批评上政。儒家关于文艺的社会政治功能的概念。

日期:2017-11-08

不平则鸣

唐代韩愈关于文学创作的命题。他在《送孟东野序》中,开宗明义提出“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的论断,指出自然万物都是由于受到外物的挠荡激梗才发出声响;人类的言论也是如此,心中有抑制不住的感情,才发出呼喊歌...

日期:2017-11-08

修辞明道

唐代韩愈关于文学创作原则的命题。韩愈继承儒家的传统观点,认为道是文章的内容,辞是文章的形式;辞与道相辅相成,而以道为主。

日期:2017-11-08

气盛言宜

唐代韩愈对立德与立言关系的命题。他认为“古之立言者”,要“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只有“养其根而竢其实”,根茂才“其实遂”,也惟有“仁义之人,其言霭如也”。

日期:2017-11-08

圣人之道犹圣人之文

圣人的文章内容与形式是统一的。唐代柳冕提出的统一文道的命题。语出其《答徐州张尚书论文武书》:“圣人之道犹圣人之文也。学其道不知其文,君子耻之;学其文不知其教,君子亦耻之。”这是柳冕古文理论的纲领。

日期:2017-11-08

儒学与新乐府运动

新乐府运动是发生于唐代中叶的一次诗风改革运动,是儒家文艺思想同唐代中叶的社会需要及诗歌发展相结合的产物。宗旨在于提倡以汉乐府为榜样,创作反映现实、即事名篇的新乐府诗,以讽谕上政,达到正得失、美教化...

日期:2017-11-08

物感说

南朝梁钟嵘提出的诗歌发生论。物感说滥觞于《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物也。”认为音乐的发生是由于人心之“感于物而动”,从而产生情,...

日期:2017-11-08

三义说

南朝梁钟嵘提出的诗歌创作论。三义指兴、比、赋。

日期:2017-11-08

滋味说

南朝梁钟嵘提出的诗歌审美论。味,作为名词用,是指诗歌本身的审美价值,使人在欣赏作品时得到特定的审美感受;作为动词用,是指以诗歌为对象的审美活动。

日期:2017-11-08

隐秀

南朝齐梁之际刘勰独创的文学概念,指文学创作的两种表现手法或修辞方法。

日期:2017-11-07

情采

南朝齐梁之际刘勰独创的文学范畴,见于《文心雕龙·情采》。情,概指内容,着重于情感;采,概指形式,着重于文采。情采要求情和采的统一,即所谓“衔华佩实”“华实相胜”,这是刘勰的基本思想。情采说继承了儒...

日期:2017-11-07

风骨

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基本范畴,实质是对文艺作品的美学要求。“风骨”一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是习用语。其先用于品评人物。刘勰之后,风骨成为沿用不衰的文学概念。

日期:2017-11-07

神思

概指艺术思维,特别是指艺术想象。刘勰的《文心雕龙》列《神思》专篇,神思遂成为文论的专用范畴。

日期:2017-11-07

言意之辨

关于语言和思想的关系的论辩。“言”,指语言,有时与文字相区别,有时可兼指口头言辞与文字著述;“意”,指与“言”对应的思想观念或义理宗旨。

日期:2017-09-19

心声心画

言为心声,书为心画,指言辞(言)和文辞(书)都是人的思想感情(心)的表现。

日期:2017-09-15

温柔敦厚

温顺、柔和、忠厚。儒家的传统诗教。始见于《礼记·经解》:“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诗之失愚……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此外,在《淮南子·泰族训》中辨析六...

日期:2017-08-28

正变

治世之音与乱世或衰世之音。儒家传统诗学概念。

日期:2017-08-25

美刺

赞美与讥刺。儒家传统诗学概念。始见于《诗大序》对“六义”的解说:释颂为“美盛德之形容”,释风为“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日期:2017-08-25

四始

《诗经》中风、小雅、大雅、颂的首篇。儒家传统诗论中的概念。

日期:2017-08-25

诗有六义

《诗经》有风、雅、颂、赋、比、兴六义。其说始见于《毛诗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日期:2017-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