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传统的怀疑。清代崔述治史考史的基本思想。
以疑古思想为出发点,运用考证方法,发现新事实,推倒伪史书。清代崔述在此项工作中取得巨大成就,堪称一代大师。
时势造英雄。圣人的作为是时代决定的。清代章学诚历史观的基本思想。语出《文史通义》。
《易》象在揭示事物变化的规律,使人趋吉避凶、决定行止方面的作用,与《诗》在治心、正身方面的劝喻行善的功能相糅共济,语出章学诚著《文史通义》内篇一《易教》下。
“史学所以经世”的简称。强调史学必须“经世致用”,反对宋学的“空谈性天,离事言理”和汉学的“疲精劳神于经传子史”的考索补订。这是浙东学术的特色之一。章学诚将这一思想特色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
六部典籍非“圣人立言以垂教”之“经”,而都是史学著作。六经,指《诗》《书》《礼》《乐》《周易》《春秋》。清代章学诚史学理论的重要思想之一。
明代王守仁论儒家的经书与史书关系的命题。语出《传习录》上:“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易》是包牺氏之史,《书》是尧舜以下史,《礼》《乐》是三代史。其事同...
史学家应该具备史才、史学、史识三种能力。唐代刘知幾的史学观点。
唐代刘知幾的史学观点。《史通》中有《疑古》《惑经》两篇,多讥往哲,喜述前非,对古代史实和儒家经典提出质疑,表现出一种怀疑和批判精神。
根据事实不加隐讳地撰写历史。唐代刘知幾在《史通》中提出的史学观点。《史通》专设《直笔》篇,阐发实录直书意旨。实录直书的理论基础是儒家所倡导的正直人品。
东汉王充对历史的看法,他不赞同儒家美化上古三代,而认为古今都有治世,历史的发展总是后代胜过前代。
对古代思想文化既要有所继承,又要有所变革。西汉末扬雄提出的命题。
西汉董仲舒关于历史发展的理论。三统,夏商周三代正朔的合称。董仲舒提出三统三正理论,是要“为汉制法”,为建立一套新的政教制度的合理性做论证。同时,也是为劝导君主改制修德、顺天应人而努力。
三代的教化风尚是循环运作的。《白虎通义》社会历史观命题之一。三教,指忠、敬、文。
上古帝王名号。《白虎通义》从社会进化的角度对远古社会的一种描述。
《易传》称商汤推翻夏桀建立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周武推翻商纣建立周朝(约公元前11世纪)为历史上的两次革命。汤、武是备受儒家推崇的历史人物。
关于历史发展呈治乱兴衰循环交替的学说。儒家史学思想之一。
认为三纲五常为万世不易之则的学说。儒家史学思想之一。此处的“道”指封建社会的道理和原则,其内容主要是指封建的纲常道德。
主张对典籍所载历史事件抱怀疑态度的理论学说。儒家史学思想的组成部分。
把现实的事物说成是古已有之,或假借古人名义宣扬自己的思想、推行自己的主张的理论学说。儒家史学思想的组成部分。
主张根据现实情况对古代留传下来的典章制度进行变革的理论学说。儒家史学思想的组成部分。
主张对古代的典章制度及思想文化采取基本尊信态度的理论学说。儒家史学思想的组成部分。
儒家关于因循与革新的学说。亦称沿革说。主要用于政治制度及文化制度等方面。
中国传统儒学关于自然运动、社会变化、文化发展、质能变易关系及其规律,以及人生道德修养方式及其境界的综合性理论学说。
儒家哲学中关于天、地、人或天道、地道、人道的学说。“三才”又称“三材”。
儒家关于历史发展变化以及人事应顺应这种发展变化而变通的理论学说。
历代儒家关于历史本身及其史学研究的理论。前者谓之史观,即儒家的历史哲学;后者谓之史论,即儒家的史学研究的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