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由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主办,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山东大学分中心、《孔子研究》编辑部承办的“社会科学视野下的儒家思想”座谈会在济南举行。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孔子研究》编委会主任陈来,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电影局局长程守田,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党委书记、副主任,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理事长、秘书长国承彦出席活动并致辞。
更多>>社会科学视野下的儒家思想这一会议主题得到与会学者的高度认可。学者们认为,儒学研究自近代以来一直是个热点。但受到西方学科划分的影响,儒学被划分到了文、史、哲等人文学科领域,主要是文史哲领域的学者在致力开拓历史文化传承意义上的儒学研究。然而,从历史上看,儒学不是人文学科所能涵盖的。儒学不仅是修身养性的人生哲学,更是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科学。社会科学视野下的儒家思想,不是从历史文化传承上来审视儒学,而是贴近经验生活现实变化来看儒学在当下发挥什么作用,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因而本次会议的选题,可以说是儒学研究范式的大转型,儒学研究结构的大调整。所谓范式的大转型就是从人文学转移到社会科学;所谓结构的大调整就是把它放在社会科学的角度里解决具体的社会问题,突出社会问题与儒学解决社会问题的资源。
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电影局局长
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党委书记、副主任,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理事长、秘书长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孔子研究》编委会主任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孔子研究》主编
以政治学的视野研究儒家思想,是本次会议学者集中讨论的问题。学者们普遍认为,政治、法治观、国家治理等本来就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只不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儒学研究者将主要精力完全聚焦到儒家思想中“心”“性”等形上学内容上,而遮蔽了儒家思想中的政治学内容。
从经济学的角度解释儒家思想,也是本次会议讨论的问题。
我读了《孟子》后,发现《孟子》的文本里边“制民之产”还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我尝试从法权哲学的角度来阐释恒产和恒心的关系。孟子最早在个体职业、财产与整体社会稳定之间建立逻辑关联。“制民之产”在君王是“发政施仁”的分配政策和制度安排,在民众则是基本人权,包括产业权、财富权。民众只有在拥有产业和财富之后,才能行使自己应该承担的伦理责任。税赋的征收应当在生产财富与收取数额之间寻求合理的张力,以不超过民众所能够承受的程度为标准。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政府,财产权利都不可让渡,否则就意味着出卖了本该属于自己的个体自由,随之而来的则是被控制、被支配。对财产权利的伸张,用制度形式保证个体的财产权利不受侵犯,是“制民之产”的内在要求,也是个体法权概念的必然规定。
孔门的“义利之辨”,不仅是一个道德哲学问题,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经济学问题。它首先讨论的是社会分工问题;其次,它是对求利行为的肯定而非否定,这种求利模式可以带来“正和”效应,促进经济效率的改进。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义利之辨”本质上是在社会分工的背景下,基于人的欲求与资源之间的紧张关系,探讨个体如何可以更有效率地实现自身利益的一个议题,它为人们的经济关系提供了一种“合作”博弈的模式,从而大大节省了“非合作”博弈模式下的交易成本,提高了个体和社会的经济效率。
学者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儒家思想,为传统文化的创新提供方法,也开拓了儒学创造性转化的新路径。
儒家核心的概念实际上是提出了一个关系性,这是一个社会学的提法。梁启超说中国专注人与人的关系,梁漱溟也讲中国社会伦理本位、关系本位等等,都指出关系性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性。“关系”既不是人际关系,也不是角色互动,而是一种可以称之为“对偶生成理论”的人伦。关系性的关键在关系构成。儒家思想的关系构成是对偶性,所有由儒家构成的关系构造里面,一定是对偶的。差异性和匹配性是儒家对偶关系的特质,它们既相互依存又本质不同,基于对偶双方的差异进而找准各自的角色匹配,方能建立稳定有序的关系。从对偶匹配性去重新解释中国人社会行为,会有一个很好的启示。
儒家社会批判传统分为先秦、汉至清和民国以后三个历史阶段,不同社会基础之下儒者以不同身份、通过不同方式表达政治和社会态度。先秦儒家社会批判的社会基础是封建,儒者以游士的身份通过“议”这种方式进行政治和社会批判;汉至清儒家社会批判的社会基础是帝制,儒者以士大夫的身份通过“谏”这种方式进行政治和社会批判;民国以后儒家社会批判的社会基础是民主共和,儒者以知识人的身份通过“批评”这种方式进行政治和社会批判。三个阶段的社会批判方式各有得失,儒家社会批判应采用恰当的社会批判方式。
儒家思想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宽泛的内容,这些为解读儒家思想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同时也增加了把握儒家思想的难度,造成了误解。所以,必须从儒家经典中正本清源。
无论从什么样的视野探讨儒家思想,首要的问题必须厘清儒家经典所讲的内容。有的儒家经典长期被人们误读,造成曲解经典的情况。研究儒家,必须正本清源。古今学者特别是朱子以来,皆以“中庸”为《中庸》一书之宗旨,详加考察,《中庸》一书的主旨并非中庸,而是修身立德。《中庸》一书可根据内容划分成四部分,各部分内容不断递进,并呈现出以修身为本,以圣德、至德为归的思想线索。朱熹赋予“中”以无限崇高的地位,把《中庸》的主旨理解为“中庸”,错误地解读了经典的本义,误导了后世学人。
儒学是人文学科还是社会科学?必须从儒家经典中寻找答案。儒家经典是“六经”。“六经皆礼”这一命题虽然并非古已有之,是现代学者根据“礼”在六经中的地位概括、提炼出来的,但这一命题渊源有自,许多学者从多方位、多视角对这一命题的相关内容进行过论证。古今许多学者实际上从多方位、多视角对这一命题的相关内容进行过论证。六经皆源于礼;六经以礼为旨归,六经的内容均有礼贯通其中。“礼”不是指“礼”之文或“礼”之仪,而是指“礼”之义,即具有“礼”之意义的礼法、制度等。这样,“礼”就具备了社会科学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