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山声音 | 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

来源:中国孔子网 作者:宫英英 日期:2024-07-13

 

  7月10日,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曲阜尼山举办。在分议题对话会中,王学典、张志强、张吉维、陈卫平、郦波、周凯六位专家学者围绕“文明·文化·现代化”主题,展开深入交流研讨。

  全国政协常委、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院长、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王学典——

  促进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社会科学化

  实现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有机结合必须坚持平衡性,既不能照搬西方现代化模式,也不能照搬传统。要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交相辉映,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给现代化模式设置道德界限、伦理界限、法律界限甚至政治界限,既要发挥现代化的优势,又要限制其副作用和消极面。另一方面,也不能照搬传统,要把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落到实处,进一步促进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社会科学化,进而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独特的中国智慧。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志强——

  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而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因此,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也必定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也必定是实现了社会主义、中华文明与现代化融合发展、内在统一的文明新形态。

  内蒙古大学原副校长、教授张吉维——

  积极融入并引领全人类对现代文明形态的探索

  从农业文明跨越至工业文明,再迈向人工智能文明,每一阶段的跃进都伴随着资源依赖的根本性变化。因此,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不仅需深植于中国的独特文化与社会土壤之中,更需积极融入并引领全人类对现代文明形态的探索,特别是围绕人工智能等议题展开深度对话与实践。这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要展现中国特色,还要在人工智能时代的背景下,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促进全球文明交流互鉴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陈卫平——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紧密联系

  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传统文化的价值日益凸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紧密联系,是近代以来无数革命先辈探索的结果,具有科学性、时代性、革命性。这一现象深刻揭示了在追求科技进步、经济繁荣与社会变革的同时,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维系社会和谐、促进文化多样性以及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正确认识并有效融合传统与现代,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之一。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江宁织造博物馆馆长郦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智慧

  人类文明正站在十字路口,我们愈发深刻地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中蕴含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智慧。在逆全球化趋势的暗流涌动中,我们之所以坚定不移地倡导并实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正是源于华夏文明中蕴含的深邃智慧与高远理想,“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精神,已深深烙印在每一个华夏儿女的血脉之中,成为我们共同的信仰与行动指南。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周凯——

  基于动态视角研究文明、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立足新时代历史方位,结合新的时代条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是我们的职责与使命。研究文明、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时,应基于动态视角。文明的形态与文化的传承紧密依附于其经济基础之上,特别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以及与之相伴的产业结构的变化。这三者之间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态图景。

编辑:董丽娜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尼山声音 | 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

来源:中国孔子网作者:宫英英 2024-07-13 08:36

 

  7月10日,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曲阜尼山举办。在分议题对话会中,王学典、张志强、张吉维、陈卫平、郦波、周凯六位专家学者围绕“文明·文化·现代化”主题,展开深入交流研讨。

  全国政协常委、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院长、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王学典——

  促进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社会科学化

  实现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有机结合必须坚持平衡性,既不能照搬西方现代化模式,也不能照搬传统。要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交相辉映,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给现代化模式设置道德界限、伦理界限、法律界限甚至政治界限,既要发挥现代化的优势,又要限制其副作用和消极面。另一方面,也不能照搬传统,要把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落到实处,进一步促进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社会科学化,进而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独特的中国智慧。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志强——

  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而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因此,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也必定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也必定是实现了社会主义、中华文明与现代化融合发展、内在统一的文明新形态。

  内蒙古大学原副校长、教授张吉维——

  积极融入并引领全人类对现代文明形态的探索

  从农业文明跨越至工业文明,再迈向人工智能文明,每一阶段的跃进都伴随着资源依赖的根本性变化。因此,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不仅需深植于中国的独特文化与社会土壤之中,更需积极融入并引领全人类对现代文明形态的探索,特别是围绕人工智能等议题展开深度对话与实践。这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要展现中国特色,还要在人工智能时代的背景下,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促进全球文明交流互鉴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陈卫平——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紧密联系

  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传统文化的价值日益凸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紧密联系,是近代以来无数革命先辈探索的结果,具有科学性、时代性、革命性。这一现象深刻揭示了在追求科技进步、经济繁荣与社会变革的同时,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维系社会和谐、促进文化多样性以及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正确认识并有效融合传统与现代,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之一。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江宁织造博物馆馆长郦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智慧

  人类文明正站在十字路口,我们愈发深刻地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中蕴含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智慧。在逆全球化趋势的暗流涌动中,我们之所以坚定不移地倡导并实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正是源于华夏文明中蕴含的深邃智慧与高远理想,“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精神,已深深烙印在每一个华夏儿女的血脉之中,成为我们共同的信仰与行动指南。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周凯——

  基于动态视角研究文明、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立足新时代历史方位,结合新的时代条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是我们的职责与使命。研究文明、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时,应基于动态视角。文明的形态与文化的传承紧密依附于其经济基础之上,特别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以及与之相伴的产业结构的变化。这三者之间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态图景。

编辑:董丽娜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