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学术总结发布

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赵琳 杨帆 日期:2024-07-12

  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聚焦“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主题,与会学者通过主旨演讲、分议题对话会、高端访谈以及平行论坛等形式,进行了深入研讨。7月11日,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院长舒大刚代表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学术委员会,对本届论坛的学术研讨情况作总结。本届论坛研讨主要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

  关于全球挑战下的文明交流互鉴。与会学者认为,人类各种文明都是各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凝结的宝贵智慧,都对本地域、本民族的发展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都有其存在发展的权利和空间,没有高低优劣之分,人类社会正是在文明的学习借鉴中发展进步的。面对当今人类面临的诸多难题和挑战,人类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不同文明应顺应世界大势,进一步加强交流互鉴,寻求人类共识,凝聚不同智慧,为解决当今难题、应对全球挑战建立共同的思想文化基础。不同文明间进行交流互鉴,必须要在相互尊重、承认差异的前提下进行,本着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精神,以取长补短的心态对待他国文明成果,营造多元多向的文明交流环境。

  关于“轴心时代”文明与当代社会。与会学者谈到,公元前8世纪到2世纪,是人类漫长历史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时期,大师辈出、学派蜂起,产生了一大批思想巨人、圣哲和伟大作品,在中国出现了孔子、老子、墨子等,在印度产生了《奥义书》和佛陀,在巴勒斯坦出现了以利亚、以赛亚、耶利米,在希腊则出现了荷马、柏拉图、阿基米德。他们的伟大思想催生育成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各具特色的思想文化,成就了万紫千红的人类文明百花园,为后人留下了永恒的精神财富。当今社会在加速走向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的同时,也面临着威胁人类文明的全球性挑战。如何应对这一挑战,需要借鉴历史上“轴心时代”文明留给我们的宝贵思想资源,以开放包容、胸怀天下的思想格局,同命同运、共存共荣的心态,通过平等协商,化解矛盾与冲突、消弭隔阂与误解,凝聚人类集体智慧,共同走向人类文明的新时代。

  关于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与会学者认为,现代化是一种以先进技术为支撑、以人文思想为导向的新型社会发展模式,是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必然追求的一场深远社会变革。现代化并不等于西方化,西方现代化只是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的路径之一,而通向现代化社会的道路应该也必然是多样态、多版本的,究竟采用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与范式,只能由本国人民根据自身国情来选择和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民群众的利益是现代化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中国式现代化既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滋养的推陈出新,也是对西方现代化有益经验的辨析吸收,其蕴含的独特历史观、价值观、文明观、生态观、民主观及其伟大实践,不仅具有世界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具有中国特色的鲜明标识,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体现了独特的中国智慧。

  关于现代化进程中的文明传承和创新。与会学者认为,现代化作为每个国家的必由之路,其发展逻辑既需要遵循一般建设规律,更需要有内生的深厚思想文化根基,而传承创新好本国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传统文化以现代特质,则是保障现代化发展进程有坚韧内生动力的必然选择。文明只有在不断转化创新中才能保持活力,而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创新的精神,是促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表达的前提条件。在现代化进程中,既要保持本国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又要注意学习借鉴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推动本民族文明传统在现代社会绽放新的光彩。学者谈到,就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明的关系而言,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为中国式现代化孕育出内生性文化要素,赋予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的民族特色与文化根脉。中华民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必须继续深化对中华文明的认识,挖掘其内在价值,吸取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延续中华文明基因,用中华文明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提供思想文化支撑。

  关于赓续传统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逻辑,表明了中华民族的文明追求和文明发展目标,是蕴含中国共产党根本价值立场、传承中华文明突出特性、体现中华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适应时代发展潮流和文明发展趋势的全新文明形态。与会学者讲到,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最大优势,赓续和创新民族文明传统,既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壮大得天独厚的条件,也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使命。通过继承弘扬和转化创新,使中华文明保持原有突出特性的同时,赋予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生机与活力,促进中华民族的现代性转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文明基础,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新的选择。

  关于人工智能与人类文明。与会学者谈到,随着科技革命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正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成为与土地、劳动、资本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新生产要素,给人类社会带来各种便利,催生出智能经济、智能生活、智能治理等新的社会样态。随着人工智能融入社会各方面,人工智能具有自主意识的可能性引起科技界和社会学界的持续关注,未来人工智能如何理性发展才能发挥其文明正价值并规避其负价值,学者认为,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之路必须限制在人类第一存在的范围之内,而不能突破人的主体性与社会性。确保人的主体性不被人所创造的智慧物所颠覆,必须构建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基本伦理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实现人类社会发展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为全球人工智能发展的伦理话语体系的建立、伦理思想基础的确立提供时代坐标和建构依据。

  除主论坛外,还举办了中意古典文明对话会、尼山儒学对话会、体育文化论坛、华侨华人论坛、中医药文化论坛、家庭文化研讨会等平行论坛,深化和丰富了论坛主题。

编辑:董丽娜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学术总结发布

来源:大众日报作者:赵琳 杨帆 2024-07-12 09:14

  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聚焦“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主题,与会学者通过主旨演讲、分议题对话会、高端访谈以及平行论坛等形式,进行了深入研讨。7月11日,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院长舒大刚代表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学术委员会,对本届论坛的学术研讨情况作总结。本届论坛研讨主要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

  关于全球挑战下的文明交流互鉴。与会学者认为,人类各种文明都是各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凝结的宝贵智慧,都对本地域、本民族的发展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都有其存在发展的权利和空间,没有高低优劣之分,人类社会正是在文明的学习借鉴中发展进步的。面对当今人类面临的诸多难题和挑战,人类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不同文明应顺应世界大势,进一步加强交流互鉴,寻求人类共识,凝聚不同智慧,为解决当今难题、应对全球挑战建立共同的思想文化基础。不同文明间进行交流互鉴,必须要在相互尊重、承认差异的前提下进行,本着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精神,以取长补短的心态对待他国文明成果,营造多元多向的文明交流环境。

  关于“轴心时代”文明与当代社会。与会学者谈到,公元前8世纪到2世纪,是人类漫长历史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时期,大师辈出、学派蜂起,产生了一大批思想巨人、圣哲和伟大作品,在中国出现了孔子、老子、墨子等,在印度产生了《奥义书》和佛陀,在巴勒斯坦出现了以利亚、以赛亚、耶利米,在希腊则出现了荷马、柏拉图、阿基米德。他们的伟大思想催生育成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各具特色的思想文化,成就了万紫千红的人类文明百花园,为后人留下了永恒的精神财富。当今社会在加速走向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的同时,也面临着威胁人类文明的全球性挑战。如何应对这一挑战,需要借鉴历史上“轴心时代”文明留给我们的宝贵思想资源,以开放包容、胸怀天下的思想格局,同命同运、共存共荣的心态,通过平等协商,化解矛盾与冲突、消弭隔阂与误解,凝聚人类集体智慧,共同走向人类文明的新时代。

  关于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与会学者认为,现代化是一种以先进技术为支撑、以人文思想为导向的新型社会发展模式,是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必然追求的一场深远社会变革。现代化并不等于西方化,西方现代化只是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的路径之一,而通向现代化社会的道路应该也必然是多样态、多版本的,究竟采用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与范式,只能由本国人民根据自身国情来选择和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民群众的利益是现代化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中国式现代化既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滋养的推陈出新,也是对西方现代化有益经验的辨析吸收,其蕴含的独特历史观、价值观、文明观、生态观、民主观及其伟大实践,不仅具有世界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具有中国特色的鲜明标识,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体现了独特的中国智慧。

  关于现代化进程中的文明传承和创新。与会学者认为,现代化作为每个国家的必由之路,其发展逻辑既需要遵循一般建设规律,更需要有内生的深厚思想文化根基,而传承创新好本国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传统文化以现代特质,则是保障现代化发展进程有坚韧内生动力的必然选择。文明只有在不断转化创新中才能保持活力,而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创新的精神,是促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表达的前提条件。在现代化进程中,既要保持本国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又要注意学习借鉴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推动本民族文明传统在现代社会绽放新的光彩。学者谈到,就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明的关系而言,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为中国式现代化孕育出内生性文化要素,赋予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的民族特色与文化根脉。中华民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必须继续深化对中华文明的认识,挖掘其内在价值,吸取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延续中华文明基因,用中华文明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提供思想文化支撑。

  关于赓续传统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逻辑,表明了中华民族的文明追求和文明发展目标,是蕴含中国共产党根本价值立场、传承中华文明突出特性、体现中华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适应时代发展潮流和文明发展趋势的全新文明形态。与会学者讲到,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最大优势,赓续和创新民族文明传统,既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壮大得天独厚的条件,也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使命。通过继承弘扬和转化创新,使中华文明保持原有突出特性的同时,赋予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生机与活力,促进中华民族的现代性转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文明基础,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新的选择。

  关于人工智能与人类文明。与会学者谈到,随着科技革命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正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成为与土地、劳动、资本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新生产要素,给人类社会带来各种便利,催生出智能经济、智能生活、智能治理等新的社会样态。随着人工智能融入社会各方面,人工智能具有自主意识的可能性引起科技界和社会学界的持续关注,未来人工智能如何理性发展才能发挥其文明正价值并规避其负价值,学者认为,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之路必须限制在人类第一存在的范围之内,而不能突破人的主体性与社会性。确保人的主体性不被人所创造的智慧物所颠覆,必须构建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基本伦理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实现人类社会发展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为全球人工智能发展的伦理话语体系的建立、伦理思想基础的确立提供时代坐标和建构依据。

  除主论坛外,还举办了中意古典文明对话会、尼山儒学对话会、体育文化论坛、华侨华人论坛、中医药文化论坛、家庭文化研讨会等平行论坛,深化和丰富了论坛主题。

编辑:董丽娜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