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天下 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对话与合作 ——第七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侧记

来源:中国孔子网 作者:于海涛 日期:2021-09-30

  【编者按】“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深沉、最厚重、最本质的思想资源。先圣孔子从治国理政视角,突出“和”的优势,提出了“和合天下”的思想,把“和”视为国家长治久安、百姓安康的有效途径。孔子以“和为贵”的思想,彰显了儒家求同存异、化异为同的治国理念对中华后世的影响。在第七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现场,人们深深感受到先哲“大同”的博大襟怀。

  中国曲阜尼山,2572年前先贤孔子的诞生地,以推动不同文明交融互鉴为使命的第七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此举行。海内外专家学者从世界各地赶来,共襄这场思想交流的盛宴。

  和而不同 倡导人类文明多样性

  在第七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上,170多名海内外专家学者以“现场”和“线上”两种方式进行文明对话,探索多元文明的相融途径,挖掘古老文明的深邃智慧。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郝明金在致辞中指出,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理念,与“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原则息息相通、相得益彰,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

  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委员、国务院原副总理、国际儒学联合会会长刘延东在讲话中指出,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和内在的规律。一种文明只有不断地同其他文明交流融合,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无论是古代的中华文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印度文明等,还是现在的亚洲文明、非洲文明、欧洲文明、美洲文明、大洋洲文明等,都蕴含着永恒的魅力,这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精神,都在历史的长河中书写着互学互鉴的璀璨篇章。

  刘延东进一步指出,“和而不同”是中国古代圣贤提出的,但它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我们应当用“和而不同”的观点去对待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尊重和保护各种文明,在求同存异中和谐共处,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

  来自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申圣超在分组对话中说,“和”“同”是先秦时期两个非常重要的哲学概念。不同文明之间由于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的不同,可能引起冲突甚至战争。要解决这些矛盾冲突,儒家“和而不同”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即承认不同文明的差异性和多样化,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让不同文明平等相待、和谐共生。

  协和万邦 加强东西方文明间交流对话

  中宣部副部长蒋建国在出席论坛时指出,建设和平发展、共同繁荣的世界,要坚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努力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持续推进文明间交流对话。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搭起了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为传播中华文明,促进世界文明交流,夯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发挥了重要作用。

  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的发起者和倡导者、83岁高龄的中国人文学者许嘉璐向第七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专门发来贺信,他说,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促进不同民族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包容显得尤为重要。迫切需要从包括儒家文化在内的世界各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寻求解决当今问题的治世良方。

  在论坛上,不少专家表示,中国古代以“大同”思想为代表的和平理念不仅历久弥新,而且与诞生于近代的《联合国宪章》精神具有高度的共通性。在当代国家、地区、民族的矛盾冲突持续不断,尤其是毁灭性的核战争威胁之下,通过比较东西方的战争与和平的历史,要找到化解矛盾冲突与战争的有效方法,构建全人类的命运共同体,就需要求同存异,汲取古代先哲的智慧。

  专家们称,由“和合”“仁爱”等儒家和平思想的“大同”理念,浓缩了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形成的文化特质与和平性格。这些概念与联合国宪章中的“自由”“平等”“人权”的理念,都反映了人类长期以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可以成为当今人类世界反对战争实现和平的共同基础。

  天下一家 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

  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在一份他签名的中文贺信中写到:“凡益之道,与时偕行。今年论坛主题为文明对话与全球合作,可谓正当其时......儒家社会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大同社会,要实现这个理想,就要以孔子所倡导的孝悌之意作为行事准则,在这种思想引领下,每个人才会真正的履行社会责任,全人类做出自己的贡献。”

  尼山世界儒学中心理事、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王杰在主题为“儒家文明与人类共同命运”的分组对话中说,中国自古以来就特别重视天下,中国人很早就有自己的天下观。从《尚书》讲“协和万邦”、《周易》讲“万国咸宁”、《论语》说“四海之内皆兄弟”、《礼记》讲“天下为公”、“天下一家”,到李大钊、毛泽东讲“大同世界”,无不彰显出中国传统的天下观丰富内涵和深刻意义。

  与会专家们指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就是孔子创建的儒家思想,“贵和”与“大同”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引人瞩目的价值取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推进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或基因,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取向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第七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让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儒家思想,也留给了世人一道需要不懈努力才能不断完善的课题——如何更好地推进人类各种文明的交流交融、互学互鉴,让世界变得更和谐、各国人民生活变得更美好。

编辑:解放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和合天下 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对话与合作 ——第七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侧记

来源:中国孔子网作者:于海涛 2021-09-30 08:49

  【编者按】“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深沉、最厚重、最本质的思想资源。先圣孔子从治国理政视角,突出“和”的优势,提出了“和合天下”的思想,把“和”视为国家长治久安、百姓安康的有效途径。孔子以“和为贵”的思想,彰显了儒家求同存异、化异为同的治国理念对中华后世的影响。在第七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现场,人们深深感受到先哲“大同”的博大襟怀。

  中国曲阜尼山,2572年前先贤孔子的诞生地,以推动不同文明交融互鉴为使命的第七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此举行。海内外专家学者从世界各地赶来,共襄这场思想交流的盛宴。

  和而不同 倡导人类文明多样性

  在第七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上,170多名海内外专家学者以“现场”和“线上”两种方式进行文明对话,探索多元文明的相融途径,挖掘古老文明的深邃智慧。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郝明金在致辞中指出,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理念,与“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原则息息相通、相得益彰,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

  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委员、国务院原副总理、国际儒学联合会会长刘延东在讲话中指出,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和内在的规律。一种文明只有不断地同其他文明交流融合,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无论是古代的中华文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印度文明等,还是现在的亚洲文明、非洲文明、欧洲文明、美洲文明、大洋洲文明等,都蕴含着永恒的魅力,这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精神,都在历史的长河中书写着互学互鉴的璀璨篇章。

  刘延东进一步指出,“和而不同”是中国古代圣贤提出的,但它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我们应当用“和而不同”的观点去对待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尊重和保护各种文明,在求同存异中和谐共处,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

  来自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申圣超在分组对话中说,“和”“同”是先秦时期两个非常重要的哲学概念。不同文明之间由于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的不同,可能引起冲突甚至战争。要解决这些矛盾冲突,儒家“和而不同”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即承认不同文明的差异性和多样化,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让不同文明平等相待、和谐共生。

  协和万邦 加强东西方文明间交流对话

  中宣部副部长蒋建国在出席论坛时指出,建设和平发展、共同繁荣的世界,要坚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努力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持续推进文明间交流对话。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搭起了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为传播中华文明,促进世界文明交流,夯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发挥了重要作用。

  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的发起者和倡导者、83岁高龄的中国人文学者许嘉璐向第七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专门发来贺信,他说,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促进不同民族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包容显得尤为重要。迫切需要从包括儒家文化在内的世界各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寻求解决当今问题的治世良方。

  在论坛上,不少专家表示,中国古代以“大同”思想为代表的和平理念不仅历久弥新,而且与诞生于近代的《联合国宪章》精神具有高度的共通性。在当代国家、地区、民族的矛盾冲突持续不断,尤其是毁灭性的核战争威胁之下,通过比较东西方的战争与和平的历史,要找到化解矛盾冲突与战争的有效方法,构建全人类的命运共同体,就需要求同存异,汲取古代先哲的智慧。

  专家们称,由“和合”“仁爱”等儒家和平思想的“大同”理念,浓缩了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形成的文化特质与和平性格。这些概念与联合国宪章中的“自由”“平等”“人权”的理念,都反映了人类长期以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可以成为当今人类世界反对战争实现和平的共同基础。

  天下一家 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

  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在一份他签名的中文贺信中写到:“凡益之道,与时偕行。今年论坛主题为文明对话与全球合作,可谓正当其时......儒家社会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大同社会,要实现这个理想,就要以孔子所倡导的孝悌之意作为行事准则,在这种思想引领下,每个人才会真正的履行社会责任,全人类做出自己的贡献。”

  尼山世界儒学中心理事、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王杰在主题为“儒家文明与人类共同命运”的分组对话中说,中国自古以来就特别重视天下,中国人很早就有自己的天下观。从《尚书》讲“协和万邦”、《周易》讲“万国咸宁”、《论语》说“四海之内皆兄弟”、《礼记》讲“天下为公”、“天下一家”,到李大钊、毛泽东讲“大同世界”,无不彰显出中国传统的天下观丰富内涵和深刻意义。

  与会专家们指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就是孔子创建的儒家思想,“贵和”与“大同”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引人瞩目的价值取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推进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或基因,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取向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第七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让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儒家思想,也留给了世人一道需要不懈努力才能不断完善的课题——如何更好地推进人类各种文明的交流交融、互学互鉴,让世界变得更和谐、各国人民生活变得更美好。

编辑:解放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