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文明对话力度,让全世界合作声音更响亮

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沈静 赵琳 日期:2021-09-29

  为期两天的第七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中外学者围绕“文明对话与全球合作”以及文明多样性与世界融合发展、文明融合与人类命运、中华文明与人类命运发展等主题发表观点,交流对话,思想碰撞,致力于推动不同文明的互通互鉴。

  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院长、教授舒大刚

  经典:世界文明对话的宝贵资源 

  “经典”具有根源性、典范性、权威性和永恒性,是经过历史淘汰优胜出来的最有价值的特殊文献,是特定民族和国家的历史承载、文化典型,是文明范式、智慧启迪。

  经典著作就是中华文化的根本、源头和魂魄所在。作为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的中华民族,我们所拥有的系统全面的古老经典(比如儒家经典),在漫长传承的历史长河中,培植了中华历史的根。

  提倡文化自信,这些经典记忆是首先应该被唤醒的,认识经典的存在和价值,研习和传承好文化经典,是一个民族实现文化传承、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的重要途径;提倡文化交流,中华经典的积极意义和价值更应该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宣传,宣传和阐释好本民族经典,也是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交流对话的资本,更是这个民族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的宝贵财富和亮丽名片。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黄玉顺

  建构全球文明,儒家文明责无旁贷 

  全球化时代,人类亟须建构一种全球文明。全球文明是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人类文明期许,它既不是现有的世界不同文明的共存,更不是其中某个文明传统的独大。必须以“仁”的情感、“诚”的态度、“以仁心说,以学心听,以公心辨”的姿态来开展文明对话,避免文化冲突。

  人类建构“全球文明”,儒家文明义不容辞。

  儒家应继续发挥“未能成己,焉能成人”的传统。对于儒家文明来说,“成己”意味着自我更新、自我完善,完成自身的现代转型,这种转型涉及儒家文明的方方面面,重点是儒家伦理学及政治哲学的自我更新;“成人”则意味着与人为善,与其他文明一同共建全球文明。

  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刘学智

  挖掘传统儒学中的精神资源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厚的根基。在这方面,传统儒学中蕴藏着丰富的可资利用的精神资源,作为儒学重要学术流派的关学,其“天下一家,中国一人”的主张,可以视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有中国色彩的表述。

  去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其中文化的力量不容忽视。张载“四为”所体现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为我们抗疫注入了强劲的文化力量。其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两句,是这一力量源泉的根本和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还蕴含着人与“天地一体”或“仁者与物同体”的思想,把建基于人类相关性基础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扩大为人与天地万物的共同体。这一思想值得我们深思与传承。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合作是唯一的出路”。世界各国应加强信息沟通、经验共享,携手合作,尽最大努力去巩固全球化成果。

  北京师范大学特聘研究员大卫·巴拓识(德国)

  “统一只有在多元中才能找到联系” 

  全球化的背景加强了中德的联系,这要求我们接受共同拥有的世界是多样性的。

  儒家推崇“道”,《论语》中有“吾道一以贯之”“朝闻道,夕死可矣”等广为人知的箴言。大卫·巴拓识说,儒家的“道”是一种无处不在的道,它不局限于一个文明或一个历史阶段。

  儒家的“道”与德国哲学传统有差异但也有共性。大卫·巴拓识指出,中国与德国的思想家、哲学家有可以互通的论述与表达,也有不同的观点。

  “统一只有在多元中才能找到联系,没有多重,就不可能有统一,所以要接受、尊重甚至拥抱我们不同的传统和生命形式。”大卫·巴拓识说。

  北京外国语大学东西方关系中心主任田辰山(美国)

  找到唤醒人类共识的儒学根基 

  人类正无可逃避地面临生存危机与挑战,这是21世纪须首要思考与亟待解决的问题。造成人类世界与波及自然界生态秩序混乱的根本原因是现代文明中的个人自由主义。

  面对日益严峻的人类生存危机,我们需要一场思想革命,唤醒全人类对生命共同关系的认识,而这种认识恰好可以从儒家传统找到哲学根基。

  “生生关系”就是这个根基。“生生关系”作为人与人相互依赖的关系、多样性特点价值观的根本,是取代“有限游戏”的另一种选择。人是关系构成的,每个人不仅要想到自己,为自我担责任,还必须为其他人担责任,因为他人是同我们一起构成这个世界的。

  应对人类正面临的困境,我们必须加大文化对话力度,发挥一切可用的文化资源的作用。

编辑:解放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加大文明对话力度,让全世界合作声音更响亮

来源:大众日报作者:沈静 赵琳 2021-09-29 11:16

  为期两天的第七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中外学者围绕“文明对话与全球合作”以及文明多样性与世界融合发展、文明融合与人类命运、中华文明与人类命运发展等主题发表观点,交流对话,思想碰撞,致力于推动不同文明的互通互鉴。

  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院长、教授舒大刚

  经典:世界文明对话的宝贵资源 

  “经典”具有根源性、典范性、权威性和永恒性,是经过历史淘汰优胜出来的最有价值的特殊文献,是特定民族和国家的历史承载、文化典型,是文明范式、智慧启迪。

  经典著作就是中华文化的根本、源头和魂魄所在。作为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的中华民族,我们所拥有的系统全面的古老经典(比如儒家经典),在漫长传承的历史长河中,培植了中华历史的根。

  提倡文化自信,这些经典记忆是首先应该被唤醒的,认识经典的存在和价值,研习和传承好文化经典,是一个民族实现文化传承、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的重要途径;提倡文化交流,中华经典的积极意义和价值更应该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宣传,宣传和阐释好本民族经典,也是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交流对话的资本,更是这个民族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的宝贵财富和亮丽名片。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黄玉顺

  建构全球文明,儒家文明责无旁贷 

  全球化时代,人类亟须建构一种全球文明。全球文明是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人类文明期许,它既不是现有的世界不同文明的共存,更不是其中某个文明传统的独大。必须以“仁”的情感、“诚”的态度、“以仁心说,以学心听,以公心辨”的姿态来开展文明对话,避免文化冲突。

  人类建构“全球文明”,儒家文明义不容辞。

  儒家应继续发挥“未能成己,焉能成人”的传统。对于儒家文明来说,“成己”意味着自我更新、自我完善,完成自身的现代转型,这种转型涉及儒家文明的方方面面,重点是儒家伦理学及政治哲学的自我更新;“成人”则意味着与人为善,与其他文明一同共建全球文明。

  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刘学智

  挖掘传统儒学中的精神资源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厚的根基。在这方面,传统儒学中蕴藏着丰富的可资利用的精神资源,作为儒学重要学术流派的关学,其“天下一家,中国一人”的主张,可以视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有中国色彩的表述。

  去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其中文化的力量不容忽视。张载“四为”所体现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为我们抗疫注入了强劲的文化力量。其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两句,是这一力量源泉的根本和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还蕴含着人与“天地一体”或“仁者与物同体”的思想,把建基于人类相关性基础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扩大为人与天地万物的共同体。这一思想值得我们深思与传承。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合作是唯一的出路”。世界各国应加强信息沟通、经验共享,携手合作,尽最大努力去巩固全球化成果。

  北京师范大学特聘研究员大卫·巴拓识(德国)

  “统一只有在多元中才能找到联系” 

  全球化的背景加强了中德的联系,这要求我们接受共同拥有的世界是多样性的。

  儒家推崇“道”,《论语》中有“吾道一以贯之”“朝闻道,夕死可矣”等广为人知的箴言。大卫·巴拓识说,儒家的“道”是一种无处不在的道,它不局限于一个文明或一个历史阶段。

  儒家的“道”与德国哲学传统有差异但也有共性。大卫·巴拓识指出,中国与德国的思想家、哲学家有可以互通的论述与表达,也有不同的观点。

  “统一只有在多元中才能找到联系,没有多重,就不可能有统一,所以要接受、尊重甚至拥抱我们不同的传统和生命形式。”大卫·巴拓识说。

  北京外国语大学东西方关系中心主任田辰山(美国)

  找到唤醒人类共识的儒学根基 

  人类正无可逃避地面临生存危机与挑战,这是21世纪须首要思考与亟待解决的问题。造成人类世界与波及自然界生态秩序混乱的根本原因是现代文明中的个人自由主义。

  面对日益严峻的人类生存危机,我们需要一场思想革命,唤醒全人类对生命共同关系的认识,而这种认识恰好可以从儒家传统找到哲学根基。

  “生生关系”就是这个根基。“生生关系”作为人与人相互依赖的关系、多样性特点价值观的根本,是取代“有限游戏”的另一种选择。人是关系构成的,每个人不仅要想到自己,为自我担责任,还必须为其他人担责任,因为他人是同我们一起构成这个世界的。

  应对人类正面临的困境,我们必须加大文化对话力度,发挥一切可用的文化资源的作用。

编辑:解放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