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家学者,在尼山留下他们的声音

来源:中国孔子网 作者:赵珂 日期:2018-09-28

  两天,3场高端对话、4场主题演讲、1个专题论坛和21场次分组对话,来自25个国家和地区的260多名专家学者,在孔子诞生地尼山,进行了一场世界不同文明思想的交辉。深入探讨文明的相融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途径,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为人类的未来和平、有序发展献计献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文化的多样性当成一种生命力的财富加以保护。尼山论坛今后能成为一个国际交流的大平台,一个国际文明对话的大平台。”原国家外经贸部副部长、尼山论坛理事会副主席龙永图说,尼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发祥地,我们要挖掘民族文化的精华,作为我们实现和平发展的精神支撑,使大家在共同价值的基础上,来寻求一些共同的发展。他希望尼山论坛能够发扬开放、包容和创新的精神,在促进全球文明的对话和促进全球文化发展当中发挥重要作用。龙永图认为,“尼山论坛完全可能成为‘博鳌级’论坛”。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发表题为《认识传统的意义》的演讲。他说,文化传统代表了民族文化的精神追求,是民族的生命血脉,也是民族的根和魂。其中,价值体系是文化传统的核心,提供一个文化的价值规范、价值理念、价值追求、价值理想。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未能自发地引导中国社会走入近代化,但中国文化的价值传统并不必然与模拟、学习、同化既有的现代政治经济制度相冲突。所以当下,我们看待传统文化,要从一个更高的角度、从人性和人生的需要、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以及文化自身的内在价值认识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与价值。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斯·特里尔在尼山论坛上做了《文明不需要冲突:中国和西方》的演讲。他认为,虽然中美两国当前在经贸关系上有些摩擦,但相信双方会求同存异,找出一条解决之道。罗斯·特里尔师承于基辛格博士与费正清博士,致力于研究东西方格局关系的稳定和谐。他写的《毛泽东传》被广为流传。他和周恩来总理见过面,和郭沫若聊过天,他见证了中美的建交,也亲历了中澳的建交。罗斯·特里尔认为,中国正走在追求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不断参与到全球的共建当中,美国也在追求和维护自己的利益,这都没有错。中国在近代以来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而这些经验是美国所缺乏的。他认为,随着人类社会发展,未来国家之间的文明不需要冲突,将是相融相通,甚至是混合、和合的。对于中美两国来说,越来越多的美籍华人和美裔中国人的出现,将是推动文明融合的新兴力量。


  蒙古国立大学教授、蒙古国立大学孔子学院蒙方院长蒙热勒·其米德策耶认为,“一带一路”不仅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也将造福全世界。他表示,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中华传统美德,就是自己想立得住,也要使别人能立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也要使别人能行得通。他认为,来自《论语》的这一智慧,在中国领导人倡议的“一带一路”宏大的战略构想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就是以中国自身崛起为带动力,推动欧亚大陆包括非洲南太地区的发展和繁荣,创新21世纪地区合作的模式。

  论坛期间,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以《中华文明的格局与气象》为题作了主题演讲,从儒学的广阔背景、孔子的自信、“王天下之道”、“道前定则不穷”等多个方面进行阐释,主张“文化自信”正是源于充分的“文化自知”,使现场嘉宾对中华文化的历史传统、价值内涵和现实意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他强调,我们要认清自己的文化方位,思索中华文化的竞争力,思考中华文明与人类共同价值之间的关系。我们在忙于为“优秀的传统”制作“得体的时装”时,还要更多地在认真理解“优秀的传统”上下功夫。事实上,许多人在世界文明面前感到迷茫、在西方文明面前感到卑微,缺少的是对自身文明符合历史真实的认知。理解到了这一点,才能达致真正的文化自信;惟其如此,才可以与全人类共享中华文化的伟大智慧。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颜炳罡教授认为,进入21世纪,人类由国际时代真正进入了星际时代。在这样的时代,儒家的仁爱是应对人类伦理困境的最佳出路。虽然一切宗教与文化系统都有爱的教义,然而既讲爱,又告诉人们如何去爱,儒家的文化系统表达的最为透彻。因为在儒家看来,天地间即宇宙间的人都是宇宙这个大家庭中都一气相通、天命所生、相互关联的成员,而不是孤绝的原子式的个体,因而人人都须要相亲相爱。一句话,覆天载地的仁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黄玉顺教授则思考了最前沿的“人类文明共同体”问题。他说,“人类文明共同体”(the community of human civilization)的“文明”应当是单数,即是一个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概念;立足当下,就是正视当今世界的文明冲突;面向未来,就是为消弭文明冲突而建构未来世界的共同文明。

  黄教授强调,传统儒学的许多文明价值都可以贡献给未来的人类共同文明,而最核心的无疑是“仁”、“义”、“礼”等价值观念;但前提是这些文明价值必须首先经过儒家的自我损益,因为这些价值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代曾被赋予过不同的具体内容,这些内容未必尽合人类共同文明建构的要求。

编辑:赵珂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全球专家学者,在尼山留下他们的声音

来源:中国孔子网作者:赵珂 2018-09-28 17:07

  两天,3场高端对话、4场主题演讲、1个专题论坛和21场次分组对话,来自25个国家和地区的260多名专家学者,在孔子诞生地尼山,进行了一场世界不同文明思想的交辉。深入探讨文明的相融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途径,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为人类的未来和平、有序发展献计献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文化的多样性当成一种生命力的财富加以保护。尼山论坛今后能成为一个国际交流的大平台,一个国际文明对话的大平台。”原国家外经贸部副部长、尼山论坛理事会副主席龙永图说,尼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发祥地,我们要挖掘民族文化的精华,作为我们实现和平发展的精神支撑,使大家在共同价值的基础上,来寻求一些共同的发展。他希望尼山论坛能够发扬开放、包容和创新的精神,在促进全球文明的对话和促进全球文化发展当中发挥重要作用。龙永图认为,“尼山论坛完全可能成为‘博鳌级’论坛”。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发表题为《认识传统的意义》的演讲。他说,文化传统代表了民族文化的精神追求,是民族的生命血脉,也是民族的根和魂。其中,价值体系是文化传统的核心,提供一个文化的价值规范、价值理念、价值追求、价值理想。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未能自发地引导中国社会走入近代化,但中国文化的价值传统并不必然与模拟、学习、同化既有的现代政治经济制度相冲突。所以当下,我们看待传统文化,要从一个更高的角度、从人性和人生的需要、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以及文化自身的内在价值认识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与价值。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斯·特里尔在尼山论坛上做了《文明不需要冲突:中国和西方》的演讲。他认为,虽然中美两国当前在经贸关系上有些摩擦,但相信双方会求同存异,找出一条解决之道。罗斯·特里尔师承于基辛格博士与费正清博士,致力于研究东西方格局关系的稳定和谐。他写的《毛泽东传》被广为流传。他和周恩来总理见过面,和郭沫若聊过天,他见证了中美的建交,也亲历了中澳的建交。罗斯·特里尔认为,中国正走在追求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不断参与到全球的共建当中,美国也在追求和维护自己的利益,这都没有错。中国在近代以来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而这些经验是美国所缺乏的。他认为,随着人类社会发展,未来国家之间的文明不需要冲突,将是相融相通,甚至是混合、和合的。对于中美两国来说,越来越多的美籍华人和美裔中国人的出现,将是推动文明融合的新兴力量。


  蒙古国立大学教授、蒙古国立大学孔子学院蒙方院长蒙热勒·其米德策耶认为,“一带一路”不仅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也将造福全世界。他表示,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中华传统美德,就是自己想立得住,也要使别人能立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也要使别人能行得通。他认为,来自《论语》的这一智慧,在中国领导人倡议的“一带一路”宏大的战略构想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就是以中国自身崛起为带动力,推动欧亚大陆包括非洲南太地区的发展和繁荣,创新21世纪地区合作的模式。

  论坛期间,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以《中华文明的格局与气象》为题作了主题演讲,从儒学的广阔背景、孔子的自信、“王天下之道”、“道前定则不穷”等多个方面进行阐释,主张“文化自信”正是源于充分的“文化自知”,使现场嘉宾对中华文化的历史传统、价值内涵和现实意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他强调,我们要认清自己的文化方位,思索中华文化的竞争力,思考中华文明与人类共同价值之间的关系。我们在忙于为“优秀的传统”制作“得体的时装”时,还要更多地在认真理解“优秀的传统”上下功夫。事实上,许多人在世界文明面前感到迷茫、在西方文明面前感到卑微,缺少的是对自身文明符合历史真实的认知。理解到了这一点,才能达致真正的文化自信;惟其如此,才可以与全人类共享中华文化的伟大智慧。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颜炳罡教授认为,进入21世纪,人类由国际时代真正进入了星际时代。在这样的时代,儒家的仁爱是应对人类伦理困境的最佳出路。虽然一切宗教与文化系统都有爱的教义,然而既讲爱,又告诉人们如何去爱,儒家的文化系统表达的最为透彻。因为在儒家看来,天地间即宇宙间的人都是宇宙这个大家庭中都一气相通、天命所生、相互关联的成员,而不是孤绝的原子式的个体,因而人人都须要相亲相爱。一句话,覆天载地的仁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黄玉顺教授则思考了最前沿的“人类文明共同体”问题。他说,“人类文明共同体”(the community of human civilization)的“文明”应当是单数,即是一个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概念;立足当下,就是正视当今世界的文明冲突;面向未来,就是为消弭文明冲突而建构未来世界的共同文明。

  黄教授强调,传统儒学的许多文明价值都可以贡献给未来的人类共同文明,而最核心的无疑是“仁”、“义”、“礼”等价值观念;但前提是这些文明价值必须首先经过儒家的自我损益,因为这些价值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代曾被赋予过不同的具体内容,这些内容未必尽合人类共同文明建构的要求。

编辑:赵珂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