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按】4月13日,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工作会议暨“中华历史文化精华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术研讨会在济南举行。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教授、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主任陈来同志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
陈来同志发表讲话
各位同仁: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学术委员会工作会议暨“中华历史文化精华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术研讨会,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很有意义,也很有必要。刚才孔部长做了重要讲话,爱军同志通报了基金会2018年工作情况和2019年工作打算,我完全赞同。过去的一年基金会秘书处做了大量的组织协调工作,大家付出了辛勤的劳动,确保了基金会的顺利运转,在此,我代表学术委员会以及今天到会的各位专家向秘书处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过去的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大家围绕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文化命题,积极担当、奋发有为,推动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2018年,在基金会理事会和基金会秘书处党组的领导下,学术工作紧紧围绕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要求,从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开展学术文化工作。加大学术工作力度,创新学术活动的组织形式,与国内其他国学学术团体进行了广泛合作,有效地整合了全国儒学研究资源;无论是组织学术会议,还是学术活动,力求谋划、注重策划,突出儒家的“学以致用”精神,有效地推动了儒学融入现代社会;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开展学术研讨,深入挖掘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有效地服务了社会需要。
一是联合社会力量,举办了多次高端研讨会和学术论坛。一年来,就儒学的学术热点、焦点问题共举办了7次学术论坛及研讨会,在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确保了基金会在儒学研究领域的引领作用。同时,还积极参与第五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的会议筹备学术组工作及其它学术文化活动。
二是调整了《孔子研究》编委会,凸显办刊特色。2018年,重新调整了《孔子研究》编辑委员会,充实了学术力量。编辑部理顺了工作机制,建立规范的工作流程和严格的审稿制度;重新设计了封面,恢复《孔子研究》经典栏目设置。
一系列专栏的开设与精心组织,使刊物栏目充实,内容厚重,使《孔子研究》“专门反映孔子、儒学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诸方面的最新最重要的研究成果及学术动态”的办刊特色日益凸显,面貌焕然一新。也使《孔子研究》继续保持了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复印报刊资料”等重要转载来源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此外,中国孔子基金会与孔子研究院共同主办了《孔子学刊》,赞助和支持了《中国哲学史》的出版,为推动儒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是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大众普及。为更好地普及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去年出版了《儒家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智慧的当代启示》等图书、论文集;完成了《论语》译介工程的中蒙对照版;与山东省地方史志研究院联合制作了《管子》《晏子》《墨子》等齐鲁历史名人动漫片。
总之,2018年基金会学术工作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基金会秘书处全体同仁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学术委员会各位专家共同支持和参与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大家对基金会秘书处和学术委的全体同仁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2019年,是孔子诞辰2570周年,也是中国孔子基金会成立35周年。刚才爱军秘书长说了,这一年无论是在儒家文化的发展历程中,还是在中国孔子基金会的发展历史上,这一年都将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如何抓住这难得的历史契机,推陈出新,返本开新,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时代课题。
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和哲社工作者提出“一个定位”“四个要坚持”,定位非常清晰:一个国家和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艺和哲社工作就是培根铸魂的工作。围绕着这个定位,首先提出“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文艺和哲社工作要与时俱进,承担起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新命题、新使命;如何与新时代同步伐,就要解决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不变、情怀不变;实施路径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文艺和哲社工作者不要一味追求著作等身,要追求“著作等心”,不要讲那些鹦鹉学舌、人云亦云的空话废话;因为我们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以人化文、以文育人、以人培元,知行合一。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无论是文学艺术创作者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都应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者、引领者、实践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都应该反映现实、观照现实,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总书记希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要走出象牙塔,要投入时代,要和现实强化互动。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学术研究才有大视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学术研究才有大情怀;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学术研究才有大作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哲学社科工作者要从社科的角度讲清楚我们的文化传统,讲清楚我们中华文化的真精神,然后用它来铸魂,为我们的价值观的建设做出一定的贡献。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诸如:从信仰层面的时代融合上,探讨重塑中国精神,共铸中国梦;从思想层面的现代转化上,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制度层面的现代重构上,阐释以德治辅法治,实现良法善治;从社会层面的现代传承上,促成以文化人,传承家风行风;从道德层面的现代挺立上,实现立德树人,提升公民素质。通过现代转化和创新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助力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今年,学术委员会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担当,深入谋划推进学术工作,切实把包括儒家文化、齐鲁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造转化推向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第一,注重探求儒学发展的前沿,回应时代关切。高度重视学术会议的引领作用,积极谋划、设置议题,加强引领性、协同性。充分开好包括我们这次学术委员会工作会议在内的各个学术会议,办好“纪念孔子诞辰257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山东专场论坛”,突出山东作为孔孟之乡的地位作用。
第二,深入挖掘儒家文化的资源,以精品奉献人民。高度重视学术论文集和相关专家学者研究成果的编辑出版和创造转化,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史料收集、整理、挖掘,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推出一批有价值有影响的研究成果;策划编辑出版《山东古志儒家文献集成》等一批有分量的学术著作;充实完善《孔子研究》编辑部编审力量;持续推进“一带一路”国家《论语》译介工程。
第三,共同推动儒学交流传播,扩大东亚儒家文化圈。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及学术委员的作用,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开拓视野,不断提升基金会在海内外儒学研究上的影响力。
在国内,建立与国际儒联、中华文化学院、中华孔子学会等全国文化学术团体的经常性联系、沟通与协作;加强与省内诸如山东大学高等儒学研究院、山东社会科学院国际儒学研究与交流中心、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孔子研究院、曲阜师范大学儒学研究院等文化科研单位与大学的密切协同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儒学和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
同时,开拓视野,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合作。儒学已成为国际性学术,在近代东亚现代化和经济起飞的过程中曾产生过积极作用。我们应该积极与海外孔子学院、海外学术研究机构和大学建立广泛联系与良好的学术合作关系,以革故鼎新的态度弘扬中华文化,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对话多元文明,推动对外文明交流与文明互鉴;要适应我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步伐和世界各国渴望了解中国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方式和阅读习惯,推出一批国外受众喜爱的出版物,如《论语》译介、《儒家文化大众读本》等,真实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当代文化的勃勃生机,把更多中华文化的优秀成果传播出去,为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和认同做出贡献。
进一步深化东亚儒家文化圈的交流,不断提高议题设置能力,继续加强与韩国成均馆大学、国立安东大学的学术交流合作,并积极推动与日本、新加坡的学术交流合作。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返本开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展现中华文化的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对于我们从事传统文化的教育者、研究者、传播者来说,义不容辞,责无旁贷。授古人之德,开今人之风,中国孔子基金会将一如既往与儒学界携手同行。深入研究当代中国的思想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握当代中国的发展理念;深入探究当代中国的文化基因,更好地把握中国从哪里来、向哪里去;深入观察当代中国的实践创造,全面立体介绍多彩的中国、活力的中国;深入推动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增进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总之,要把研究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同解读当代中国的发展实践结合起来,看清当代中国的发展历程和进步逻辑,看清当代中国与世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依存关系和良性互动。在中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文明做出更大贡献的新时代,要充分调动中华文明的宝贵资源,在中西文明比较中,讲好中国故事,在世界范围内增进思想文化共识。
本次会议,大家围绕会议主题还提交了43篇论文,论文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和创新性发展”“人类智慧与共同命运”“21世纪的中国与儒学的自我更新”“传统文化作为独特的战略资源”等几个方面,展开阐释,论题十分丰富。在此,对各位学术委员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表示由衷的感谢。希望大家围绕会议主题就基金会学术工作及传统文化的未来发展等问题展开讨论,建言献策。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各位学术委员、各位嘉宾,让我们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全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为国家文化繁荣昌盛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