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季羡林倡导主持下,《东方文化集成》丛书于1993年开始编纂。从1997年开始,《东方文化集成》先后出版了季羡林、池田大作、汤用彤、张岱年、林庚、叶渭渠以及汤一介、...
季羡林,字希逋,又字齐奘。北京大学教授。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
我在下面介绍的只限于中国文学作品。外国文学作品不在其中。我的专业书籍也不包括在里面,因为太冷僻。
我从小就喜欢舞笔弄墨。我写这种叫做散文的东西,已经有50年了。
曾见冰心老人为别人题座右铭:“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言简意赅,寻味无穷。特写短文两篇,稍加诠释。先讲知足知不足。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除了看破红尘出家当和尚的以外,每一个人都会有一个家。一提到家,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漾起一点温暖之意,一丝幸福之感。
2009年的今天,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语言学家季羡林去世,享年98岁。季羡林去世后,很多人自发悼念他,在这十年间,关于他的文章源源不断,他的影响力早已不局...
十年过去了,每每想到季先生,脑中浮现的,最多的还是最后的记忆。这样的记忆如果局限在老人去世前的2008年,回想起来,可有如下数端。这年年初,2月25日,应中国海关出...
为什么心甘情愿作这样一篇文章呢?一言以蔽之,题目出得好,不但实获我心,而且先获我心:我早就想写这样一篇东西了。
我因为是季家的独根独苗,身上负有传宗接代的重大任务,所以十八岁就结了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不在话下。德华长我四岁。对我们家来说,她真正做到“毫不利己,专...
如果读书也能算是一个嗜好的话,我的唯一嗜好就是读书。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人类之所以能进步,靠的就是能读书又写书的本领。
父亲在德国的十多年里,孤身一人,思乡之情十分严重,特别是在他结束学业不能回国的时候,尤其如此。每逢过年过节,他的思乡之情剧烈涌动,除了要写点什么,不免要大哭...
我曾一度得到两个截然相反的答案:一个是最好不要再上大学,我实在心有余悸。一个是仍然要上,而且偏偏还要学现在学的这一套。后一个想法最终占了上风,一直到现在。
积将近90年的经验,我深知世界上确实是有坏人的。乍看上去,这个看法的智商只能达到小学一年级的水平。这就等于说“每个人都必须吃饭”那样既真实又平庸。
说到故去季羡林大师,我们对其固有的印象是:国学大师、国宝级学者等等,但少有人知道的,他曾经也是一位真性情、有热血、叛逆、接地气的鲜活小年轻,如果你读过他的《...
从积贫家庭走出,驰骋于浩瀚学海,季羡林所依凭的乃是一个“勤”字。“勤”助他克服时艰、学有所成,也帮他老骥伏枥,频结硕果。季羡林晚年学术助手、山东大学教授蔡德贵回...
季羡林,精通12国语言,北大终身教授。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是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为季老...
“很多人总要问我有什么养生之术。有什么秘诀。我回答是没有秘诀,也从来不追求什么秘诀。我有一个‘三不’主义,就是不挑食、不锻炼、不嘀咕。”季老如是说。
当我还是一个青年大学生的时候,报刊上曾刮起一阵讨论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的微风,文章写了一些,议论也发表了一通。我看过一些文章,但自己并没有参加进去。
中国有一句老话:“知足常乐。”为大家所遵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