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论”第十一讲:“道教易学及其三种形式”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作者:李根 万铠诚 日期:2024-08-05

  5月23日,由尼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联合研究生院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项研究生共同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论”第十一讲在中国人民大学公教一楼1102教室顺利举行。课程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腾讯会议、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B站账号进行直播。本场讲座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哲学学院章伟文教授主讲,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辛亚民老师主持,讲座题目是“道教易学及其三种形式”。

  章伟文教授从“道教易学及其确立”“道教易学的内容”“与玄学易、儒学易的关系”以及“道教易学研究意义”四个方面逐渐展开道教易学及其三种形式。

  讲座伊始,在 “道教易学及其确立”部分,章伟文老师深入探讨了道教易学的定义、确立的理与势,以及其文化背景、发展历程。

  首先,章老师以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为导引,进而提出关于道教易学的定义问题,指出道教易学是运用《周易》的卦爻象、卦数、卦理等要素来阐发道教信仰和教义思想的一种学术形式。与传统的《周易》经传解释不同,道教易学通过象征符号来表达教理和教义,属于“易外别传”。

  其次,在探讨道教易学的确立过程中,章伟文老师重点介绍了易学文化与道教文化的共同文化源头——中国古代的巫史文化。道教在形成过程中,继承了巫术文化和史官文化,吸收了道家和儒家的思想,形成了一个综合性的宗教体系。特别是在汉末时代,面对儒学僵化的问题,道教通过对天道与人道的统一性思考,引入了易学,确立了道教易学的独特形式。

  接着,章伟文老师还介绍了道教易学在结合《周易》理、象、数方面的独特话题,包括探讨天道及其表现、修道的路径和方法,以及追求以人合天,得道成神、成仙的理念。道教易学不仅为道教确立了终极宗教信仰目标,还使道教修持变得切实可行。

  关于《周易参同契》的重要性问题。章老师指出,魏伯阳撰写的《周易参同契》被认为是道教易学的确立标志。尽管关于《周易参同契》是否伪书存在争议,但学界普遍认可其内容结合《周易》义理,系统说明了金丹炉火之术,建立了独特的丹道哲学理论体系。该书标志着道教易学的正式确立,为后续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道教易学的内容”部分,章伟文老师深入探讨了道教易学的多元内容,包括丹道易学、道教图书易学以及道教易老学三个方面。

  首先,在丹道易学方面。章伟文老师介绍道,丹道易学既涵盖内丹学,又涉及外丹学。内丹学是在外丹学发展的基础上确立起来的道教学术形式。通过对《周易》卦爻象、卦数的解读,内丹学将丹道理论中重要概念如鼎器、药物、火候等落实于人身之中,构建了道教修持的理论体系。内丹学中的不同流派如全真北派和内丹学南宗各有侧重,但都强调以识心见性为目标,并辅以精气的修炼。道教易学将借助《周易》象数、义理来论道教丹道的鼎器、药物、火候以及人性与道性修养等问题,形成了丹道易学。以《周易参同契》为例,该书引入卦气、纳甲等汉易象数理论,系统阐释了气血在人体中的运行规律,体现了天人合一、天人相感的哲学。

  其次,在道教图书易学方面。章伟文老师指出,道教易图学以易图的方式对宇宙生成等天道问题进行理论地说明,为道教的修丹实践服务。历史上的道教易图学在唐、五代时期首现,至宋代陈抟提出龙图、河图、洛书等图式,将天地生成之理与道教丹道理论相结合,探讨了天地生成之理的重要性。

  最后,在道教易老学方面。章伟文老师认为,易老学指的是以《易》解《老》或以《老》解《易》所形成的思潮和思想。道教易老学将《周易》卦爻变化的节序性、规律性的思想与《老子》论道体的自然无为思想相结合,以体用的方式贯通道体与器用,为道教修持确立形上的本体的依据。此外,章伟文还介绍了宋元道教易老学的主旨和目的,以及元代李道纯的道教易老学思想,深入阐述了形上与形下的有机结合、体用的关系以及对宇宙本源秩序的探索。

  在“与玄学易、儒学易的关系”部分,章伟文老师深入探讨了道教易学与玄学易、儒学易的关系,详细分析了它们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异同。

  首先,在道教易与玄学易的关系方面。章伟文老师认为道教易学与玄学易学都重视对本体之天道的探讨,这是它们的共同点。然而,它们在哲学倾向上存在显著差异。玄学易学侧重虚无本体,强调得意忘象、得象忘言,追求心灵的超越与精神的自由。而道教易学则注重对汉易象数易学的改造和运用,通过象数体系来模拟天地造化的过程,以及人道如何达于天道的方式。

  其次,在道教易与儒学易的关系方面。章伟文老师指出,道教易学与儒家易学都具有推天道以明人事的特点,但在人事的具体内涵上有所不同。儒家易学主要将政治和社会伦理问题作为人事的核心。例如《象》曰:“云雷,《屯》。君子以经纶。”以及《象》曰:“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而道教易学的“人事”主要指的是个人的修炼之事,如《悟真篇》中描述的修炼过程:“先把乾坤为鼎器,次抟乌兔药来烹。既驱二物归黄道,争得金丹不解生。取将坎位中心实,点化离宫腹里阴。从此变成乾健体,潜藏飞跃尽由心。”

  最后,在道教易学与儒家易学的相待与互补方面。针对两者相待,章伟文老师认为,儒家易学强调建人伦、明教化,强调由人之天,即从社会现实出发,建立文化制度体系,引领现实世界符合天道。而道教易学则发天道、明自然,强调由天之人,即以自然之理作为人文化成的基础,反对文明制度的过度泛滥对人性的异化。但两者应该相互补充,儒家易学强调礼乐教化,推崇人文精神,但容易导致社会的僵化和人性的异化;道教易学强调自然无为,推崇自然精神,但可能缺乏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因此,将儒家易学的人文精神与道教易学的自然精神相结合,既弘扬儒家易学刚健中正、济世救世的担待精神,也培护道教易学涵虚脱俗、超越恬淡的逍遥精神,是实现两者优势互补的理想途径。

  在讲座的最后,即“道教易学研究意义”方面,章伟文老师指出道教易学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首先,道教易学从哲学的角度映现了道教思想的发展历程,是深入理解道教思想的必然途径。其次,就易学史而言,《周易参同契》开启了有宋一代图书易学的学术流派,丰富了宋易的内容,促进了中国哲学的发展。最后,道教易学的文化精神中,不乏有很多对当代社会仍然有重要价值的内容:如教易学贵生重生,关注生命价值道。因此,道教易学对当代社会文化与文明互鉴具有启示作用。

  讲座结束后,辛亚民老师对章伟文老师表示感谢并对本场讲座进行了简要回顾,并主持了接下来的答疑环节。章伟文教授就线上线下同学们的提问作了细致的解答。针对同学提出的道教内部的多元性是否有某种统一的形式在其中一以贯之的问题,章伟文老师就道教中每个流派的特征梳理出统一的特点解答了同学们的疑问。最后,讲座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编辑:张晓芮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