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论”第五讲:“世界文明视野中的中国之‘天下时代’”

来源:中国孔子网 作者: 日期:2024-04-17

  4月11日,由尼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联合研究生院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项研究生共同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论”第五讲在中国人民大学公教一楼1102教室顺利举行。本场讲座由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副院长陈赟教授主讲,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宫志翀老师主持,主题是“世界文明视野中的中国之‘天下时代’”。

  讲座开始前,宫志翀老师介绍了陈赟教授的研究方向和学术成果。作为当今中国哲学界的著名学者,陈赟教授在《中庸》研究、王船山研究、庄子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颇具推进意义与影响力的学术成果。沃格林秩序哲学提供的文明多元论的分析框架,对于在理论上刻画中国文明在世界历史中的位置,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陈赟教授近年来深耕于此,并在此基础上开展自己的研究,著成《文明论的历史哲学》。

  陈赟教授的讲座围绕“沃格林视野中的西方‘天下时代’”“‘治出于二’与中国的天下时代”“仁性意识与生存论中的中道真理”三部分展开。

  第一部分,陈赟教授梳理了沃格林的“天下时代”概念。后黑格尔时代的历史哲学致力于突破欧洲中心论,继雅斯贝尔斯“轴心时代”概念之后,沃格林提出了“天下时代”,以刻画具备多样性与普遍性的历史。天下时代是一个普遍秩序得以在各大文明中创发的时代,由精神突破、帝国政府、历史编纂的三元结构奠定。陈赟教授对比了天下时代的普遍秩序与此前宇宙论王制秩序的不同之处,包括精神领域、共同体秩序原理的想象、神显范式、真理类型、普世宗教、文明担纲的主体、社会形式。

  第二部分,陈赟教授刻画了中国的天下时代。人类到了天下时代,在统治与精神两个层次都走向了普世秩序。中国的天下时代,时间上位于三代宇宙论王制秩序终结后、汉武帝独尊儒术所导致的儒家正统帝国确立之前的时期。在这一时代,中华文明奠基了普遍秩序与精神理念,形成了政治性天下与精神性天下的张力结构,再也回不到“治出于一”的宇宙论王制秩序。针对沃格林认为中国的精神突破不够彻底的判断,陈赟教授从秩序担纲的主体、以仁为基础的普遍人性、德的分殊、六经与圣显空间的建立等方面论述了中国的天下时代。中国文明保持了宇宙与历史的连续性,其经史传统也不同于哲学、启示的符号创建。

  第三部分,陈赟教授讲述了中国文明的真理类型。普遍秩序的基础是普遍人性,普遍人性是人神两极的结构性张力。生存论真理介于神极与人极之间,发现人本身即关联天人两端。不同于古希腊的智性意识与以色列的灵性意识,中华文明的普遍秩序以横向性的仁为基础构筑普遍人性,以纵向性的中为基础,构筑生存论的中道真理,以经史符号作为生存真理的承载,构筑历史文化的宇宙。

  讲座结束后,宫志翀老师向陈赟教授的精彩讲座表示感谢,并做了简要的总结。在接下来的互动环节中,对于如何看待沃格林对中国文明的精神突破的评价以及仁性意识问题,陈赟教授做出了详细解答。本次讲座在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编辑:张晓芮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