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研修花絮 看文化传承的薪火赓续
来源:中国孔子网 作者:衣悦 日期:2023-08-27夏末的邹城孟苑,暑气仍未消解,道路两旁的树木依旧茂密苍翠,身背蓝白相间帆布包的博士生们穿梭在这里的每处角落,随着2023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儒学)专项研究生研修活动的开展,孟苑渐渐热闹起来。
花絮一:vlog的女主播
早上8点,来自山东大学的崔茜早早地来到大巴车上,对她来说,这是既紧张又激动的一天,她要以vlog主播的身份,带领大家沉浸式体验研修生活。
上午,她跟随研修团队来到孔子研究院,参观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孔子研究院时的座谈会议室,了解孔子生平,体验拓印现场教学。崔茜边参观体验,边面对镜头讲述自身感受,以研修亲历者的视角记录全过程。
下午2点半,她和伙伴来到教室,聆听复旦大学吴震教授的讲座,镜头里的崔茜认真地做着笔记,还在互动环节虚心向老师积极请教。
晚上的话剧《孔子》,带领大家穿越二千多年的时光,与孔子来一场特殊的会面。透过vlog镜头,崔茜表达着话剧《孔子》带给她的感动与震撼。
谈及拍摄感受时,她说,作为研修活动的一名普通学生,同时又是视频记录者,很荣幸能够用自己的视角带领网友以活动参与者的身份去体验一天研修的全过程。“这种充满‘在场感’的研修报道方式,就像与朋友聊天一样,把感受传达给网友。”
不一样的研修体验,不但加深了崔茜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也激励她为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一份力。
花絮二:围“儒”夜话
傍晚,伴随着孟苑悠扬的音乐,来自16所不同院校的博士研究生们陆陆续续地走到研讨教室,开启了今天的交流研讨环节。
聆听了舒大刚教授的讲座,大家意犹未尽,在晚上小组研讨时,纷纷表达自己的见解。
“讲座中提到‘六经皆史’,但我个人认为‘经’的定义概念范围更大,‘史’不能完全覆盖‘经’的内容。”
“经学在目录学上是独立存在的,‘经’与‘史’属于四分法中的‘经史子集’。”
“六经所记载的内容都是汉代之前,六经是一种历史的资料汇编。”
“对经史关系的看法正是区分我们研究方向的一个分水岭,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辩证地看待这些问题。”
研修期间,这样的思辩场景几乎每天都在上演,大家在你一言我一语中,交流思想,互相切磋,让古老的智慧迸发出青春的光彩。
君子和而不同。来自16所共建院校的专项研究生齐聚一堂,以文会友,交流思想,大家各抒己见,互相启发,不断提升对于问题认识的角度与深度,也在切磋论辩中增长见识、拓展视野。
花絮三:角色的转换
作为2023级专项博士研究生,来自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的孙杉杉与即将步入高中的女儿一起收到了入学录取通知书。有着10年教学经验的她,即将从传道授业的老师变为学而不厌的学生,角色的转变给她带来了全新的感受。
“这次的研修活动给我最大的感悟,就是要一直处于学习状态,秉持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她眼里,当代学生非常博学多才,思想灵活多元,这也给未来的高校教师提出更高要求,这也是她想继续提升自己专业能力的原因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命题。张杉杉也想以此为契机,通过专业学习,更深层次地理解和践行“两个结合”。
有着学生和教师双重身份的她,也和同组的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感悟,“作为2023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儒学)专项研究生,大家应该更多地思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承应该肩负起怎样的使命,学术研究不仅要停留在解释层面、文字层面,还要关切现实,注重实践。”
花絮四:带不走的碑刻
周末的孔庙,游客络绎不绝,炎热的天气并没有打消专项博士生们参观的热情。来自四川大学的李爽在孔庙碑刻前驻足良久,认真观看着碑刻上刚劲有力的一笔一划。
本科和硕士期间攻读书法专业,还有4年书法教学经历的李爽,对古代的碑刻有着独特的情怀。在她眼中,碑刻和简牍都是书法非常珍贵的传播载体,此前学习或教学期间只能对经典的碑刻拓本进行临摹,这次能够在孔庙欣赏这些碑刻,李爽满怀兴奋,期待已久。
“《乙瑛碑》《礼器碑》《史晨碑》都是东汉时期的作品,从汉代到现在,它们经过大自然的雕刻与我们完成穿越千年的会面。其中《乙瑛碑》保存最为完好,章法规矩合度,布局平实;《礼器碑》被称为‘汉隶第一’,风格明显,线条精彩,而碑刻中线条往往是最难的;《史晨碑》风格古朴厚重,结构舒缓……”提到“孔庙三碑”时,她如数家珍。她激动地说到,研修结束后自己还会再去孔庙,与心中神往已久的碑刻会面。
从书法专业的学生,到书法专业从业者,再到中国哲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李爽说:“工作的几年中,我一直在连续教学,不断地输出,并没有太多时间去看书、去思考、去消化。没有输入就没有输出,我想要进一步加深自己的理论基础,从经典出发,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不知不觉,本次研修活动即将结束,在鲁期间的研修生活充实而有意义,大家也将载着满满的收获奔赴新的征程,相信在这里的日子,会成为专项研究生们弥足珍贵的回忆,也将激励他们在儒学的研究与发展上不断创新,为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编辑:张晓芮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