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论”第九讲:“‘乾坤大而父母亦不小’:从王船山的‘一本论’到唐君毅的‘人格主义’”

来源:尼山世界儒学中心联合研究生院 作者: 日期:2024-06-11

  2024年5月9日,由尼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联合研究生院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项研究生共同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论”第九讲在中国人民大学公教一楼1102教室顺利举行。本场讲座由中山大学哲学系陈立胜先生主讲,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汤元宋老师主持,主题是“‘乾坤大而父母亦不小’:从王船山的‘一本论’到唐君毅的‘人格主义’”。

  讲座伊始,汤元宋老师向大家介绍了陈立胜先生的学术成果,《自我与世界》《王阳明万物一体论》《身体与诠释》《入圣之机》《从修身到工夫》等著作跨越中西,都充分展现出其研究视角的独特性、研究内容的深刻性和启发性。

  本场讲座的研究背景可追溯至陈立胜先生对儒家修身传统的关注,沿着由内圣而外王、由“格致诚正”向“修齐治平”的转向路径,“家—国—天下—身”的线索渐显。船山的“乾坤大,父母亦不小”对应的正是“身”的向度,其一本论前承关于《西铭》“仁体”“理一分殊”之辨,后又与近代二本论的复兴互为比对、与唐君毅的儒学人格主义相关联,以此为切入点,陈立胜先生的讲座围绕“‘仁体’抑或‘理一分殊’:船山之前的《西铭》”“王船山:《西铭》中的‘一本’宗旨”“近代‘大同’文本中的‘二本’话语”“唐君毅:先反于父母之本,由此以返宇宙之本”等部分展开。

  在第一部分,陈立胜先生梳理了船山一本论的理论背景。明道、伊川曾分别以“仁体”“理一分殊”定位《西铭》,其中“仁体”说被龟山、杨时、杨廉、李光地等学者继承,“理一分殊”说则得到朱熹支持。在朱熹对伊川观点的辩护中,引出了四个话题,分别是“乾坤父母与自家父母”“民吾同胞与自己同胞”“及人的逻辑”和“事天与事亲”,由这四个话题出发,便足可见船山对《西铭》主题、对孟子一本二本之辨的解读之重要性。

  在第二部分,陈立胜先生讲述了船山观念中《西铭》的“一本”宗旨。船山的问题意识源于其对《太极图说》中“父母缺位”的质疑,他的驳论层层深入,可分为五步理解:第一,父乾、母坤为亲切,经“大与切”之辨,说明父母即生我之乾坤;第二,父母之本乃本于心,父母为自明的、良知良能的乾坤,乃真切的吾乾、吾坤;第三,事亲即事天,无小大之异;第四,父母继天而善吾生、成我而使有性,“天—父母—人”的下贯是天人相继之理,不可躐等,程朱分论继善与成性,无异于墨子“一身而二之”的二本论;最后,不同于墨、佛以“形受于父母,性受于无始”的二本论,船山代表的儒家一本论以为形、性皆受于父母,正所谓“形色即天性”“父母即乾坤”。由此,船山的论辩体现了身、神、形、性互为一体的关系,他对天人间“父母”一环的补充,可归因为其对灵性之身、人伦世界的捍卫。

  在第三部分,陈立胜先生就近代二本论的复活展开论述,认为性灵与体魄的再度二分反映了近代知识分子追求的自由平等与传统人伦之间的张力。在第四部分,陈立胜先生讲授了船山一本论在现代的继承发扬。唐君毅在原则及实践双重维度捍卫人格及各种伦常关系,并通过重提船山而将儒学塑造为人格主义。

  讲座尾声,陈立胜先生以五个问题启发大家深入思考,汤元宋老师向陈立胜先生的精彩演讲表示感谢,并做简要总结。在互动环节中,针对“亲民新民之辨”“当今如何找寻理一而避免文化霸权主义”“兼爱与仁爱可否理解为外在超越与内在超越的关系”等问题,陈立胜先生做了细致解答。本次讲座在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编辑:关坤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