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论”第八讲 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作者:金瑜萌 高祎 汪刚迪 日期:2023-07-13

  4月13日,由尼山世界儒学中心联合研究生院、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共同主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论”系列讲座第八讲“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在中国人民大学立德楼603教室线上线下同步开讲。本场讲座由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理事长,国家宗教事务局原局长,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原党组书记、第一副院长叶小文教授主讲,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尼山世界儒学中心联合研究生院秘书长臧峰宇教授主持。

  叶小文教授开宗明义提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西方现代化所遵循的生产力发展单纯服从于资本的逻辑,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既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理论的超越,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叶小文教授强调,二十大报告中多次提及关于文化发展的内容,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走向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为此,我们要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在夯实文化实力的同时增强文化助力,从而进一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在文化实力方面,叶小文教授谈到,在面对深刻的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习近平主席立足中国,胸怀世界,创造性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刻地把握人类社会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既为观察世界提供了科学完备的世界观,也为建设世界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论,二十大报告也用了《礼记·中庸》中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来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精神,叶小文教授将这句话的精髓概括为“和而不同”,并从几个方面详细分析了“和而不同”的内涵。

  首先,“和而不同”产生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允执厥中都体现出“和而不同”的精神内涵。“和”的哲学,是“会通”,既有包容、更有择优;既有融合,更有贯通;既有继承、更有创新,是一以贯之、从善如流的。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三大支撑的儒释道,儒家治国,道家治身,释家治心,三者皆以“和”字贯通。叶小文教授引用儒释道的经典原文,详细讲述了三者中所蕴含的“和”的精神,认为“和”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特征向量,古代先哲的生命信仰和思维基础。“和”的思想反映了事物的普遍规律,因而能够与时俱进、与时俱丰。

  其次,“和而不同”也并非一味抱雌守弱甚至畏惧强暴,而是以“文化自信”的大气,支撑着中华民族的志气、骨气和底气。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曙光在前、前途光明。但是我们也明确地告诉世界,中国式现代化是和平发展的现代化,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现代化,这与丛林法则、零和博弈思维不同。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扩张称霸的基因,和平发展已经写进执政党党章。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基本国情,当然也基于全人类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做出的正确决策。中国人民崇尚和而不同、以和为贵,但也崇尚正义、不畏强暴。抗美援朝一战即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志气。

  再次,“和而不同”需要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需要守正创新。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最突出的特征是充满不确定性。近年来经历的新冠疫情,以及全球的经济状况都让我们感受到非常大的不确定性。但是这种不确定性之中,也有确定性。不确定的是世界局势,确定的是我们坚持“和而不同”的理念,在此基础上“守正创新”,在坚持“和而不同”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叶小文教授认为,以往西方强调的普世价值往往是局限于西方经验的普世价值,而我们如今倡导的是基于全人类根本利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坚持兼收并蓄、交流互鉴,倡导弘扬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

  最后,“和而不同”需要遵循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中国式现代化有其深刻的历史逻辑,简单来说,既要切合中国实际,也要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与经验,不仅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也为人类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找到一条正确的现代化道路殊为不易,鸦片战争之后,一代又一代的有识之士进行了艰苦的探索。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更是体现了当时仁人志士的雄心壮志和满腔热血,建国之后党领导人民继续进行艰苦卓绝的探索。在迈向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中国人民立足于中国的现实国情,在传承和超越中汲取中华文明的精髓,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逻辑的超越。我们可以说,这就是以和而不同奠定天下大道的文化底蕴,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支撑。

  在文化助力方面,叶小文教授以自己与台湾96岁刚刚圆寂的星云法师的交往为例,绘声绘色地讲述了佛教文化在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中华文明饱经忧患而延绵不绝,中华民族历经苦难而生生不息。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宝贵财富,也是维系两岸关系根基的重要纽带,源于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为推进两岸关系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文化支撑。大陆与台湾本是同根,一口仿唐大钟,一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古诗,将两岸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这就是最强大的文化助力。最后,叶小文教授也表达了对星云大师的深切缅怀,一首大提琴曲蕴含了对大师的无限追思……

  臧峰宇院长对叶小文教授的精彩讲座表示感谢,叶小文教授从文化实力和文化助力两个方面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让我们深刻理解了“和而不同”与天下大道、文化自信、守正创新之间的内在逻辑。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它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叶小文教授还以亲身实例与我们分享了与星云大师的真切交往,从中我们也体会到了哲学智慧,感受到了文化情怀,真正体会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筑牢文化根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上的重要意义所在。

  讲座最后,线下同学踊跃提问,叶小文教授就“对哲学院研究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期冀”、“中国与外国关注的矛盾点不同”、“对立统一”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现场气氛热烈,座无虚席,讲座在同学们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编辑:张晓芮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