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论”第五讲 我们赶上了文化复兴的新时代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作者: 日期:2023-06-07

  3月23日,由尼山世界儒学中心联合研究生院、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共同主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论”系列讲座第五讲“我们赶上了文化复兴的新时代”,在中国人民大学立德楼603教室顺利举行。本场讲座由国际儒学联合会荣誉顾问、尼山圣源书院荣誉院长、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荣誉所长王殿卿教授主讲,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臧峰宇教授主持。

 

  讲座开始,王殿卿教授首先播放了尼山圣源书院10周年宣传片和刘延东视察尼山圣源书院的视频,详细介绍了“三圣”,即尼山圣地、泗水圣源、曲阜圣城,表示在圣地建设尼山世界儒学中心联合研究生院具有独特的面向历史与面向未来的重要意义。

  进入讲座正题,王殿卿教授按照时间顺序,将近代中国以来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分成四个部分,向大家逐一介绍。

  第一部分是从1840年至1949年,这是中华文化面临生死存亡和中国选择出路的百年。在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约一百年间,中国经历了三次道路的选择。第一次是以康有为等人为代表,选择走君主立宪制的道路。第二次是以孙中山等人为代表,成立了中华民国,选择走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但这两条路都走不通。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一批中国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最终成立中国共产党。王殿卿教授指出,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儒家的“大同”思想是相关的,马克思主义在产生的过程中已经有了中华文化的基因,因此,马克思主义本来与中华文化就是相契合的。

  第二部分是从1949年至1989年,这是中华文化仍然慢慢复苏的40年。在新中国成立后,首要任务是巩固政权,文化建设很难提到决策的议程上来。80年代掀起了东西文化比较热,文化比较的背后是对于中西社会政治的比较。在东西方文化比较热的同时,开展拨乱反正,其中即包括对孔子恢复名誉,对儒学重新定位,这具有重大历史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庞朴先生写了《孔子思想的再评价》,称孔子是一位“博学者、教育家、思想家”,揭开了从学理角度重新评价孔子思想的序幕。1989年10月7日至10日,由中国孔子基金会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举办的孔子诞辰2540年盛大纪念会和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20多个国家,300多位代表出席了本次会议。江泽民总书记接见部分与会学者,并在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古代有孔子这样一位思想家,我们应引以为自豪。孔子思想是很好的文化遗产,应当吸取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发扬”,表明中央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新关注与新态度。其后,谷牧会长旗帜鲜明地指出,孔子是“杰出的思想家、伟大的教育家、著名社会活动家”,“是公认的世界古代思想文化巨人”。为孔子及其思想在中国大地上重新站立起来,发出了合法性的呼声。在这一系列举措影响下,开始在学校教育与社会舆论中逐步恢复孔子和儒学的正面形象,为日后儒学的研究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部分是从1991年至2011年,这是世纪之交,中华文化新生以及国学热的20年。其中,1991至2000年的十年,是中国选择走自己的路,孔子与儒学新生的十年。苏联解体后,中国不可能再走苏联的道路,之前的西方文化热也导致了思想混乱与民族自信心的失落,中国要“找回文化自我”,振奋民族精神,继承中华传统美德,走自己的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孔子与儒学也被提上时代发展的议程,开始了新生。邓小平同志指引国人探究东方文化与“东方模式”、中国文化与“中国模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就是研究民族文化在实现社会现代化中的特殊价值。文化兴衰,教育有责。1993年,中共中央制定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4年8月,中共中央发布《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199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国教育法》。这三个文件都深刻总结了建国以来没有向一代代学生进行中华文化教育的历史教训,从根本上扭转了近百年来中国教育不断“去中国化”的历史。进入90年代,大学生中的“西方文化热”开始急骤降温,并逐步转向了“东方文化热”。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的教育部、北京市重点研究项目《大中小学中华美德教育实验研究》开始启动,一直延续至今。其中代表性成果是2000年红旗出版社出版《大众道德》,分别以传统美德忠、孝、诚、信、礼、义、廉、耻为主题编写了8册书,影响广泛。

  从2000年至2010年,是孔子与儒学再次走向世界的十年。此时国人的文化自觉空前提升,随着“中国制造”运往各国,孔子与儒学也伴随着中华文化,再次走向世界。2004年在韩国成立了第一个孔子学院,此后孔子学院蓬勃发展,遍布世界。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开篇就以“四大发明”为背景,208名演员象征着孔子的“三千弟子”,齐声吟诵《论语》章句。中国人自己第一次向世界展现了“四大发明”(物质文明)与“四书五经”(精神文明)对于人类文明的整全贡献。

  第四部分是从2012年至2022年,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建设文化强国的十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重视。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主席的各种重要论述可以概括为“六论”:根魂论、双创论、立德论、自信论、结合论、互鉴论。根魂论,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也是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双创论,即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立德论,即习主席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自信论,即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结合论,即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样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互鉴论,即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这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理论指引。

  在四大部分的讲述后,王殿卿教授进一步指出,习主席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六论”可以作为各位硕士生博士生专业学习的理论指导,大家要仔细领会习主席的重要讲话精神。在讲座的最后,王殿卿教授对同学们寄予厚望,能成为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生是值得庆幸的,同时也肩负着历史重任,使命光荣,希望大家不辜负党、时代、人民的重托,传承发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臧峰宇教授对王殿卿教授的精彩讲座表示感谢,王教授以切实的人生经历与体会,让大家如临其境地回顾了1840年以来中华文化不断走向复兴的历史进程,展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让人深受启发,同学们应深入体会讲座内容,感悟课堂背后的中华文化精神。在师生互动环节,王殿卿教授就“当今如何理解天下观”、“传统美德在新时代如何进一步阐释和践行”等问题做了详细解答。讲座在大家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编辑:张晓芮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