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强 | 经史传统与当代中国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作者: 日期:2022-05-182022年4月21日晚6至8时,由尼山世界儒学中心联合研究生院、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共同主办的“面向世界的儒学”系列讲座第九讲“经史传统与当代中国”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馆228教室顺利举办。本次讲座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研究员为主讲嘉宾。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辛亚民副教授主持,采取线下线上结合的方式,腾讯会议、B站同步直播。
“经史传统与中国哲学”是张志强老师持续关注的思想主题。引言部分,张老师首先指出,要避免单纯从经学或者史学,或从作为中国哲学主流的宋明理学角度来理解中国的哲学传统、文明传统。从中国哲学出发来探讨中国的原理,核心中介即“经史传统”。经学使历史的变化有自己的主体性,史学让历史的变化不断收摄到自己的内在原理当中。当代中国不是一个中国文明的另一类型,它仍然在中国文明自身的原理中。中国的现代化,就是在自身的原理当中实现的现代更生。要突破特定时代看待历史的方式,用“源流互质”的方式,打开小我,与历史形成更大规模的内在融合。
讲座第二部分,张志强老师重点讲述“重新认识中国的态度和方式”问题。历史学不能简单地是实证科学,而是要去寻找意义。从事历史学的前提,应当是章学诚提出的“论古必恕”原则。“恕道”,是能够设身处地到古人之境中,获得同情的了解与感通。从具体方法论而言,就是“对象决定方法”,这与实证主义的“学无中西”方法论相对。另一种是“源流互质”的方法论,强调历史根源与历史发展之间的相互规定性,历史发展不断深化我们对历史根源的认识,而对历史根源的认识又必须不断地将历史的发展统摄于自身的根源当中,使历史在根源与发展的互动当中赢得一种高度自觉的主体性,不断从根源中创造出新的主体状态和新的历史局面来。
讲座第三部分,张志强老师具体论述“经史传统与中国原理”。首先评判了对中国认识的多种误区,包括“以孟德斯鸠为代表的中国是专制国家论”、“以黑格尔为代表的中国是无历史的停滞国家论”等。其次,张老师谈到,认识中国,就是去探究中国所以为中国的原理。一个角度是“通古今之变”的“通史”观,把变化的东西纳入到不变的基础中。另一个角度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观,即把空间的多元性纳入到空间的一体性里面去。其次,应当从考古学知识里面找到中国的开端的原理。文明的起源与文明的形成是不同的概念,创生或者说诞生是一个事件,其意义取决诞生之后的成长,取决于成长的延续和成长的意义。诞生与不断诞生正是主体性的生成。主体是一次次主体性化的“缘起”结果,而诞生并非是自我的起源。“中国”作为国家而形成,具有不同于一般国家形成的特别性。需要追问的是,如何从多元的文明因素走向一体的大一统国家形成?张志强老师认为:中国诞生于应对“天”的挑战,这是一次“天人事件”,促使普天之下的人民组织起来、团结起来组成超大规模的政治体来共同应对。“中国”就是被组织起来的“天下”,“中国”就是赋予天下以中心秩序的结果,这正是中国作为天下之中的意义。这是一种政治连带的创造,目的是合作而非征服。立足于天下,立足于整体来理解个体和部分,这是基本的方法论,也是基于天下共同体的道德感和价值感的来源,这也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的来源。
第四部分,张志强老师阐述了“三代的历史与理想”内容与意义。三代历史是六经的素材,六经是对三代政教功能分类的认识结果。六经是孔子基于这种政教功能的分类整理三代政教文献而成。六经既包含三代之事,也包含经孔子总结升华的三代之义理,是所谓经史融合、事义融合的载体。孔子所开辟的儒家,之所以可以居于中国文化的主流,正是由于其对三代大传统的完整继承和深刻发扬。“三生万物”,只有成“三”才有原理性。三代之所以成为一个统一的原理,三之为一,是因为三代都是天命的展现,因此,三代政治文化传统的不同,恰恰是天道适应历史变化的不同展现,在天道的意义上是一,在必须适应历史的意义上成为三。天下一家的政治是家族原理的最高表现,天下一家而非天下多家,始终是中国文明的核心价值追求,这就是大一统道理的根据。一统,是把不同的族群政治集团拧成一股劲,把大家团结起来,共同面对难题。某种意义上,“中华民族”正是“大一统”的结果。大一统后面是一个中国文明的基本价值,即仁的价值理想。这种价值理想成为贯穿中国文明的历史、制度、个人生命乃至生活世界的构造性力量。
张老师的讲座内容丰富,精彩迭轮。辛亚民副教授对张老师所讲内容做了简单总结,认为张老师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他对“中国之所以为中国”的探究方法论也非常具有启发意义,既有思想的深度,亦有历史的广度。随后,张志强老师对线下与线上的同学们所提出的“个体在历史中的作用”,“内亚与中原关系”等问题做出耐心而详细的解答。讲座在各位同学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编辑:高华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