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大学》《中庸》国子监官韵诵念”读书会成功举办

来源:儒果儿 作者: 日期:2023-02-23

  2月21日下午3点,儒学高等研究院“《大学》《中庸》国子监官韵诵念”系列读书会在数学楼216教室首次举行。此次读书会由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国际汉学研究中心副教授辛智慧老师发起,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和英语笔译专业多位硕士研究生参与。

  会议伊始,辛智慧老师向大家讲述了《大学》《中庸》两书在历史发展中的演变,并强调了在这一过程中,朱子对《大学》《中庸》地位提升的重要作用,说明选定朱子所定之本作为本次读书会所用《大学》《中庸》本子的理由。

  随后,辛老师又向同学们说明了“诵念”这一进入经典的方式,在如今的重要意义。古人所作之诗、所作之文,因为经过不断的玩味和凝练,常常会把浓烈的情感、深厚的意蕴,浓缩在简练的文字中。这一特点,就要求我们读者在阅读经典时,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深心,将古人的这些情感和深意体会出来。同时由于文字凝练、句式一定,使得文言文章整体上多显得在参差中有整齐,可按照某种腔调进行诵念。古人也很早就发现了汉字文章的这一特点,《文心雕龙》中就有“吟咏”文章的记载。通过诵念,通过这抑扬顿挫的声调,会更容易与古人达到一种情感上的共振,相较于仅在文字上的诠解,这种方式更为容易形成反复在心间玩味、体会的效果,对感应经典中蕴蓄的浓烈情感和深厚意蕴更为直接。同时,诵念的方式也是一种情境式的学习,对习惯了朗读的现代人而言,体会古人常有的读书情境,也有助于我们实现对经典文本更为直接的碰触,如果能逐渐将之养成为一种习惯,让其真正进入生活,则我们为中国文化所化的距离就会更近。

  接着,辛智慧老师对张卫东先生所传承的明清国子监官韵诵念方法进行了介绍。诵念,又名吟诵、吟哦等,是中国古代主要的一种教学和自修方式。这一方式出现的甚早,历代以来,由于中国地域广大、方言众多、传承有自等原因,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方法和调式。明清之后,随着《洪武正韵》的推广,在官方的国子监系统中,诵念有了更为标准化的呈现方式。张卫东先生自幼向吴鸿迈(吴承仕之子)、周铨庵等昆曲大家学习,所传习的正是明清以《洪武正韵》为基础的国子监诵念方法。在诸多调式中,张先生的调式尤以高古苍雅、声韵饱满为人称道。本次读书会,即以张先生所编订的、标有工尺谱的《国子监官韵诵念》系列中的《大学》《中庸》为读本,并有幸得到张先生在诵念方法等方面的专门指导,录有授课视频供大家模仿。

  最后,辛智慧老师又对工尺谱的识读及其尖音、团音等现象在诵念过程中的处理,进行了简单介绍,并带领大家依着张先生的调式,诵念《大学》全文一遍。辛老师强调,诵念是我们学习经典的方式之一,其意义在于:在今人所熟悉的更多凭借理智的文本解读之外,从情韵角度契入经典文言,体会其中的滋味,进而接近古人的精神世界。这一读书方法,与书法、音乐(如古琴、古筝等)、戏曲、绘画、建筑、园林、茶道、养生等传统文化有密切配合关系,通过长期熏习和浸染,对一个人学问的养成、心性的培养、境界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对待当今现代化、工业化、内卷化所造成的诸多社会问题时,有重要意义。建议同学们在自我的生活安排中,除立志苦读之外,逐渐养成读熟一本经典,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的习惯,并在书法等传统文化的其他方面,逐渐有所涉猎,将自己的学问,放在更广阔的生活中,通过张卫东先生所强调的“慢熏”而到达更高级的契入,逐渐将生活与学问打通,让经典慢慢上身,进入生活,滋培生命。

编辑:张懿程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